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型歌手的悖论
来自:游啊游啊游啊游(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有一种歌手,风格可能各有不同,共同点是 1。歌手本人是创作型,自己能填词填曲 2。歌词往往贴近底层,能和普通人引起共鸣 3。歌曲感染力很高,经常直接击入听众内心 这种歌手往往成为经典,但是他们成为经典的代价却必须是隐退 国内两个正面典型的,尹吾和朴树 尹吾出过一张专辑,然后离开,这张成为经典 朴树如果只出一张就离开,也会是经典,但他没收住,出了第二张,被骂以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离开的晚了点,不过还好,总体上它还是成了经典 此类其他:科本,唐朝,张楚 国内两个反面典型的,许巍和汪峰 许巍早期很多作品非常非常之牛,两天,那一年等等太多了,但他不愿离开,一直撑到现在,作品的评价也越来越差,越来越尴尬,现在还是有人听他,但现在这批听众早已不是当年那一批 汪峰也是,当年的鲍家街43号何等NB,同样不愿意离开的人,现在居然开始搞什么奥运歌曲去了,同样的,当年的那批听众多半不再听他 此类其他:零点,郑钧目前也有这个趋势 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一类的歌手为什么只能如此尴尬。一个歌手,自然是听众越多越开心,但此类歌手必须在出过几张专辑以后急流勇退,否则一定玩蛋,也就是刚开始必须累积听众,当到达一定规模(这个规模并不大)的时候,又必须停止,否则原来的听众必然流失。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原因是他们开始的时候,往往和听众一样,不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和他们的听众有着同样的苦闷和烦恼,于是他们的作品此时非常容易打动听众。但是当他们的听众累计到一定程度以后,专辑或者个唱的收入便将他们拉离原来的听众,他们开始跨入精英阶层,在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 1 不再出新歌,将自己变成经典,但从此不再踏足音乐 2 继续出新歌,但这个时候,自己的身份已经变了,不可能再有原来的心境来继续创作新作品,于是新作品开始脱离原来的听众,逐渐越来越被边缘化 这是否真的是一个悖论,有人有解吗? 张楚的新砖跳票了这么久,我是又期待又害怕。据说这几年他日子过得不错,我只恐怕他的新砖出来再次成为一个心境改变---脱离听众的例子。也许他跳票这么久,他自己怕的也是这个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各人)的词是梁晓明的诗 (Mongo)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近来好吗? (momo)
- 真希望早点遇见你,尹吾 (银河少女Sophie)
- 15号义乌有人吗? (S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