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的自白
可风
文艺青年的自白/半岛peninsula 朋友的MSN签名改成了“文艺青年急需转型”,心生疑惑,一问才知,感情出了问题。据他所言,他自认是因为“文青味道太重”、“活在自己构架的精神幻想国度,希望凭借某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力量超越现实生活”、“从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太多、感悟得太多、冥想得太多。所以一般在生活中碰到问题的时候,也想得多、想得深,遇到解不开的结的时候就容易‘纠结’、‘拧巴’”。 文艺青年,极有意思的字眼。查了查百度百科,居然拉出一长串定义来,仔细看了下,不光是他,自己也竟然可以数次对号入座。原本想探究一下朋友感情失意的根源,不料想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既然如此,这篇文字也就算得上是自白书吧。 “千万不要和文艺青年谈恋爱” 这话的出发点其实不是“爱情”,而是“婚姻”。 贾宝玉最后到底娶了谁,是个大问题,众说纷纭。不过许多红楼爱好者倒是希望贾宝玉能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白头到老,原因很简单,宝黛二人“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姻缘早已注定,“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到他”,两者结合,岂不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皆大欢喜么? 抱有这些想法的读者可以试想一下以下场景:宝黛二人放下手中的诗词戏曲、撇开平日欲说还休的打情骂俏、过起家长里短的夫妻生活、拿起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商量着晚上是吃小白菜还是大白菜、为了菜里应该放一粒糖还是两勺盐斤斤计较喋喋不休……宝黛从两个超凡脱俗的人间极品一下转化为为了人间烟火忙忙碌碌的小两口,谁能接受? 我一直认为,爱情和婚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爱情是风花雪月的游戏,可以随时终止随时退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而婚姻则是庄严肃穆的契约,一旦签署,就难以脱身,仿佛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宝黛两人,算得上是《红楼梦》中最为活跃出色的文艺青年,他们的感情是爱情,追求的是朝朝暮暮、绝不是地久天长。这种感情若是以婚姻为结尾,不但不是皆大欢喜,反而是最大的悲剧。因此雪芹先生让林黛玉早早死掉,正是对这段爱情最好的注脚。 我长在江浙,江浙文化是才子佳人的文化,我从小就是读这些故事慢慢长大的。尤其是江浙民国学人的情感故事,让我魂牵梦萦。那个时候的恋爱,多半不符合传统观念。鲁迅抛弃糟糠之妻朱安,爱上了学生许广平;郁达夫风流成性,文采也丝毫不差;徐悲鸿和蒋碧薇为了私奔可以谎称“离世”;才子傅雷在法国也有一段浪漫情缘;至于风流情种徐志摩,更是红颜知己无数。据说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读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后,无数人郁闷至自杀身亡,真是令人窒息的美丽传奇啊。这些知名的抑或不知名的爱情传奇,不都来自热爱文艺的青年们么? 和文艺青年谈恋爱靠谱么?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提问者心中的“谱”指的是什么。 “对于知识是零散的感受性的接受状态,而不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思考” 这个定义后面还有一段注解----“沉溺于最具表面活力的当代艺术性事物(摇滚乐、文艺电影)的片断感受,在其中自我感动和寻求受难;没有较为系统的理性知识(哲学、历史、文学)根基的支撑”。 我自己爱好文学,曾经梦想着进入中文系的殿堂。那时在我眼里,中文系的学生无疑是世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的生活就是以读诗歌小说散文为业。后来才知完全不是这样,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他的课程除了政治、英文、体育等大众课之外,剩下的或许还包括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史、历代文选、训诂学等等。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中文系学生(我指的是分数优秀),必须懂得现代汉语的音位和语法结构、务必弄清楚各个朝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主要作品。有些优秀的毕业生,或许连《诗经》《楚辞》一篇都没有读过,却能头头是道地分析他们的艺术手法和历史意义。了解了这些,我对中文系望而却步。 或许正如这个定义所说,我仅仅是“沉溺于表面”,没有“较为系统的理性知识”。艰深复杂的《西方哲学史》,我常常读不下去,即使硬下头皮,也只能留下吉光片羽的零碎印象,无法整合自己的思路。