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总被豆瓣阅读退稿
来自:魔鬼公子Milou(游吟诗人)
我非常好奇,我为什么总被豆瓣阅读退稿。无论是诗集还是摄影集,全军覆没。退稿信上给出的理由千篇一律:“我们认为你的作品不太符合豆瓣阅读的要求,因此无法发布”。至于“豆瓣阅读的要求”是什么,不得而知。望着作品管理页面上永远处于未发布状态的六部作品,我忍不住对着电脑屏幕大吼:靠!到底是你们这帮编辑水平太差还是老子的东西确实垃圾? 看看豆瓣阅读上成功发布的别人的作品,我越发不解自己的作品被退稿的原因。不解之余,我开始质疑自己。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我,难道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优秀,反倒特别糟糕吗?可是,如果我特别糟糕,为什么能以良好的成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呢?豆瓣阅读否定了我的作品,是不是相当于否定了我的老师对我的认可,进而否定了我的教育背景? 想到这儿,我心里一阵窃喜。 我一直讨厌学院派艺术系统,不止讨厌,简直恨之入骨。在学校的时候,我被迫写了很多学术论文、作品陈述和自我评价,多到我恍惚间以为自己学的专业是英语,或者是艺术史、艺术批评之类的,而非摄影。我从小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一提笔便是华丽的辞藻,让我不带感情色彩、客观冷静地分析事物是不可能的。我努力修炼的本领被老师贬斥成不可饶恕的缺点,我悲伤得几乎自杀。 更让我愤怒不已的是,每次交作品都必须一同附上对作品的创作过程的记录,并不可避免地被问到我的灵感源自何处、我参考了谁的作品、我结合了哪些理论⋯⋯可是,我的作品是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二者无法分割,我的创作过程也往往是连贯而短暂的。有时候,哪怕已经关了灯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突然灵感闪现,也得立马跳起来折腾一番;有时候,我吃饭吃着吃着、走路走着走着、冲凉冲着冲着,灵感就毫无预兆地“嘭”地一声砸中我的脑袋。天晓得我的灵感源自何处!我总不能把自己每天二十四小时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一切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吧!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积累和沉淀,我为我的作品所作的探究无法被敷衍了事地压缩成几页图文。至于别人的作品和别人的理论,都是二手资料,不是最关键的。我创作时不怎么会主动考虑它们,除非它们不可抗拒地影响了我。此种情况下,我只好伪造一个假冒的创作过程蒙骗老师。 顾爷在《小顾聊绘画》里谈英国最著名的风景画家威廉·透纳时写道:“他为了画好惊涛骇浪,曾把自己绑在暴风雨中的船桅杆上。为了画出火车的速度,他曾长时间地把头伸到车厢外来感受风驰电掣。”(相比之下,那些跑几趟图书馆、逛几场展览、扯几条理论得来的探究,不显得廉价而轻浮吗?)透纳不可能记录自己的历险过程,然后捧到观众面前邀宠。若他的作品不能体现他所付出的代价,无论他说什么都仅仅是徒添笑柄。 我觉得,按照学校提倡的方法(即制定计划、查阅资料、尝试实验,接着创作、讨论、整改、完成作品),艺术创作者会沦为一群创意机器,失去自己的个性,艺术作品则会沦为生产线上的产品,或许聪明、有趣、充满思辨,但,绝不动人。学校提倡的方法太理性、太冷静,缺乏浪漫和疯狂,武断地要求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理有据,刻板生硬地抹杀了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想象力与神秘感,抑制了本能的表达冲动。其实,并不是严格执行计划才能成功,不少伟大的创造都诞生于失误,举个例子,美国摄影师曼·雷与他的助手兼情人李·米勒共同发明的反转显影术。 每次老师让我们阐释自己的作品,我总不知道该说什么。作品有它们自己的话语权,观众也有他们自己的解读权。谁敢保证我的创作初衷一定比作品的内容以及观众的观点更深刻呢?如果我能通过文字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何必大费周章地拍摄照片呢?借一句曼·雷的名言:“我画无法被拍摄的东西,拍摄我所不想画的。”连绘画和摄影都无法互相取代,我们干嘛还多嘴多舌地聒噪呢? 一切媒介都有其所擅长与其所不擅长,不清楚自己选择的媒介的特点,一开始就已经是失败的。艺术虽然包罗万象,但也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一些同学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拿艺术去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工作,可他们的作品却捉襟见肘,无法体现他们的想法与概念。他们不知道自己落入了一个“阐释”的陷阱——“当你阐释自我时,要么过度阐释,要么力有不逮”(胡赳赳语)。阐释得好,会喧宾夺者,削弱作品本身存在的价值;阐释不好,会画蛇添足,给作品抹黑。 所以,我无比憎恶阐释自己的作品。作品能被理解固然令人欣慰,不过,被理解不是作品的唯一使命。何况“被误读——哪怕读者是诺奖评委——和被大众视野庸俗化,就是写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但如果被误读和标签化,结果是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也算歪打正着么?”(张佳玮语)我不求自己的作品被理解,只要我的作品能带给观众感受和体会,让观众有收获,我便满足了。