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台湾学生整理的中国教育史著作目录-魏晋南北朝、隋唐(出版截止时间为1994年)
来自:沓石
【魏晋南北朝教育】 专书 丁 钢,《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林登顺,《魏晋南北朝儒学流变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初版. 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年第一版. 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程舜英,《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杨吉仁,《三国两晋学校教育与选士制度》,台北:正中书局,一九六八年初版. 杨承彬,《秦汉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七八年. 学位论文 林素珍,《魏晋南北朝家训之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九三年. 康士昌,《汉魏六朝「家训」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九五年. 曾美云,《魏晋玄佛二家对传统儒家教育之批评与影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四年. 蔡景明,《汉末魏晋的教育状况探讨:以士族门第为中心》,台中:国立台中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五年. 一般论文 伍振鷟,〈颜之推之人生哲学与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所集刊》,二期,一九五九年二月. 李 军,〈嵇康反现实主义教育论评述〉,《哲学与文化》,一八期,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李 军,〈魏晋南北朝儒学教育理论的复兴与发展-刘昼「刘子」教育思想初探〉,《孔孟学报》,六七期,一九九四年三月. 余伦先,〈南北朝以前之大学〉,《教育与文化》,二三八期,一九年. 林瑞翰,〈魏晋的儒学〉,《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报》,一八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林素珍,〈魏晋南北朝女教概述〉,《国文学志》,二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施光明,〈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的若干变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八年四期. 张 华,〈北魏官学初探〉,《兰州大学学报》,一九八八年二期. 曾美云,〈魏晋玄学中教育思想及其特色〉,《中国文学研究》,一一期,一九九七年. 赵玲玲,〈魏晋南北朝士人之价值取向与讲学之风〉. 刘咏娴,〈魏晋南北朝教育文化之特色〉,《教育与文化》,三三九期,一九年. 罗新本,〈两晋南朝的秀才,孝廉察举〉,《历史研究》,一九八七年三期. (史学四,87400707,黄国华) 【隋唐五代教育】 专书 王仁波,《隋唐文化》,上海: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一九九○年第一版. 王凤喈,《中国教育史》,台北:国立编译馆,一九九○年三月第三版. 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初版. 卓遵宏,《唐代进士与政治》,台北:国立编译馆,一九八七年. 侯绍文,《唐宋考试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三年初版. 孙培青,《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传统中国教育与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大历史系,一九九五年初版.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 程方平,《隋唐五代的儒学—前理学教育思想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一版. 程舜英,《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冯晓林,《中国隋唐五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月.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初版. 黄约瑟,《港台学者隋唐史论文精选》,西安:三秦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一版. 黄新宪,《中国考试发展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 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初版. 学位论文 吴富尹,《唐,新罗文化交流-以教育为中心-》,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八年. 卓美月,《唐代家训所表现之家庭教育研究》,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五年. 陈瑞忠,《唐代选士制度研究》,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六年. 