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布列兹的小提琴曲《颂歌》/糜佳乐
JonnyPeng
打从去年于苑青随芝加哥交响乐团在欧洲作巡回演出时演奏了布列兹的小提琴曲《颂歌》以后,音乐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日渐“热”了起来。当代颇负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克莱默还专程去芝加哥索要了乐谱;此外,由于八十岁高龄的布列兹曾有过将此曲改由多媒体音乐版为交响乐伴奏版的承诺,所以长期执棒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巴伦博依姆在离任时不仅再三叮嘱于苑青在见着布列兹的时候要催他尽快动笔,而且还进一步明确了他有意与于苑青进行合作,首演布列兹的交响乐伴奏版《颂歌》。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意外地获得了芝加哥交响乐团副首席于苑青去年在柏林演出的多媒体音乐版小提琴曲《颂歌》的实况录音CD自然要喜不自禁了。仔细聆听后,总有爱不释手之感,说作品写作一流、演奏一流并不为过。 布列兹对现代音乐的探索精神是有目共睹的,他同时还是总部设在法国的IRCAM机构(音乐与音响合作研究学会)的创始人。IRCAM的创办宗旨非常明确,就是研究现代音乐的创新作曲技法。布列兹在这一作品的曲谱上标有“For Solo Violin and Acoustic Electronics”(为小提琴和电子音响而作)的字样,从动机上看得出来,多媒体音乐版的小提琴曲《颂歌》就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和实验性。演奏需借助电脑合成处理,小提琴上要安一个传播器,电脑则事先编好一个程序。小提琴声音一旦进入到电脑,便会与起伴奏作用的电子乐进行混响合成,然后经由分别被放置在音乐厅的四周的八个喇叭组成的音响传送出来,从而产生层次感极强且极为奇妙的音响效果。 现代音乐在创作上往往以“自我”为出发点,更多地强调的是作者个人的感受和理念,一些被用来冠名的标题其实只是一种符号,《颂歌》也不例外,这就给音乐欣赏者们提供了一个足以让想象得以驰骋的空间。 我在一遍遍聆听了于苑青演奏的布列兹小提琴曲《颂歌》后,最大的收获是感悟到其中有一个创造(或称创作)过程的持续。作品似乎可以有“灵感和它的影子”这么一个副标题。小提琴声音出现的时候揭示了创造过程的开始,这时灵感还飘忽不定,忽隐忽现。而灵感闪现的过程,或称其占据主动的过程,又是一个多次反复冲突的过程,在“肯定方”的背后实实在在存在着一个“否定方”。我们姑且把小提琴和电子乐看作是各自代表的一方,其间,灵感的出没显得诡谲而神秘,时而空灵,时而激越,时而叙说,时而辩驳,时而依恋滞留,时而稍纵即逝。有趣的是,创造(或创作)的艰辛和甜蜜在乐曲中也时有透现。最后,是创造(或创作)过程的结束,灵感的影子率先消失,随即灵感自身也怀着依恋之情悄然遁去…… 于苑青在这一演奏难度极高的小提琴作品的总体把握上非常到位,较好地体现了布列兹的创作理念,力度的控制上尤见功夫,在电子乐的配合下很有细部体现和很有层次感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音乐的狂澜,既有“大刀阔斧”,又有“小桥流水”。电子乐在与小提琴的配合上也做得很默契,照应有致,节奏切换式的对话,使两者的混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担任这一作品电子乐演奏的音乐家名叫安德烈·格兹索。他也是IRCAM的成员,与布列兹在现代作品创作和演奏技法的探索上合作过多年。作为多媒体音乐版小提琴曲《颂歌》伴奏的唯一权威,他的地位实际上已不可撼动,因为在音乐界,既懂音乐又懂电脑程序且有着长期实践经验的电子乐演奏家恐怕还是为数不多的。 多媒体音乐版小提琴曲《颂歌》的出演决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仅搬动和安装调试一下包括电脑和喇叭在内的音响设备就已经是大动干戈了。本文开头已有所提及,克雷默手里尽管已有了《颂歌》的乐谱,但要从纸面走向舞台恐怕还得费一番周折,由此,我们对交响乐伴奏版《颂歌》的期待也变得更为实际和强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7.1 贵阳 马可船长乐队 独立乐队巡演只要9.9 (马可船长乐队)
- 爱乐入门者的福音电台——英国Classic FM (JonnyPeng)
- 陈银淑谈大提琴协奏曲与笙协奏曲 (世界的和谐)
- 杰奎琳·杜普蕾的故事 (JonnyPeng)
- 想学琴 (纳兰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