我乐意跟大家分享我创作作品期间的细枝末节,可我必须向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讳莫如深的达芬奇学习,断不泄露关于作品的真正的秘密。 大学三年我一直敌视学院派艺术系统,态度之挑衅,非一般老师能忍受。毕业成绩放榜那天,我先找见最差的成绩(Third Class),发现不是自己的,慌乱紧张得以为自己没及格。再看稍高一级别的成绩(Lower Second Class),仍然没有自己的学号,我的小心脏都快蹦出来了。最后,终于在更高一个级别的成绩(Upper Second Class)里找到了自己,总算松了口气。老师最终评出的成绩,比我预期的好多了,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我的作品——尽管常常我淘气捣乱、不配合老师、不认真做作业,还抨击学院派艺术系统,但因着作品的缘故,也没得个不体面的成绩。(还证明了我的老师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独裁者,对持异见者较为宽容,不至“赶尽杀绝”。) 倘使豆瓣阅读通过否定我的作品否定了伦敦艺术大学对我的认可,算不算撼动了一点学院派艺术系统的权威?当然,这是我精神胜利法作祟下的痴心妄想。 回到我的悲催问题:我为什么总被豆瓣阅读退稿? 前不久,我带着我的几组照片给一个策展人(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看,她说我的作品没有主题和固定的风格,又太西方化,不易沟通中国观众。我严重受到惊吓,差点吐血,仿佛她说的是:“孩子,你的脸蛋不够骚、胸部不够大、屁股不够翘,不适合做妓女。”我强撑着听她聊了一会儿她的策展项目,“万般羞愧”地仓皇离去。 先谈谈“主题”。“主题”是个诡异的东西。处理一个主题可以用一张照片,也可以用十张照片。把十张处理不同主题的照片放到一起叫作“没有主题”,把十张处理相同主题的照片放到一起才叫作“有主题”。玩个悖论游戏:如果“没有主题”是我的作品的主题,我的作品便不能算是没有主题,应该算是有主题,因为我的作品的主题是“没有主题”。且不论策展人对“主题”的认知是否太狭隘,我不明白,纠结我的作品“有没有主题”,意义何在?若用“有没有主题”来衡量作品的好坏,那些题目为“无题”的作品岂不都得直接被枪毙? 再谈谈“固定的风格”。我要深深地、深深地、深深地叹息一声:前辈们啊,社会是急功近利到了什么地步,竟要求一个刚满二十三岁的年轻人有“固定的风格”!难道忘了立体派创始人毕加索先生创作第一幅立体派风格的画《亚威农少女》时是二十六岁,不是二十三岁?我提醒各位,二十三岁的毕加索刚结束了人生的低谷“蓝色时期”,定居巴黎蒙马特高地,进入沐浴着爱情之光的“玫瑰时期”。他的粉红色调的《拿烟斗的男孩》很明显与立体派风格差别甚大,但仍卖出了一亿多美元。我曾参观过马德里的毕加索博物馆,我发现,风格是熬出来的,毕加索其实并不是生来就一身反骨,他先秩序井然地打好了扎实的古典画基础才加入“捣乱分子”的行列。他“捣乱”得极具破坏性和颠覆性,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参禅悟道的一念行者在其博客文章《风格、真正的艺术家和成道者》里指出:“风格是一种心叙述故事模式的形成与定型。它一旦形成,那意味着‘心’的茧形成了,心再也不是它无边的、柔软的、流动的本性了——它化成了头脑,它成了套路或模式。风格是心变成了头脑的证明。”二十三岁的我没有“固定的风格”一点都不丢脸,因为我勇敢地拥抱着各种迷人的可能性。嘲笑和嫌弃我的社会才丢脸。 最后谈谈“西方化”——一个多么落伍的词啊。“全球化”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后,“东方化”和“西方化”的对立早被取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日趋“国际化”。说“西方化”的作品不易沟通中国观众,算不算是一种对中国观众的智力的侮辱?至于中国观众接受和赏识什么样的作品,恐怕不是一个策展人能轻易代言的。不审察作品的内容,依据作品的形式和手法肤浅地给作品贴上“标签”,把作品淘汰出局,本就非常幼稚。 判断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非常多,惟一条放之四海皆准:“对你的口味,那就是好茶,不对你的口味,那就是树叶。”(于坚语)虽然有投机取巧的办法,但躲在艺术的安全地带,不承担一丝风险,恐怕不仅不是光彩的行为,甚至阻碍艺术的发展。审美是需要引导的,策展人责任重大。一味迎合观众的策展人,会令艺术降格;急着把艺术创作者打包销售、对艺术创作者的成长漠不关心的策展人,会令庸俗的品位伤害艺术创作者。抵制“催化剂”,抵制“激素”,抵制“快餐式消费”,是有艺术良知的策展人不容推辞的使命。但,有良知的策展人在哪里呢? ⋯⋯问题越问越多,我却不再希罕答案。我相信,被豆瓣阅读退稿代表我们没缘分,不代表我不优秀。既然三年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折磨都未能令我屈服,几次小小的不顺利更阻止不了我奋不顾身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即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填补人类灵魂的空虚,安抚人类的永恒的苦难和孤独,鼓励人类追求爱、自由以及真善美,帮助人类修复自身的弱点,最终推动人类的进步,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幸福。 我不打算继续守在“灯火阑珊处”,默默等待一双慧眼发现我。我不愿意做沧海遗珠。我要冲到你们的面前,占据你们的视线,让你们无法忽视我的光芒。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网络上看《无限行走》大秀有感 (牛牛棒)
- 当代艺术讲座:一鹊的奇幻之旅 (觉释文化)
- 建个群吧 (鹅害鹅大人)
- 我为什么总被豆瓣阅读退稿 (魔鬼公子Milou)
- 运用拉康齐泽克理论解析唐诗 (心理咨询-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