曾一民,《唐代考课制度研究》,香港,珠海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七五年. 一般论文 丁爱华,〈唐代制举述略〉,《理论学刊》,一九八九年五月. 丁 鼎,〈科举称谓"进士"的历史考察∶兼与龚延明先生商榷〉,《烟台大学学报》,一九九四年三月. 于北山,〈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简述〉,《淮阳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二月. 毛礼锐,〈唐代科技教育〉,《高教战线》,一九八二年三月. 王福寿,〈科举的参考书〉,《故宫文物月刊》,八卷四期,一九八○年七月. 王仁波,〈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政策〉,《文博》,一九八八年四期. 王万福,〈唐代科举考试制度与经学教育〉,《丘海季刊》,二一期,一九八八年七月. 王达增,〈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思想论析〉,《蒲峪学报》,一九九三年一月. 卞孝萱,〈《登科记考》纠缪〉,《学林漫录》六卷,一九八二年六月. 卞孝萱,〈徐松《登科记考》纠缪〉,《唐代文史论丛》,一九八六年十月. 左益寰,〈唐代科举制度述略〉,《复旦学报》,一九八三年六月. 左 虹,〈唐代甲库评述〉,《成都档案》,一九八六年四月. 任育才,〈唐代科举制度述论〉,《中兴大学文史学报》,七期,一九七七年六月. 任育才,〈科举甄才—唐代的秀才举人与进士〉,《食货月刊》,七卷四期,一九七七年七月. 任 爽,〈科举制度与盛唐知识阶层的命运〉,《历史研究》,一九八九年四期. 任 爽等,〈唐代学风的颓坏与科举制度的演变〉,《求是学刊》,一九九○年一月. 任 爽,〈科举制度与唐代教育危机〉,《中国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三月. 朱正义,〈柳宗元师道论述评∶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渭南师专学报》,一九九三年一月. 朱利民,〈唐代私学考〉,《人文杂志》,一九九三年三月. 何灿浩,〈唐后期进士和显官构成简论〉,《宁波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一月. 何敦铧,〈论唐朝前期推行文化教育多元化及其作用〉,《福建论坛》,一九九四年三月. 吴宗国,〈进士科与唐朝后期的官僚世袭〉,《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二年一月. 吴宗国,〈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一月. 吴宗国,〈唐代科举概述〉,《电大文科园地》,一九八二年二月. 吴宗国,〈唐代进士考试科目与录取标准的变化〉,《历史研究》,一九八六年四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吴玉琦,〈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略述〉,《辽宁师大学报》,一九九二年三月. 宋承书,〈科举考试的渊源〉,《实践》,七六七期,一九八七年五月. 宋大川,〈唐代国家教育体制研究〉,《晋阳学刊》,一九八八年五月. 宋大川,〈唐代教材研究〉,《河北学刊》,一九九○年二月. 宋大川,〈唐代的教育管理制度〉,《齐鲁学刊》一九九○年五月. 李树桐,〈唐代科举制度与士风〉,《华冈学报》,六期,一九六○年二月. 李坤海,〈论「隋唐的科举制度」〉,《台湾教育辅导月刊》,二七卷一期,一九七七年一月. 李经伟,〈论唐代的医学教育〉,《中医教育》,一九八四年二月. 李正宇,〈唐宋时期的敦煌学校〉,《敦煌研究》,一九八六年一月. 李新强,〈唐代秀才科举停废考〉,《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七年一月. 李则芬,〈唐代的科举与朋党(上)〉,《东方杂志》,二一卷一一期,一九八八年五月. 李则芬,〈唐代的科举与朋党(下)〉,《东方杂志》,二一卷一二期,一九八八年六月. 村上哲见,王长发译,〈评程千帆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唐代文学论丛》第五卷,一九八四年四月. 沈任远,〈科举的起源与发展〉,《铭传学报》,一五期,一九七八年三月. 沈任远,〈科举制度述要〉,《中华文化复兴月刊》,一八卷八期,一九八五年八月. 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的回顾与展望〉,《宪政思潮》,三七期,一九七七年三月. 沈兼士,〈隋唐的科举制度〉,《人事管理》,二五卷,一九八八年一月,二月. 沈兼士,〈隋唐的科举制度(续)〉,《人事管理》,二五卷四期,一九八八年四月. 沈 重,〈科举考试制度功过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九九三年五月. 汪泛舟,〈敦煌的童蒙读物〉,《文史知识》,一九八八年八月. 吕忠堂,〈中国古代私学概观〉,《泰安师专学报》,一九九三年三月. 尚 定,〈论武则天时代的诗赋取士〉,《中国社会科学》,一九九一年六月. 易 禾,〈从唐代考试中的舞弊方式看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文史知识》,一九九四年二月. 林有春,赵刚译,〈唐宋书院及其教育〉,《辽宁师大学报》,一九八九年一月. 林伯原,〈论唐代武举的建立及到两宋的发展〉,《体育科学》,一九八九年一月. 候绍文,〈唐宋以来科举之放榜〉,《人事行政》,二九期,一九六○年十一月. 侯绍文,〈关於科举制度及其起源〉,《中华杂志》,二○卷一○期~一一期,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一月. 