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鲁迅谁更强?
来自:5biao(21岁时候的照片,哈哈。)
一、鲁迅杂文:掐住脖子的唱腔 “含蓄”不能作为好文章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匕首”“投枪”类的杂文而言,“含蓄”不好,就如同鲁迅为文的“意在简练”一样,容易“流于晦涩”,“常招误解”。更主要的是,“含蓄”风格的形成有时并非写作者的本意,而是客观环境所迫,不得已也。对于不得已形成的文章风格,我们可以理解、欣赏,但不能把它当成好文章的标准。因为写作者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畅言无忌的。就像一个人迫于形势被人掐住脖子仍然歌唱,也许唱腔别具韵味,看客们拍手叫好,但歌唱者还是渴望挣脱束缚大展歌喉的。如果看客们没心没肺,希望总能听到歌唱者被掐住脖子发出的唱腔,并以此唱腔作为衡量后来者唱歌好坏的标准,那就太混球了。 或许有人说:听歌、看文章都是私人活动,避免不了“自私”、“无情”,只要歌曲听着好听、文章看着过瘾,管他唱歌者、创作者有没有被掐住脖子!好比一张人体图片,美不美跟被拍者出于自愿还是迫于暴力没有关系。文章一经完成,就跟创作者以及创作过程没关系了。文章好,即便文章的作者是汉奸,即便文章是作者坐在美女大腿上完成的游戏之作,读者仍然争相捧阅;文章烂,即便文章作者是民族魂,即便文章是作者打着点滴手足冰凉完成的最后心血结晶,读者仍然不屑一顾。 说得对,看客有权利喜欢听别人脖子遭掐之后发出的含蓄控诉,但不应该将那种含蓄控诉视为不可超越,视为不可批评,视为歌唱的典范。正如鲁迅所言: 当开首改革文章的时候,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作者,是当然的,只能这样,也需要这样。他的任务,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但仍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鲁迅:《写在<坟>后面》] “这种书还在这样地出售(指鲁迅作品被一再重印/编者),说明没有代之而出的新书。这样看来,这个社会还没有进步。” 与许广平的谈话,录自景宋《鲁迅先生的精神》,文刊《上海鲁迅研究》第6集。 ——吴作桥 吴东范 吴虹贤合编:《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这是鲁迅寄望后来者看待他及同时代过渡性质作品的真切话语。鲁迅这话是1926年说的,2005年终于得到知己李敖的回应: 今天我们赞美鲁迅的人,崇拜鲁迅的人,如果把鲁迅定位成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个时代的鲁迅,我们可以这样子给他某种程度的历史定位;可是如果鲁迅摆到今天,我们拿他当我们的样板,还开始赞美他那个文字,就证明了我们没有进步。 ——2005年9月8日《李敖有话说》 二、放下鲁迅,开读李敖 在给出“放下鲁迅,开读李敖”理由之前,总结一下前面内容:鲁迅坦承自己的文章属于过渡性质,只是个桥梁,不能成为范本,随着时代进步、新人崛起,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而李敖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但话说回来,我们是否进步,并不取决于鲁迅的作品出局与否,如果我们没有“狠角色”出现,即便强行把鲁迅的作品出局,也证明不了自己进步。好在有“狠角色”出现,鲁迅可以欣然退场。 部分人不愿意承认李敖可以取代鲁迅,这部分人就像新文化运动中的文言文死忠派——理智驾驭不了情感。 我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悟出这个道理,最终理智战胜情感。的确,一个很早就接触鲁迅作品的人,突然有一天别人劝他放弃鲁迅,他必然本能抵触。这种人的心理就跟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人的心理一模一样。毛病就出在不承认进化,不明白与时俱进,不愿意跟自己不成熟的过去欣然作别。文言文跟不上时代,必须由白话文取代,这道理现代人谁都明白,那么进而言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作为过渡形式,伴随着后起之秀的出现,理应退出文坛,岂非天经地义?如果鲁迅七十年后,我们仍然抱住他不放,岂不是两败俱伤?——既证明我们没进步,也宣告过渡人物的努力全部白费。如果已经出现了将白话文写得气象万千、光芒万丈的大师级人物,我们却视若无睹依然抱住过渡人物不放,这跟抱住孔子拒绝新文化有什么两样?鲁迅知道了难道不斥骂“昏虫”“虫豸”? 鲁迅1926年就苦于自己的文章摆脱不掉古书影响,以及思想遭受庄周韩非毒素侵蚀,发自肺腑“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奈何中国人怀疑成性,总把真话当玩笑。 突然说起古书,你可能莫名其妙。其实鲁迅的书对于现代人而言,就是古书。——文法属于过去式,思想无法与时俱进。 提出开读李敖、放下鲁迅,会遇到三种反应: 一、李敖是谁?怎配跟鲁迅比?——这跟当年激烈反对白话文的人同一心态。 二、李敖、鲁迅文章各有千秋,既看李敖,又看鲁迅,鲁学为体,李学为用,各取所需,全部搞定。这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折衷思想,既想吃掉蛋糕,又要蛋糕留着,结局:蛋糕过期了。 三、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鲁迅的书,多看李敖的书。这是理性主张,正是我的主张。 有人质疑:为什么看李敖就不能看鲁迅?难道他们的作品不共戴天?你不是既看李敖也看鲁迅吗?你自己视鲁迅为“初恋”,却不推荐别人看,什么意思? 我看李敖的书,既收获趣味,又收获知识,还学会思考,学会写文章,更对生活充满信心,浑身充满力量,决定要干些什么。而看鲁迅的书,趣味是有的,知识也不少,但是除了学到古书不可读这一至理名言外,就不知道再干什么。动起笔来,讽刺的语句会隔三差五涌现,然而让我正面表达一下意见,抑郁了。如果把李敖和鲁迅的功力比作两个圆的话,李敖是外圆,鲁迅是内圆。吸收了外圆功力,也就吸收了内圆功力。 上面的话说得神神叨叨,这是因为之前为了写这本书多看了几篇鲁迅的文章。其实说明放下鲁迅、开读李敖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实中的李敖,活得精彩惬意、风光无限,这说明他必定有常人不具备的真功夫,要习得真功夫,当然要全面开读李敖。而现实中的鲁迅呢?却活得有些沉重。因此,为了自己也活得精彩惬意、风光无限,自然应该挥别鲁迅,走近李敖。既想走近李敖,又不愿挥别鲁迅,这种不明智做法就跟李敖批驳折衷派不切实际的道理一样,现成的强国榜样在那里,照着学就是了,有什么必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结果是始终跟在洋鬼子屁股后面跑。现成的李敖榜样在那里,翻开《李敖大全集》学就是了,有什么必要坚持“鲁学为体,李学为用”呢?“鲁学为体,李学为用”的结果极可能是混乱自己的思想,混乱自己的文法,混乱自己对生活的信心。 书 名:跟李敖学真功夫 作 者:武彪 I S B N: 978-7-5057-2528-7 规 格:640×960毫米 16开 版 次:2009年5月第1版 出 版 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定 价:25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1994年李敖送给王菲(王靖雯)的签名书。 (眷島)
- 大全集到底是20册还是40册? (豆友vHwgvNatYk)
- 李敖大全集 (豆友vHwgvNatYk)
- 99台版黑皮李敖大全集谁有?想收一套 (Manley)
- 今年李敖离世七周年 (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