罗素的英文一直被认为是典范,译者何兆武先生又是旧学功底深厚的大家。因此自然不会是书的问题。那莫非是我天性不喜哲学?倒也不是,同样内容但用语通俗的《苏菲的世界》,我却能先后啃下中英两种文字的版本。那末问题的症结就显而易见了,我无法领会“系统的理性知识”,只能沉溺于表面。还有诗歌,我一再强调,喜欢读诗但读不懂诗,《唐诗三百首》可以陪伴我一下午,王力的《旧体诗入门》却让我敬而远之。“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诸如此类的口诀我一记再记,读诗时却完全想不起来,只沉浸在“长风破浪”般的豪迈和“牵衣顿足”般的悲恸中。 导师曾经告诉我,事业和职业之间未必要有交集。职业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而已,而事业才是一生一世要恪守的。细细想来很有道理,专职写手或许往往怀揣成为董桥、陶杰的理想,但整日会被编辑催逼写稿,若不心生厌倦,必定不是正常人;篮球运动员一定梦想成为乔丹、姚明,却每周要进行高强度训练和比赛,倘若依然全心全意“热爱篮球运动”,我便疑心他在说谎,想用佛洛依德的理论击破他们的口是心非了;人民教师或许存有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理想,但若是连基本生计都无法维持、或者被逼行政化、论文化,还能保留最初那份梦想么?喜读文史哲,未必要终身从事写作或者研究。豆瓣上有位仁兄分析英式小品文时坦言“中文系出学者、外文系出作家”,仿佛是很有道理的。王力、吕叔湘等虽也有文集面世,但吸引力远不如钱钟书、梁实秋、董桥一帮人。或许是他们写东西的时候,语言学的那一套条条框框根深蒂固,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反不如学外语者旁征博引,吸四方之精华集文章之大成吧。 我生性疏懒,兴趣繁杂,性格闲适,读书写字都是随性而为。别人质问起来,我强装理直气壮,以“读书乃个人之事”为由搪塞之。我深知,若按民国时期“不读必读书目便枉为中国人”的逻辑判断,我早已脱离国籍不知何往。可惜,天性如此,难以驾驭,况且博而不智,智而不博。天下好书无数,知识再广博也逃脱不了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何不平心静气,做一个浅尝辄止、广泛涉猎的文艺青年。 “生命有限,文艺腔无限” 这句话是《退步集》一书中,陈丹青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对女记者所说的话,当时女记者的问题是“生命有限,那么什么东西是无限的呢”。无独有偶,和陈丹青个性相似的査建英也曾经在《锵锵三人行》中提到自己“痛恨文艺腔”。 什么是“文艺腔”,似乎很难界定。我的理解,那些太过花哨却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字算得上是文艺腔了。文艺腔的出现不应该归咎于文艺青年的浮躁,这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从小写作文,老师就强调“开头写上排比句有助于吸引眼球”、“多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加文章亮点”“诗词名句和四字成语能用则用”,于是各种堆砌辞藻的文章铺天盖地,任何一个版本的“高考优秀作文”都无法免俗。学生为了寻求高分,必然将这样的文章视为模板。久而久之,学生写文就养成了过分注重词句的习惯,越是这样写,越能得到老师的认同。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将这一习惯带到日后的写作中,并且为自己的“文艺腔”沾沾自喜。 其实平日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字很好的文章,比如鲁迅先生的文字。可惜我们的教育对鲁迅先生有着长久的误读,仿佛他的文字不是依靠文采取胜,而是因为“政治正确”才得到“恩赐”进入语文课本的。我身边有许多朋友直言,“最讨厌鲁迅了,整天写一些阴暗晦涩的东西”。我很悲哀,直言真相、回忆童年,算得上阴暗么?他在《两地书》里给许广平写的情书又何曾晦涩了?既然不喜欢这种“阴暗晦涩”的文章,那么自然就要写那些“光明漂亮”的文艺腔来,来体现下一代的朝气蓬勃。毕竟“生命有限”。 说白了,文艺青年身上所体现的矛盾、问题和引发的争议,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文艺青年希望风花雪月,但现实却只有“晓风残月”;文艺青年有成为“文艺家”的想法,但现实却狠狠打击他们,要想成为“文艺家”,先得遵守一系列规章制度;文艺青年想得到真正文艺圈子的认同,但却被认为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文艺腔”。这一切,难道是文艺青年的错么?是文艺青年急需转型,还是别的什么急需改变?毕竟爱好文艺是没有错的,鲁迅先生不是早就说过么,只有文艺,才是中国的希望。言犹在耳,文艺青年路在何方?文艺本身又路在何方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恋爱中,理性残忍还是感性残忍~~~~ (次眼睑)
- 因为‘理性’,我们 错过了什么? (时予)
- 不要暗自文艺 (可风)
- 内地高校潮男一片:每天花一个多小时化妆 (可风)
- 这里为什么这么多注销的? (sup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