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探讨《好莱坞怎样讲故事》的翻译

magasa

来自:magasa(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2009-04-16 21:14:2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已注销]

    [已注销] 管理员 2009-04-16 21:59:07

    [内容不可见]

  • 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 (做人原是很难,何况做戏?) 2009-04-16 23:05:56

    怎么办呢?是买还是不买?纠结阿~~~

  • magasa

    magasa (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楼主 2009-04-16 23:12:54

    买啊,你不买以后就没人出了。

  • 湮没人群

    湮没人群 (少空谈,干人事) 2009-04-16 23:27:33

    有意思,北京贝贝特出了本《电影化叙事》http://www.douban.com/subject/3662262/ 而上海三联出了本美剧编剧指南

  • woodfishman

    woodfishman (全世界失眠) 2009-04-16 23:31:10

    最近在看去年出的那本高达传记,翻译也是不敢恭维,似乎filmmaker这个词通通译成制片人了,编辑上也有问题,人物中译名第一次出现不给原文,第二次出现却来个译注,太粗心大意了。要找个好的通电影的译者的确不易,但我想既然担起这个工作,至少也该尽责任,避免编辑问题,译句逻辑不通。

  • 海豚阿德

    海豚阿德 (宁可一思进 莫在一思停) 2009-04-16 23:45:02

    我已经订货了,结果又提翻译问题 唉

  • 魔小肥

    魔小肥 2009-04-16 23:47:43

    厉害啊

  • magasa

    magasa (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楼主 2009-04-16 23:50:46

    提翻译问题,是为了共同提高,不是吓唬你不要买的。还是支持一下吧,只有买的人多了,才能做大。

  • stone0089

    stone0089 管理员 2009-04-17 10:27:59

    第4处     原文:The term "New Hollywood" is now commonly applied to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 since its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原译:自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电影工业出现财政危机开始,“新好莱坞”这个术语如今广泛地应用于美国的电影制造业。

    可译:现在“新好莱坞”这个词,通常用来指称60年代末70年代初财政危机后的美国电影业。

    原译在时间逻辑上似乎有些问题,不仅仅是英语转译上有些疏漏,即使是汉语的句子也似乎有些别扭。

  • stone0089

    stone0089 管理员 2009-04-17 10:45:49

    第7处      译文:最近几年,一些电影专家呼吁让“后经典”、“后好莱坞”和“后现代”纳入到主流的通俗美国电影制作中。      原文:In recent years some film academics have made claims for a "post-classical," "post-Hollywood," or "postmodern" approach to mainstream popular American filmmaking.    approach 在此句中似为名词,意“方法”。approach to,即...的方法。    试译:近些年,一些电影学者呼吁一种美国主流电影制作的“后经典”、“后好莱坞”或“后现代”方法。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胸大背厚腿短肚圆的灵魂。) 2009-04-17 21:13:18

    大赞这种类似讨论,简直为我们指了条明路,免得买了看的二昏二昏~~~

  • 海豚阿德

    海豚阿德 (宁可一思进 莫在一思停) 2009-04-19 11:09:40

    最大的感受是译者中文太差了

  • slim

    slim (I'm back) 2009-04-20 18:06:14

    LZ工夫做了很多,感謝! 確實這些書籍的翻譯工作應當做得更專業。 譬如將難以直譯的詞語直接用英文標注。又或是譯者加上注解。 畢竟這也是專業類書籍,必須用學術的態度去對待。

  • 赱馬觀♣

    赱馬觀♣ 2009-04-21 10:15:25

    原著多少钱?汉译本又多少钱?

    译的完美,是读者捡到便宜了;有缺失,也亏不到哪去。

  • stone0089

    stone0089 管理员 2009-04-21 20:45:26

    其实我觉得翻译得已经算是不错了,和原版比较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只是有些细节上难免有些见解上的不同而已。 比如威尔第,有人就喜欢用维瓦尔第——作者用韦瓦第,不知典源何处。只要能看懂,不出现意义上的完全差异就可以了。水平高低完全取决于对原著和作者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苛求不来的。

  • magasa

    magasa (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楼主 2009-04-21 20:50:14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 你说的这俩人么?韦瓦第是维瓦尔第的台译法。

  • stone0089

    stone0089 管理员 2009-04-24 11:08:58

    虽然曾想过可能是台译,但主要的影片和人名都没有台译的痕迹,所以排除了这种可能。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没翻成《去年在马伦巴》之类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名字会取台译法。虽无大碍,却很有趣。

    查阅原文,所指为Vivaldi,确是维瓦尔第无疑。

  • stone0089

    stone0089 管理员 2009-04-24 11:16:19

    补充第7处关于 approach to

    原文中一节标题为“An Inductive Approach to Structure”

