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超年龄精神压力!
来自:shoo(我愿你不离不弃,那就好了。)
虽然,望子成龙的父母要求子女成为杰出的高材生、运动员、音乐家、艺术家,甚至要求婚姻美满。然而,父母过高的期望却常常被亲子之间延伸出的各式各样的精神困扰压得喘不过气来。对此,心理专家建议父母们尽可能约束一下自己的期望,有的放矢,以此放松对子女的控制。 超年龄精神压力 众所周知,在中国,孩子要出人头地的压力可能比任何其他国家的孩子都要大,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独享整个家庭的资源,包括父母全部的爱与关注。国内很多父母在上 小学前就瞄准高考,甚至有的父母早早地便为孩子物色起“名校学位”。 这使得父母们长远的眼光,不断地给孩子施加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试图从小就为子女打造一份精彩的个人简历。 子女身心难以承受之重 为人父母者,早在婴儿出生之前已经充满期望。胎儿作动,妈妈就预言:“这个孩子将来一定非常好动,将来一定是个活泼开朗的好孩子。”也因为如此,可以理解的是,很多父母希望子女在学业、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能取得“成功”。 以体育为例,孩子成为明星会名利双收:享受被队友抛起的荣耀,接受无数观众的欢呼,还有来自赞助商的大量金钱——1989年出生的韩裔高尔夫球美女魏圣美和加纳裔足球运动员弗雷迪·阿杜都是在14岁时就成名了。 不仅如此,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青少年选手大多早在6岁时就开始训练。媒体和文学作品有意无意对孩子的运动潜能进行不切实际的描绘,让父母以为令子女长时间投入一项运动,就能将潜能转变为成功。此间,最典型的莫过于古龙武侠小说对“顶尖刀客”傅红雪的描写:“他下过苦功,据说他每天至少要花四个时辰练刀,从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每天就至少要拔刀一万两千次。” 然而,美国儿科学会警告,苦练一项运动的年轻人不是受伤就是倦怠。相比之下,各种运动都有涉猎的青少年受伤机会较少,而且投入运动的时间也会更长。 期间,如果子女让父母失望,有的家长们就会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刻意地暂时用“冷淡子女”的方式,促使他们“速速就范”。为此,美国注册临床心理学家大卫·史纳屈认为:如果父母会用感情的方式控制子女,那么,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无法控制自己,所以,转而控制子女,以此,让自己感觉良好。 【博朵家有小学生温馨提示】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的统计,社会精英阶层中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同时,该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在智力上具有优势,其社会适应能力亦不逊非独生子女。但是,若是“自己的父母”在学期末只会关注一份成绩单,那么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即使自己是父母唯一关爱的对象,也会因此为之承担起更为巨大的精神压力。 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苏珊·纽曼博士提醒各位家长:若是孩子暂时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例如: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想到轻生。 而中山大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专业硕士梁华妮近年来对广州9所高等院校的3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比例达到21.3%。原因多为:期望过高的父母对子女自幼的学习、生活、训练等进行密切监督,这导致一旦子女离开父母身边,就容易放纵自己,例如:容易出现“网瘾”等“恶习”。 最近,亦有家长这样反映到:她的孩子今年一年级,聪敏伶俐,却对“读书”这回事显得毫不在乎。默写默不出来“无所谓”,考试考不好也自认为“没关系”。要是家长以“武力”相威胁,孩子还会显得特别的“理直气壮”。这让家长真是又气又急。其实,或许只是因为孩子年纪太小,自身并没有意识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或许,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之后的一种自我缓解。 来自家长的过高期望,无论是在孩子的童年时代还是在以后的大学,甚至未来的工作中,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巨大问题,我们真心期待所有的家长都能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超越年龄的精神压力?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官方的微信平台——博朵家有小学生。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上海亲子户外徒步群 (东东来了)
- 再论: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仁和心理)
- 少儿英语绘本分享交流群 (Eugenia)
- 公益心理咨询招募来访者(长期有效) (八月)
- 清新治愈系诗词漫画,一揽子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白云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