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剑情侠 | 梁羽生群英谱

西安一堵墙

来自:西安一堵墙
2014-09-20 20:21:5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西安一堵墙

    西安一堵墙 楼主 2014-09-20 20:24:42

    【浪迹平生说狂侠,绝世王孙话天骄】      张丹枫是个近乎于完美的神话,这样的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同样,我可以肯定的说,张丹枫是梁羽生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因为梁羽生写了一个张丹枫还不够,还把张丹枫的特性分成了两份,安排在另两人的身上。这两个人,就是《狂侠天骄魔女》(又称《挑灯看剑录》)中的狂侠华谷涵和天骄檀羽冲。      华谷涵充分继承了张丹枫的性情中狂妄的一面,他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尊贵气息。同样的,与张丹枫一样,在他的狂妄下,有他的冷静与细心。不,或者已经不能称作是细心,而是,精明。华谷涵的出场,与张丹枫的出场相仿,都是,戏弄。或者说,对于女主角来说,是戏弄。一枚双生的红豆,一个小小的楠木盒,一块写着八字的破布。      除了继承了张丹枫那狂妄的一面,华谷涵也有着自己的个性。毕竟,张丹枫与华谷涵是两个实体,梁羽生不会制造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物出来。由于二人的出身、所处的经历不同,也形成了两个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特点的实体。较之于张丹枫,华谷涵要成熟稳健许多,而且,还多了点沧桑的感觉。      在华谷涵的身上有许多谜,也有许多奇迹。比如说,他师承何人?他是如何收服黑白修罗的?柳元宗与公孙隐又为什么会把红豆、楠木盒、写有八字的破布给他?这些,书中都没有说明,同时这些疑问也在华谷涵的身上抹了层神秘的光环。但是,即便如此,华谷涵还是活生生的在你面前,他没有张丹枫那样全美,却较之张丹枫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张丹枫已经带有神化了,华谷涵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说华谷涵得到了张丹枫的形的话,那檀羽冲则得到了张丹枫的魂。在《萍踪侠影录》中梁羽生用来形容张丹枫用的是“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而《狂侠天骄魔女》中则用“亦狂亦侠真豪杰 能哭能歌迈俗流”来形容檀羽冲。      较之华谷涵,檀羽冲与张丹枫有更多的相似之处。首先是二人的出身。这二人均有尊贵的出身,张丹枫是丞相之子,檀羽冲更是贵为贝勒。尊贵的出身给了二人优雅的气度。张丹枫的优雅,即使是他的死对头也不得不叹服,而檀羽冲的优雅,更是与生俱来。二来,这两人都是以自己的国家为重的人,却又不约而同的被自己的皇帝所嫉恨。更有这二人爱上的都是不该爱上的人。一个是因为世仇,一个却因为国恨。只可惜,世仇可以抛开,国恨却是天堑。一个因为世仇的抛开而获得了爱情,另一个只能因为国恨的不可消除而得到友情。      当然,檀羽冲也不是张丹枫,正如梁羽生不会把华谷涵写成第二个张丹枫一样,他也不会把檀羽冲写成第二个张丹枫。檀羽冲有一股傲气,他是骄傲的,他的骄傲是浑然天成的。同时,他还有一丝的邪气,他的邪气来源他的敏锐,来源于他对当时的社会的一种了悟。他是一个极端清醒的人,他也因为他的清醒而受伤。好在,檀羽冲也是个极度聪明的人,他深知舍与得的道理,因此,最后的他才会拥有自己的幸福。      喜欢华谷涵,可是,却更加欣赏檀羽冲。