    如之前所指,是“结构的归纳方式”,该小标被译为“关于如何归纳影片结构”,在意义上是一致的,不过变化了说法而已。“approach to”在此处就似乎被译者认为是“XX方法”的意思。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9-04-24 13:25:03

    [内容不可见]

  • magasa

    magasa (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楼主 2009-04-24 13:41:05

    肥内看贴不仔细,没有人说整本书是台译风格,只是Vivaldi这个人名不用大陆习惯的“维瓦尔第”,而用了“韦瓦第”的台译法。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9-04-24 15:15:45

    [内容不可见]

  • 赱馬觀♣

    赱馬觀♣ 2009-04-26 18:33:54

    今天随便翻了翻

    前面戴蒙德的那段引言,“我是落伍者……”,翻得实在是~~~~~~~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9-04-26 20:56:51

    [内容不可见]

  • LOOK

    LOOK (胡闹!) 2009-05-19 17:03:51

    感觉作者是新手,硬译的地方很多。篇首的作者简介就有些搞笑,“一个……研究员”、“一个……”。

    而且纸张不太好(难道我买的是盗版不成?),价格却那么贵(49元)。

    本人迄今最佩服的还是波德威尔那本《香港电影的秘密》的中译本。何慧玲女士了不起啊!

  • 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 (做人原是很难,何况做戏?) 2009-05-19 17:07:41

    如果翻译费高到300元/千字,也许会有很多翻译老手出来干吧。

  • magasa

    magasa (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楼主 2009-05-19 17:53:13

    《香港电影的秘密》你看的港版的还是大陆版的?大陆版得多亏电影出版社的老编辑徐维光,她改掉很多错。

  • LOOK

    LOOK (胡闹!) 2009-05-19 17:59:13

    哦,我看的是大陆版。

    反正,我的感觉是,从行文来看,译者肯定是老手。

  • Tyger Tyger

    Tyger Tyger (non sum qualis eram) 2009-05-19 18:23:43

    2009-05-19 17:53:13 magasa (brought up being knocked down)   《香港电影的秘密》你看的港版的还是大陆版的?大陆版得多亏电影出版社的老编辑徐维光,她改掉很多错。

    大陆版我印象不是电影社出的啊,好象是海南吧,难道他们电影社的人做审校?这倒还算很负责的做法.

  • LOOK

    LOOK (胡闹!) 2009-05-19 21:12:05

    2009-05-19 17:07:41 奇爱博士 (祝福小娇。。)   如果翻译费高到300元/千字,也许会有很多翻译老手出来干吧。

    ========================================================= 一直感觉文学类书籍的翻译和电影类书籍的翻译,完全是两个级别的。

  • 拐了

    拐了 (Vy fandíte, my vítězíme!) 2009-05-19 21:17:31

    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太生硬了。

  • magasa

    magasa (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楼主 2009-05-19 21:19:49

    文学类和人文社科学术类的翻译本身不太好比较难易,侧重点有所不同吧。但国内在文学翻译上有一批比较资深的翻译家还是可以信赖的,现在一些较新的小说,用的一些新生代翻译,质量也很不敢恭维。而目前电影方面的翻译,主要还是一些外行和爱好者在鼓捣。那你说专业人士上哪去了呢,一方面国内电影学术整体水平本来就不高,达到某个水准的数量不多,再则这种无大利可图的事情,人家也不愿意来做,那就是这样子了。

  • 惠明

    惠明 (WILD POWER!) 2009-05-19 21:26:50

    有心思看这本书的人 翻译得再烂也能明白的 又不是文学作品

  • Tyger Tyger

    Tyger Tyger (non sum qualis eram) 2009-05-19 21:33:59

    magasa说到从前.上海译文社有几个老编审(译审)说,他们以前那叫"卫生翻译",先把原书(文)通读上几遍,基本吃准意思了,再慢慢翻,除非上面交待下来的必须赶工的急任务,一般每天就七八百字. 按这样的进度,现在要是自由职业的翻译者,非饿死不可.

  • 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 (做人原是很难,何况做戏?) 2009-05-19 22:33:23

    以前是计划时代,可以慢工出细活 现在都是产业化了,糙点也就很正常了 谁让出版社自己不招翻译呢?

  • 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 (做人原是很难,何况做戏?) 2009-05-19 22:37:34

    2009-05-19 21:19:49 magasa (brought up being knocked down)   那你说专业人士上哪去了呢,一方面国内电影学术整体水平本来就不高,达到某个水准的数量不多,再则这种无大利可图的事情,人家也不愿意来做,那就是这样子了。

    不仅是“无大利可图”,应该说是倒贴生命和精力。 现在翻译电影书的,大多纯粹是靠热情和理想去死磕!

