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国学碎语
来自:天花乱坠
1 14岁时,李敖的老师跟他们教授《木兰辞》,她给学生们解释“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唧唧”是织布时发出的声音。 李敖说不对,他说是叹息的声音。老师问为什么这么说,他举出两周前老师教授过的《琵琶行》里面的句子“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证明,老师不能驳。 (《李敖语妙天下》09-3-4)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对“唧唧”的解释是——叹声。第一句一本作“促织何唧唧”。《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力力”,注云:“力力”又作“历历”。本篇开头六句从《折杨柳枝歌》来,《折杨柳枝歌》有“敕敕何力力”一句,“力力”、“历历”、“敕敕”也都是表叹声之词。 李敖那时不可能看到余先生的书,那么小的年级,综合能力就那么好】 2 《论语.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国语.鲁语下》云:“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顾炎武:“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孔子仁民爱物,不该“不问马”, 松柏虽冬不凋乃常识。因此“不”即“后”,“后”即“不”。 大禹因为防风氏开会迟到就杀他,未免太残暴,“后”作“不”解即通矣。 (此条李敖在其《李敖有话说》里几次提到,有人明目张胆的称这是他的原创——http://www.teacherblog.com.cn/blog/11402/archives/2007/77627.html) 3 《论语.八佾》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通行的解释是—— 孔子到鲁国太庙,碰到什么都要问(向人请教)。有人就说:“谁说那个鄹人之子懂得礼?,他到了太庙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啊。” 李敖的解释,“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每事问”用的是一种反问语气——这个“问”是反问。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意思是许多人都说孔子懂得礼,而《论语.八佾》开始就说——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见孔子是很反对越礼的行为的。 一个公认的懂得礼的人,他进了太庙有可能“每事问”吗?明显不可能 合理的解释是,他对太庙里搞的礼不以为然,带着讽刺的意思问人:“礼是这样的吗?”,而当他听到有人以他进太庙“每事问”说他不知礼,他说的“是礼也。”应该是“是礼耶?”——“这是礼吗?”/“礼是这样的吗?” (《李敖语妙天下》09—2—2) 4 台湾话中大小的“小”字,都出之以“细”字,例如 小嘴巴叫“‘细’嘴”、小个儿叫“‘细’汉”,小儿子叫“‘细’仔”、一家大小叫“一家大‘细’”,小老婆姨太太叫“‘细’姨”,也就是同其类型。 但是“细”了半天,殊不知“细”字本就是“小”字,在唐朝的时候,“小”字的发音就是sei的韵母,白居易《忏悔偈》里说:“无始劫来,所造诸罪。若轻若重,无大无小。了不可得,是名忏悔。”其中“罪”字、“小”字、“悔”字同韵,“罪”字在台湾话发音是tsei,“悔”字在台湾话发音是hei,同韵之下,“小”字正是发“细”的音,故“细”者“小”也。 再看姨字,“姨”是老婆的姐妹,不是小老婆,小老婆实在该是“姬”字,但“姬”在唐朝末年,发音是“姨”,所以就弄混了。(《广韵》《集韵》中,“姬”字都有“基”“怡”两个发音。)张大千遗嘱中给“姬人”一份遗产,“姬人”即是《燕丹子》等古书中的“姬人”之意,就是小老婆的学名,故“姨”者“姬”也。 综合说来,“细姨”者,“小姬”也;不“小姬”而“细姨”者,台湾人(闽南人)之错也。 (《李敖答问之三》) 5——莫须,有! 这个节目开播以后,我收到很多的信,听了不少观众的意见,有一封信今天我要公布在这里,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江先生寄给我的,这位江先生就是江蓝生先生。他信里面说他在电视里面看到我的节目,觉得我博学多识,独特的品格胆略,均极佩服,我很谢谢他。 五月四号晚上,他说我,您讲了读书的方法和心得多有启发,可是关于莫须有这句话呢,他说我的解释是对的,可是他的老师吕叔湘先生早在一九四五年就发表莫须有一篇文章,他恐怕我还没有看到,所以他复印给我看看,也把他其他两篇同类的文章,一齐寄给我看,我很感谢江蓝生先生对我的指教。 我看了他的老师吕叔湘先生这三篇小文章,第一篇莫须有的部分,吕先生谈到了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三“莫”字条里面这个解释。这个部分呢,严格说起来是错误的,因为呢俞正燮虽然是清朝的大学者,可是呢,他断句莫字下面一点,然后须有是另外分开的,莫一点须有,事实上呢这是错误的,应该是莫须一点然后才有。莫须是什么呢?我们看,吕叔湘先生说,是宋朝人常讲的一句话莫须,吕叔湘先生说莫须就是现在的“恐怕”或者是“别是”的意思。 我的看法认为这样解释的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我们必须把当时的那个语气把他解释出来。 韩世忠在问秦侩为什么抓了岳飞,秦侩当时是国务总理,岳飞当时是元帅,韩世忠是另外一个元帅,韩元帅问国务总理说,岳元帅你怎么把他抓起来了,什么理由?莫须有三个字,当然不是说没有,没有的话成话吗?国务总理说我抓了个元帅,没有理由,有他的理由,现在我们知道了,俞正燮的说法是错的,他的莫须有是错的,应该是莫须一点有。什么是莫须?照着吕叔湘先生所肯定的,说莫须就是现在的“恐怕”,我李敖觉得这个解释,是不够好的,怎么解释呢?莫须是难道,莫须有是难道不,难道没有吗。元帅韩世忠问元帅岳飞为什么抓他,秦侩是很傲慢的是很神气的,背后有宋高宗皇帝支撑的,所以他说难道没有吗?有的,莫须有就这个口气,就是当然有,等着瞧吧,有的。所以莫须有的意思是,难道没有吗?就这个意思,所以你才看出来,当时对话时候那种相互之间的那种对峙,那种张力才可以看得出来。如果秦侩说恐怕有吧,这个太软弱了,不是当时的语气,所以我认为吕叔湘先生这个解释是不好的。 那么李敖说莫须这两个字,照你意思来解释,你有证据吗?时间这么短,我只列举几本书名向江蓝生先生报告,我所根据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我所根据的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我所根据的是《铁围山丛谈》,我所根据的是《林希日记》,我所根据的是《夷坚志》,我所根据的是《思陵录》,我所根据的是《后村大全集》,这些书里面都有莫须两个字,请看他们的上下文的语气,就知道我所说的比吕叔湘老师说的更妥贴。 (《李敖有话说》108)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李敖笔下人物—陈鼓应 (天花乱坠)
- 李敖笔下人物—王敬羲 (天花乱坠)
- 李敖笔下人物—张晓风 (天花乱坠)
- 李敖笔下人物—林毓生 (天花乱坠)
- 胡适留学前读书大概 (天花乱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