  • 西安一堵墙

    西安一堵墙 楼主 2014-09-20 20:26:00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不知为何,在我写华谷涵和檀羽冲的时候,就一直想写他。而一想到他,也就想到这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其实,在梁羽生的笔下,对他的着墨并不多。他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都不能算,充其量不过是一匆匆过客。但是,当我合上书卷的时候,脑海中所浮现出的,不是檀羽冲,不是钟灵,也不是其它的任何一个可以称作是主角的人,而是他,耶律玄元,一个只是匆匆出场而又匆匆退场的人。      在梁羽生的笔下,檀羽冲是个极其优秀的人。而按照梁羽生的风格,能做这样优秀的人物师傅的人,自然也要是极其优秀的。就象张丹枫有谢天华那样的师傅一样,如果是一般的庸才,是没有资格做檀羽冲师傅的,因为,那样的人,没有那样的能力。在这方面,毫无疑问,耶律玄元是极其优秀的。作为辽国的皇子,虽然只是辽帝的私生子,也虽然是生活在末落的大辽,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所受过的教育。他能文能武,当他出现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不象是来自关外,而是,来自江南的浊世翩翩公子。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应该在关外的苍莽中,而应该是,落日余晖,西子湖畔,望着那落日,那流水,他手执玉箫,在柳荫下为你吹着那幽怨的曲子。他的身边,有一丛花,那不是普通的花,而是牡丹中的珍品青龙卧墨池。      耶律玄元是优秀的,只是,也许是上天对优秀的人物都会嫉妒吧,耶律玄元也受到了老天的嫉妒,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也没能逃出情感的束缚。      她与他的相识、相知、相恋,书中写的很简单,简单到只有小半回的篇幅,可是就从这短短的篇幅中,似见到了那时的她与那时的他,一个是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另一个则是充满朝气的大男孩,他们从相识直至挑明自己的心迹用了三年的时候,挑明自己的心迹只有那短短的一瞬,这一瞬却给了小姑娘一个守候的承诺。      “但我说的‘暂时’可能是半年,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年的!”这是耶律玄元临走的前一晚对齐家的小姐、后来的完颜夫人说的话。他以为她会守着,当十多年后他回来的时候,他是孤身一人,他是带着这句话回来的,只是,她已为人妇。他固守着的承诺对她已经成了过去,虽然她也是身不由己。面对这一切,耶律玄元没有恨,他所做的,只是想见她,见她一面就足够了。而见了面以后呢?书中虽然没有说,因为他并没有能够见到她。可是我却能知道,如果他真的见了她,见了面以后,他会带着这份感情浪迹萍踪。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面对耶律玄元,不由自主的,一声叹息。为这样的人,感到一丝的心痛。

  • 西安一堵墙

    西安一堵墙 楼主 2014-09-20 22:23:57

    【浪迹江湖君莫笑,是真名士自风流】    对于耶律玄元,如果说除了那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还有哪句话能用来形容他的话,大概就是这句“浪迹江湖君莫笑,是真名士自风流”了。不过,与耶律玄元相比,这一句用来形容另一个人,却更为贴切些。这人就是缪长风。    与耶律玄元一样,缪长风也不是一个主角。不过,他比耶律玄元幸运了许多,因为他至少还是一个配角,一个很重要的配角,一个有着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坚持、活的很自我的配角。在他的身上,无处不张扬出一种洒脱的个性。他的出场,是一叶扁舟,一声长啸,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上击筑而歌。这是怎样的一种风姿。就这简单的描述,就树立了缪长风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洒脱不羁、狂放而又内敛。    以后的描述也证实了这一点。缪长风是洒脱的,他在邵叔度跟他提起婚姻的时候,说了这样的看法:若有这样的人,就是寡妇又有何妨,何须定要黄花闺女?“理”是世俗之“理”,腐儒之“礼”,也不见得就应该奉为金科玉律。先谈世俗之见。妻子死了,丈夫续弦,人人都当作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谁也不会去责备丈夫,那么丈夫死了,妻子又为什么不能再嫁?再谈儒家之礼。其实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也只是从宋代才开始提倡的,宋以前一般的儒生,并不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汉代的司马相如娶卓义君,千百传为佳话。唐朝的皇后甚至也都有再嫁的寡妇呢。甚至到了最讲礼法的宋代,真正读通了书的人,也认为年轻的寡妇再嫁,合乎天道人情。王荆公(安石)的儿子死了,他亲自作主,把媳妇嫁出去,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故事。所以,“夫死妇不再嫁”这乃是从腐懦所定的“礼”而变为世俗所依的“理”的。这个“理”其实并不合理。    不错,这样的观点,在现代并不算什么,但是在那样的朝代,就可算是骇世惊俗了。因为有这样的观点存在,他说,姻缘姻缘,讲的恐怕还是一个缘字。我若无缘碰上一个我真正能够喜欢的人,今生我是宁愿不娶的了。面对这样的人,老天也没有薄待他,缪长风遇上了真的让他心动的人,云紫萝。他爱云紫萝爱的理所当然也无怨无悔,可是,这份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没有结果。就如同耶律玄元爱上齐家的小姐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耶律玄元与齐家小姐是相爱在先,齐家小姐另嫁在后;缪长风与云紫萝却是相识晚矣,而且云紫萝的处境也注定了这两人不可能得以相守。生性洒脱的缪长风没有为之困惑,也没有怨天尤人,他尊重云紫萝的选择与决定,也理解并守护着她。甚至,在云紫萝死后,他终身未娶,尽心抚养着她的孩子。    从缪长风这里,让人体会到一句话的含义:爱,不是索取,是给予。缪长风的形象远远超过了书中真正的主角孟元超。    掩卷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云紫萝一开始遇上的不是孟元超而是缪长风,那情况又会怎样?其实,这世上有着太多的如果,也同样有着太多的可能。缪长风到底不是孟元超,云紫萝一开始遇上的也不是缪长风。故事是结束了,缪长风却还在眼前。还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狂放。他那豪迈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细腻的心。他是一个名士,真正的名士。虽然承受着伤痛,但他还是活的那样的自在,因为,他活出了真我。    浪迹江湖君莫笑,是真名士自风流。