洪淑美,〈科举制度对唐代政治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影响〉,《中兴史学》,四期,一九七五年六月. 流 舟,〈一把开启疑窦的钥匙—读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青海民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二月. 胡国然,〈长庆元年复试案浅析〉,《重庆师院学报》,一九八七年二月. 胡可先,〈《登科记考》匡补三编〉,《徐州师院学报》,一九八九年四月. 冻国栋,〈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一一卷,一九九一年. 韦齐发,〈试论唐代教育对文学艺术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七年二期. 倪天蕙,〈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光武学报》,一六期,一九九一年六月. 唐昌晋,〈科举制度之研究〉,《湖南文献》,一八卷二期,一九八○年四月. 夏 雨,〈隋代的学校教育考述〉,《教育丛刊》,一九八六年三,四月. 夏 凤,〈唐代学校教育述略〉,《教育评论》,一九八七年六月. 孙培青,〈唐代考试初探〉,《华东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二月. 孙培青,〈论唐代广文馆的兴废〉,《教育评论》,一九八七年五月. 孙炳元,〈论唐代教育制度的特点〉,《盐城师专学报》,一九八五年三月. 徐达远,〈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教育与发展》,一九八五年七月. 徐达远,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历史研究》,一九九○年五期. 徐素凤,〈"温卷"说讨论综述(唐代)〉,《文教资料》,一九八八年二月. 桂崇基,〈中国传统考试制度与文官制度〉,《中华学报》,六卷一期,一九七九年一月. 乌廷玉,〈唐代的科举制度〉,《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七年一月. 高明士,〈隋唐的科举〉,《故宫文物月刊》,八卷四期,一九八○年七月. 商衍鎏,〈科举考试回忆〉,《大成》,一二五期,一九八四年四月. 康国栋,〈科举漫谈〉,《艺文志》,一○七期,一九七四年八月. 庄 昭,〈进士科起源试探〉,《史学月刊》,一九八五年二月. 张正藩,〈中国科举制度之源流及其评估〉,《反攻月刊》,四二○期,一九七八年九月. 张德成,〈唐太宗与唐初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庆师专学报》,一九八四年二月. 张泽咸,〈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文史》,二二期,一九八四年六月. 张邦炜,〈唐代学校的盛衰〉,《四川师院学报》,一九八五年二月. 张邦炜,〈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不成熟性〉,《唐史学会论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张宪华,〈唐代安徽进士考补〉,《学术界》,一九八九年五月. 张兆凯,〈唐代科举制度的流弊与衣冠子弟的入仕选择〉,《益阳师专学报》,一九九五年一月. 盛奇秀,〈唐代明法科考述〉,《东岳论丛》,一九八五年二月. 盛奇秀,〈唐代明书科考述〉,《文史哲》,一九八七年二月. 盛奇秀,〈唐代明算科〉,《齐鲁学刊》,一九八七年二月. 陈志学,〈唐代武举述论〉,《四川大学学报》,一九八八年四月. 陈明思,〈论科举试诗与唐诗发展的关系—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国文天地》,九卷三期,一九三年八月. 陈增辉,〈柳宗元教育思想述评〉,《广西社会科学》,一九八七年四月. 陈 飞,〈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精神品质〉,《文学遗产》,一九九一年二月. 陆庆夫,〈吐鲁番出土西凉《秀才对策文》考略—兼论汉晋隋唐时期策试制度的传承〉,《敦煌学辑刊》,一九八九年一月. 许友根,〈推代武举初探〉,《盐城师专学报》,一九九○年一月. 郭伟川,〈韩愈来潮之前"潮人未知学"辨〉,《汕头大学学报》,一九九○年一月. 汤承业,〈论李德裕的「双轨」取士—既主张科举又崇尚门第〉,《国立政治大学学报》,二六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傅璇琮,〈从杜甫於天宝六载应试谈唐代的制举〉,《草堂》,一九八四年一月. 傅璇琮,〈关於唐代科举与文学的研究〉,《文学遗产》,一九八四年三月. 傅璇琮,〈关於唐代登科记的考索〉,《历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三月. 傅璇琮,〈从李贺元稹的故事谈唐代的明经〉,《北方论丛》,一九八四年四月. 傅璇琮,〈唐代进士放榜与宴集〉,《文史》,中华书局,二三期,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自序〉,《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三月. 程方平,〈谈谈唐代的科技教育制度与教材教法〉,《广西民院学报》,一九八三年四月. 程方平,〈唐末五代的经学教育和儒家经典的流传〉,《教育评论》,一九九○年二月.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日译本序〉,《唐代文学论丛》第五卷,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入仕途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四年三月. 