[读书]一个瑞典汉学家的中国结——读《另一种乡愁》
来自:runninglife(向最好的自己靠近)
火车铁轨的咔嚓声里,我把《另一种乡愁》读完。这本书是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用中文写的一部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其中语言学部分的几篇小文章我只大概浏览一遍,其他的文章都细细地读了。 马悦然是因为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英文著作《生活的艺术》而对道教和禅宗思想产生向往,在读《左传》的英法德译本时,发现三种版本出入甚大,于是求教于瑞典汉学大师高本汉。高本汉生于19世纪末,是瑞典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汉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瑞典得以建立,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高本汉建议马悦然学中文,于是他放弃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研读,到首都跟随高本汉习古代汉语,《诗经》、《书经》、《庄子》、《礼记》、四书等等,后到四川等地调查中国方言,与寺庙的方丈、小和尚结下终生友谊。他的中国妻子宁祖是他在四川学习期间房东的小女儿。 马悦然曾任伦敦大学中文系讲师、瑞典驻北京大使馆文化秘书、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教授等。他的一生,与汉语言、汉学结下不解之缘。他还翻译了《水浒传》、《西游记》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诸多中国现当代诗人的新诗。虽然人们常常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虽然汉语文学在这个奖项的角逐中仍然倚靠着屈指可数的几个瑞典皇家学院的汉学家,但如果没有高本汉、马悦然这样的汉学家,也许中国文学展现给世界的是另一副更为陌生的面孔。(本文是几年前的旧文,彼时还没有莫言先生的诺奖。) 马悦然在书中简述了生平小故事,为他在中国的亲人、朋友画了一幅幅简笔肖像,也叙述了学术生涯中较为重要的事件、人物,当然还有他自己对于语言学、中国文学等的见解和观点。尽管我不完全赞同他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汉语新诗的看法,但是作为一个学者,他的热忱和执着以及偶尔述及妻子、友人的幽默和温情,让我不禁对这位可敬的老人生出许多喜爱。 我喜欢读传记,平凡的人,伟大的人,我都喜欢。好像有一种“偷窥”的欲望,想要看看不同的人,是怎样在这世界里度过几千个日日夜夜。我读过季羡林、李芳桂,高本汉,现在又读马悦然,不由得对已经过去的时代生起向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学风盛行的年代,是伟人的年代。每一个伟大的语言学家,都曾辗转求学,在世界各地做田野调查也好,学习语言或者方言也好,总之,他们决不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闭门造车”。真正的语言学家,也决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所有学科的界限都是人为划分的,而知识系统本来是融会贯通、不分彼此的。因此,我们看看前人,也不难发现,语言学家们常常对文学、艺术也颇有涉猎,他们怀着对文学、艺术的真诚的心,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事物的敬畏和热爱之心,不遗余力地做一个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者。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寻找童年的歌谣 (runninglife)
- 豆瓣,你是要闹哪样,我只想发一篇书评而已 (runninglife)
- [读书]一个瑞典汉学家的中国结——读《另一种乡愁》 (runninglife)
- [行走]我在这里遭受一切,因为我无处可去:2014探访里约贫民窟 (runninglife)
- [读书] 家乡,一个让人心灵柔软的地方 (running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