  • 西安一堵墙

    西安一堵墙 楼主 2014-09-20 22:46:21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对《七剑下天山》(以下称七剑)中的纳兰,我总分不清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那一番的情深如许,那一次的温柔凝望,那一段的为爱痴狂,够了,够了,虽只是短短的几个场景,几个照面,亦足以显示了他的一个侧面,真实而又无悔的侧面。    无可否认,纳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无论是七剑中的他,还是历史上真实的他。七剑中的纳兰偏于文弱。也确实啊,作为满清第一词人,文采飞扬的他有文弱的资本。“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何等的委婉。这样的风情在武夫的身上又从何去寻找?“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如此的敏感情怀又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拥有?纳兰是优秀的,七剑中的纳兰是一个极其优雅也极其优秀的人。诚然,他是一个贵公子,天上帝王家,人家宰相府。贵为相国公子而又身兼要职的纳兰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他并没有染上一般贵介子弟的纨裤习性。他交朋友,他的择友标准是一个人的性情而不是一个人的地位。因此,在七剑中,他能把张华昭这个书僮当朋友,也能把男装的冒浣莲当朋友。至于历史上的纳兰,与顾贞观、吴兆骞的知己之情更是流传至今了。    可以肯定的是,梁羽生是极度喜欢纳兰的,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张丹枫。张丹枫是近乎于神话的人,以致有假的感觉。而纳兰则是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谪仙般的人物。七剑书中一度提起纳兰的那曲《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更是重点提到那一句“别有根芽。冷处偏佳,不是人间富贵花”。梁羽生会反复提起,正因为这一句是对纳兰的最好写照。    然而,命运是很残酷的。它既给了纳兰出众的文才、高超的武艺、优越的生活,也在另一方面剥夺了他的幸福。命运先是夺走了他的爱情,让他留下“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的感叹,再就夺走了他的婚姻,使他只能低唱“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最后还要夺走他的生命,让他在三十一岁就魂归清虚府。对他的这一切,七剑中也特意提起。当书中写道凉亭中纳兰弹琴,歌女唱出那首《沁园春 瞬息浮生》的时候,亭外花丛中的冒浣莲是痴了,而看书的人也不由沉浸其中。直至后来,当纳兰爱上冒浣莲却又不得其爱,只能对她青以祝福的时候,让人不由的,为之一阵心痛。    无可否认,七剑中的纳兰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很大的震撼。可以说,如果不是《七剑下天山》,我不会去关注纳兰性德,更不会想到去写关于纳兰的故事。那么,如果真的这样,也就不会有《饮水情缘》一文的出现了。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永远的纳兰,永恒的,谪仙之花。