  • LOOK

    LOOK (胡闹!) 2009-05-20 00:20:01

    我觉得待遇可能是一部分因素,认识亦是个大问题。 像bordwell那本写古典好莱坞的经典学术著作迄今都没人翻。

    很多人情愿去翻艰涩的西方理论书,做成所谓显学,提高自己学术身段,也不愿意翻电影书。

    本雅明、巴赫金、罗兰巴特、福柯甚至拉康,翻了多少啊。简直汗牛充栋。这些书从销售量来说,未必比电影书好多少吧。

    像magasa这次提的这本书,论重要性来说,就不应该由新手来翻。

  • 木杉

    木杉 管理员 2009-05-20 11:19:53

    2009-05-19 22:37:34 奇爱博士 (莫里康讲座+影展周五举行。。)   2009-05-19 21:19:49 magasa (brought up being knocked down)   那你说专业人士上哪去了呢,一方面国内电影学术整体水平本来就不高,达到某个水准的数量不多,再则这种无大利可图的事情,人家也不愿意来做,那就是这样子了。   ---------------------      不仅是“无大利可图”,应该说是倒贴生命和精力。   现在翻译电影书的,大多纯粹是靠热情和理想去死磕!   ~~~~~~~~~~~~~~~~~~~~~~~~~~~~~~~~~~~~~~~~ 奇爱兄,其实翻译亦是一个充电的过程,死磕的过程强过读若干本书,倒是替有些译者遗憾就那样草草地放过了充电的机会 这是我做了这么多年准义工的一点体会

  • [已注销]

    [已注销] 管理员 2009-05-20 11:24:22

    [内容不可见]

  • 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 (做人原是很难,何况做戏?) 2009-05-21 21:30:06

    酬劳和学识,两手抓,两手都硬,这是最理想状态。

    好点的通俗刊物,都能千字三百,为啥艰涩难写的理论书才千字40?

    知识为什么这么廉价?谁能体味那些寒夜苦熬人的艰辛?

    没有酬劳保证,就我个人观点,只倾向翻译单篇论文,书还是算啦。

  • [已注销]

    [已注销] 管理员 2009-05-31 11:12:14

    [内容不可见]

  • magasa

    magasa (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楼主 2009-06-01 18:37:44

    在书店翻了一下译后记,不是一般的离谱,译者连Kristin Thompson是男是女都没搞清楚,一口一个“先生”,一口一个“他”。

  • 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 (做人原是很难,何况做戏?) 2009-06-01 19:15:35

    靠!!!这也太离谱了吧~~没学过电影吧

  • magasa

    magasa (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 楼主 2009-06-01 19:25:28

    译者自介是电影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其他职业,某日接到一个素未谋面的编辑电话,于是接下了这个活……

  • 拐了

    拐了 (Vy fandíte, my vítězíme!) 2009-06-01 19:27:35

  • LOOK

    LOOK (胡闹!) 2009-06-01 20:21:35

    这本书我真的看不下去了,大段大段的不知所云。和懂不懂电影没关系,就是翻译新手的习作。

  • 嘉陵江边

    嘉陵江边 2009-06-02 08:52:53

    究竟是谬种流传,还是聊胜于无啊? 确实《好莱坞怎样讲故事》的翻译很差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影化叙事》,内容还没有细看。但是本书译后记大段地感谢他的单位的什么书记什么小领导之类的话,真是。。。。

  • 石头开花

    石头开花 2009-06-02 09:22:33

    管内容就行了,管人家的后记干嘛

  • 拐了

    拐了 (Vy fandíte, my vítězíme!) 2009-06-02 09:52:32

    同上~

  • LOOK

    LOOK (胡闹!) 2009-06-02 10:44:55

    直接跳到最后,读了下译后记,崩溃中。。。

    毫无悬念了:本年度买的最后悔的一本书。

  • 石头开花

    石头开花 2009-06-02 10:46:36

    译文不看,直接看译后记找刺激啊?买椟还珠

  • LOOK

    LOOK (胡闹!) 2009-06-02 11:09:51

    to 秋水:

    译文我看了第一章。

  • 慕青云

    慕青云 2009-08-01 10:08:46

    我看了许多遍了,翻译的确实不行,尤其是对电影分段的问题,这可是本书的中心观点,开端,铺垫,进展,高潮及尾声,前两个段落的翻译尤其有问题,Setup就是建立,建制的意思,翻译成开端完全失去了原义,开端部分主要是建立故事的背景,前提,人物的性格特征与行动目标等基本信息,如果仅仅说开端那就只是意味着它只是一部电影时间上的开始而已,最糟的还是第二段落,翻译成复杂行动最为正确,而翻成铺垫就完全错误了,这个段落是第一部分的反转,不是主人公改变了行动目标就是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或者他改变了追求目标的策略,相对于第一部分而言,可称之为反建制,可在这本书里,译者却说成是反开端,笑死人了,反开端是什么意思,完全不通嘛.还有那个后记,汤普森明明是女士嘛,却非要说先生,真是让人想不通,难道译者不知道? 不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能有这个译本就不错了,南京大学出版社刚出的汤普森的丈夫波德维尔写的《好莱坞的叙事方法》就翻译的非常好,而且第一部分就是以这本书的背景写出来的。两本书合起来读就好多了。

  • 李铭志异

    李铭志异 2009-08-04 19:37:49

    我觉得主要问题不在于专业水准或者稿酬,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太差,许多的句子读的时候还要进行二度翻译。也许我们过于强调外语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修炼,许多电影书,还有碟片的字幕中的句子都不知所云。

  • woodfishman

    woodfishman (全世界失眠) 2009-08-16 20:17:19

    今天又看到一个雷点,《青山翠谷》竟然是福特公司拍的,这两个译者真的是读电影的吗?

  • 森纳乔

    森纳乔 2009-08-17 01:01:22

    4

    译文:自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电影工业出现财政危机开始,“新好莱坞”这个术语如今广泛地应用于美国的电影制造业。

    原文:The term "New Hollywood" is now commonly applied to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 since its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愚见:“since its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应是限定“American film industry”,而不是整个句子的状语,事实上句子主干已经有“now”修饰了。

    ———————— 这里,原译是对的。你可以看维基百科里New Hollywood的词条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w_Hollywood New Hollywood 是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早期。

  • paracelsus

    paracelsus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2009-08-17 02:26:26

    magasa是对的。ls你可能还没有细读过这本书。 New Hollywood虽然通常是指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早期那一拨"运动"。 但也可更广义的理解为post-classical Hollywood,即片场制式微以后的美国电影(这也是我认为更确切的说法)。 这本书其实就是讲post-classical Hollywood的, 但是Bordwell夫妇并不同意post-classical Hollywood这个说法,他们认为所谓的post-classical Hollywood在风格上基本仍然是Classical的,所以使用New Hollywood这个词(书名便是Storytelling in the New Hollywood: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Narrative Technique,但是你看下书的目录即知,里面很多片子根本不是狭义上的New Hollywood的),这当然会造成一点歧义,但你看过书后自然就理解了。

  • 森纳乔

    森纳乔 2009-08-17 02:37:11

    那麽我的疑問是:

    The term "New Hollywood" is now commonly applied to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 since its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怎麽只有since,而沒有說到何时?now确实是一个很关键的细节。但,是不是原文就写得不够精确呢?

    如果能指明,“新好莱坞”这个术语现在一般都用来指A-B年间的美国电影工业,那么会不会更明白呢?

  • paracelsus

    paracelsus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2009-08-17 02:42:55

    “怎麽只有since?” 因为这句话里(乃至这本书里)的New Hollywood是从its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一直延伸到现在乃至将来的。

  • 森纳乔

    森纳乔 2009-08-17 03:08:11

    原来如此,谢谢

  • 嘉陵江边

    嘉陵江边 2009-12-02 12:21:52

    这种翻译质量差的书主要有两个后果:一是内容错误误导读者,二是影响更好的译本出来,因为在版权时代,一个译本出来之后,意味着不可能有第二家出版社可以再出新的译本。

    我们自然应该对事不对人。但是,对于这种劣质书,译成这样子的劣质书也拿出来卖,译者和出版社不为自己的名声付出一点代价,也是不公平的。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是博士,是编辑,结果原作者男女都搞不清楚,可见对此书之缺乏了解。没有批评,进步定会很慢。 再次感谢magasa 先生上传了那么多的原版书。如果有了英文原文,这种劣质文本的市场就有限了。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胸大背厚腿短肚圆的灵魂。) 2009-12-05 00:38:49

    海南那个波德维尔的香港电影秘密已经脱销,哪个有哪有个啊?想买。原谅我自私的占有欲,原谅我的跑题~~~

  • 路人sos

    路人sos 2010-01-14 02:26:22

    买了这本书了,管他呢,书这个东西只会越来越贵。就怕哪天书价也跟国际接轨了。何况很多经典电影书出版量不多,弄不好就绝版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021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