黄 睿,〈唐代的考试制度与人才选拔〉,《文史杂志》,一九九○年四月. 黄正建,〈唐代吏部科目选〉,《史学月刊》,一九九二年三月. 黄正建,〈《新唐书 选举志》岁举科目辨析〉,《文史》,三四期,中华书局,一九九二年五月. 黄国枢,〈谈中国的科举制度〉,《孔孟月刊》,三一卷八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杨华同,〈中国考试论略〉,《训练通讯》,一一九期,一九七二年七月. 杨荫楼,〈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及流弊〉,《齐鲁学刊》,一九八六年一月. 杨希义,〈唐代科举和铨选制度中的糊名暗考〉,《学术月刊》,一九九一年三月. 杨希义,〈《千唐志斋藏志》中隋唐科举制度史料辑译〉,《中原文物》,一九九二年一月. 杨希义,〈唐代宾贡进士考〉,《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葛承雍,〈唐代甲库考察〉,《人文杂志》,一九八七年一月. 葛绍欧,〈略论唐宋的科举制度〉,《中等教育》,四四卷三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葛晓音,〈论初唐文人的干谒方式〉,《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路 林,〈唐代科举文化,类书与目录学〉,《图书馆学研究》,一九八七年五月. 宁 欣,〈唐代举士与选官的分合〉,《晋阳学刊》,一九九三年一月. 宁 欣,〈唐代门荫制与选官〉,《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三月. 宁 欣,〈论唐代荐举〉,《历史研究》,一九九五年四月. 廖隆盛,〈帝王的牢笼术—我国科举制度概述〉,《国文天地》,五卷七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熊承涤〈唐代教材与唐代学术文字(上)〉,《课程教材教法》,一九八八年六月. 熊贤君,〈唐代法律中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概述〉,《教育评论》,一九九○年二期. 赵明义,〈唐代科举考试述评〉,《复兴岗学报》,一八期,一九七八年一月. 赵 刚,〈隋唐时代的医学教育〉,《辽宁师大学报》,一九九○年五月. 齐陈骏,〈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一九九一年一一期. 邓洪波,〈唐代书院诗初考〉,《湖南大学学报》,一九八九年五月. 刘智亭,〈唐代科举制度及其流弊〉,《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二月. 刘恩惠,〈唐代制举初探〉,《松辽学刊》,一九八四年三月. 刘恩惠,〈唐代教育略述〉,《松辽学刊》,一九八七年三月. 刘 亮,〈论我国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其影响〉,《中华文化复兴月刊》,一八卷八期,一九八五年八月. 刘海峰,〈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及其借鉴意义〉,《高等教育学报》,一九八五年一月. 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福建论坛》,一九八七年五期. 刘海峰,〈唐玄宗朝科举管理改革剖析〉,《晋阳学刊》,一九八九年五月. 刘海峰,〈唐代秀才科存废与秀才名目的演变〉,《中国史研究》,一九九○年一月. 刘海峰,〈唐代的博学宏词科〉,《文史知识》,一九九○年二月. 刘海峰,〈唐代乡村学校与教育的普及〉,《教育评论》,一九九○年二月. 刘太洋,〈论唐代荐举制度〉,《许昌师专学报》,一九九一年二期. 刘汉忠,〈《登科记考》摭遗〉,北京图书馆馆刊,一九九三年三月四日. 刘后滨,〈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潘孝伟,〈唐代的武举〉,《安庆师院学报》,一九九○年一月. 潘颖薇,〈中国传统考试制度之发展与特性〉,《铭传学报》,七期,一九九五年九月. 蔡川右,〈唐代诗人与进士科〉,《云南民院学报》,一九八四年二月. 谢世湖,〈唐代的书法教育〉,《广西师大学报》,一九九○年一月. 韩宾娜,〈从进士科看唐代科举制的流弊〉,《松辽学刊》,一九九四年三月. 萧平学,〈唐代科举与士风转变〉,《南昌大学学报》,一九九四年二月. 魏国忠,〈试论唐代渤海王国的教育〉,《大庆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三月. 魏明孔,〈唐代科举考试的特点及利弊〉,《理论学习》,一九八七年五期. 魏明孔,〈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对策〉,《教育史研究》,一九九二年四月. 魏明孔,〈唐代道举初探〉,《甘肃社会科学》,一九九三年六月. 魏明孔,〈唐代进士与公关〉,《虹》,一九九四年三月. 关保英,〈唐代科举制诸问题及其对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法林》,一九九三年二月. 苏渭昌,〈唐代的学校〉,《文史知识》,一九八三年十月. 苏惠华,黄孝云,〈中国考试简述〉,《测验统计简讯》,一八期,一九 九七年七月. (史三,87410966,陈源芬)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看到这个小组,半是开心半是沮丧 (紫芙)
- 续:台湾学生整理的中国教育史著作目录-清(含近代) (沓石)
- 轰然跌落神坛的晏阳初 (逍遥自在1024)
- 教育史硕士就业的尴尬境遇 (我家门前有棵树)
- 塾师——明清底层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救赎 (与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