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止 庵谈《小团圆》
黄小仙(三月的小雨)
我在编订大陆版《小团圆》时,是用张爱玲的手稿进行校对的,所以对这部作品比较熟悉。校样就看了两遍,买到香港版《小团圆》后又仔细看了一遍,做了不少笔记。我将此书称为张爱玲的“巅峰之作”,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少研究者只习惯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的写法,一看见《小团圆》写法不一样了,就断言不好,对此我不以为然。 其实张爱玲写《金锁记》时才二十来岁,而《小团圆》是她五十岁以后写的,这其间她的风格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小团圆》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变化。可以提出一个“晚期张爱玲”的概念,这一时期她光是小说就有短篇《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中篇《同学少年都不贱》,和这长达18万字的《小团圆》。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张爱玲《传奇》之后创作水准下降了。随着《同学少年都不贱》和《小团圆》的问世,这种观点应该予以修正。 《小团圆》采用的是时空交错、片断拼接的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女主人公盛九莉小时候,最晚写到她39岁。大致说来有三条时间线,主要的一条是盛九莉21岁到30岁之间,她从香港到上海,先后与邵之雍、燕山恋爱,又都分手了;其他两条分别是此前和此后,没有按照先后顺序写。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半生缘》、《秧歌》、《赤地之恋》和《小团圆》。《小团圆》是她整个小说创作的收笔之作,目前还没有见到比这更晚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结构上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语言上是从繁复到朴素。研究者不能“刻舟求剑”,不习惯、甚至不接受作家自身创作的发展。《小团圆》刻画人物内心的深刻程度,较之早期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团圆》的出版,可能使研究者感到“麻烦”,因为里面有真实成分,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在书里都能对得上号。《小团圆》又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确实有相当大的真实性,我的看法是对得上人未必对得上事,对得上事未必对得上细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张爱玲对某些人物的原型的态度,比如她喜欢或者讨厌某个人,这对于现有的材料可能是具有颠覆性的。 前些时《色,戒》被改编成电影,不少人居然从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关系,看出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现在《小团圆》面世了,这种看法不攻自破:两部作品是同一时期写的,关于作者与胡兰成的关系都写在《小团圆》里,她没必要另外再通过《色,戒》的故事来影射一遍。而且易先生与胡兰成,王佳芝与张爱玲,毫无共同之处。关于《色,戒》,索隐派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小团圆》叫人没法不索隐,因为有很多写实的部分。不过一味索隐又有问题。张三李四是谁,这个好说;他们之间是否发生过这样的事,就不好确定了;事情的具体经过,更难讲了。假如有人写《张爱玲传》,照抄或改写《小团圆》,那一定是惹人讪笑、遭人垢病的做法。 《小团圆》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不是一部自传,即便书里写的都是真的,传记作者与小说家的关注点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小团圆》里,重要的与其说是发生了什么,不如说是主人公盛九莉对此想到了什么,这显然是属于小说家的把握,而对于传记作者来说,确实发生了什么才更重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红玫瑰白玫瑰》拉片:虚情振保只盼锦鹏,真人主播在线爱玲... (马春涛Albert)
- 沉香屑—第二炉香 (island398)
- 从张爱玲说过的一句话分析 (范典)
- 缘起香港 太想看了自己跑去买的 (克里斯汀耸耸肩)
- 出赤秧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