  • 西安一堵墙

    西安一堵墙 楼主 2014-09-20 22:53:25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梁羽生很善于写人的感情,在他的笔下,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感情都是非常丰富的。同样,梁羽生也善于写悲剧性的感情,无论杨云骢与纳兰明慧、厉胜男与金世遗、练霓裳与卓一航,还是陈玄机与云素素,一幕幕的悲剧让人震撼。而作为这剧中的主角,也如果这些故事一样,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其中,就不能不提毕凌风和韩志邦这两个人。    其实,准确的说来,毕凌风与韩志邦这两人,根本就不能算爱过。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两人都爱上了不该爱、本不属于自己的人。    毕凌风爱上陈雪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因为至始至终陈雪梅都没有在意过他,都不知道他爱着她。对于陈雪梅来说,她开始爱的是云舞阳,及至后来,因为云舞阳的离去,她爱的是她的孩子,毕凌风,对她来说,只是人生中匆匆见过的一个过客而矣,是矣在十八年后,当有人在她的面前提起毕凌风的时候,她甚至都记不清有这个人的存在。而,毕凌风呢?十八年前是暗恋,因为陈雪梅,他被人毁容并成为残疾;十八年后,也因为陈雪梅,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所做的一切,最后所换得的,只是当有人在陈雪梅面前提到毕凌风的时候,她的诧异,谁是毕凌风?十八年,十八年的光阴,让她彻彻底底的遗忘了当初所见过的人,更不会知道这个人最后会死去全是为了她。    毕凌风是不幸的,一腔情愿的付出最后是了无痕迹。但毕凌风也是幸运的,因为至少,他的付出是他的本意,他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希望,那也就没有失望这一说了。而韩志邦不同,韩志邦爱上刘郁芳,可以说是别人造成的。如果没有武元英,韩志邦不可能爱上刘郁芳。人的感情是很奇怪的,不提起不过问,也不会在意。如果没有武元英的做媒,韩志邦只会当刘郁芳是朋友而不可能爱上她,那此后的一切也就不会发生了。一直记得那个画面,石窟中,刘郁芳怀疑凌未风是以前认识的那人,从而来试探他,却被凌未风避开,那时的韩志邦,是失望是伤心,但就在他的失望伤心中,他还不忘安慰刘郁芳,其实,在那时他就已经知道,刘郁芳,永远是他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梦了。但是,一旦爱了,这份感情又如何能轻易的收回,正如刘郁芳十多年来心里藏着凌未风一样,韩志邦也无法收回对刘郁芳的爱,当他知道凌未风就是刘郁芳爱了十多年等了十多年的那个少年时,为了刘郁芳的幸福,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凌未风的生命。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里的恨,是针对唐玄宗和杨玉环来说的,但是对于毕凌风和韩志邦来说,他们付出的,只有爱没有恨。即使,为了这份爱,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无悔。

  • 西安一堵墙

    西安一堵墙 楼主 2014-09-20 22:55:48

    【钱塘江畔情怀冷,大漠河中侠义长】    一直以为,凌未风其实是个很无情的人,看他对刘郁芳是那样的冷漠。可是,当我回过头来再读七剑的时候,才蓦然感到,对凌未风,是自己一直由于偏见的原因而未能真正去思考这个人。凌未风的冷漠,不是无情,而是多情,是对自己感情不确定而产生的恐惧所致。忽然想起纳兰的一句词:情到深处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序幕从钱塘江畔拉启开来。    他们是一对爱侣。他是一个纯真的少年,不明白人心的险恶;她是一个天真的少女,正直而又带点莽撞。因为他向敌人说出了伙伴的名字,她一怒之下打了他一个耳光并愤然离去。而他呢,在一记耳光后怔惊地发现,原来自己的爱侣并不的信任他。就在这时,他遇上了杨云骢,一个世人口中的大侠,就是这样一个名满江湖的人,却给了他绝对的信任。虽然这时候杨云骢已是将死之人,但这样的信任却足以改变他的一生。听得远处传来的她的呼叫声,他脱下了自己的鞋,放在了江边,让寻来的她以为他已死去。也确实,其实在他自己的潜意识中,过去的自己就此埋葬。所有的情意,所有的过往,在那个钱塘江畔的晚上,彻底的埋葬。埋葬了过去,也埋葬了自己,他任凭她在知道事实的真相后是如何的后悔、以为是她逼死了他是如何的自责,过去,就此埋葬。梁穆郎,从此在人世间消失,天山上,多了一个凌未风。    但是,他是真的彻底的埋葬了过去吗?其实没有,他并没有能真正的埋葬过去,他只是把过去藏在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不敢、不能也不愿去触及。所以,当他在石窟中听刘郁芳跟韩志邦提起当年的梁穆郎的时候,他才会不由自主的做出那个习惯性的动作:绞双手。这样的动作是最能显示人的内心的,如果此时他心如 止水,那他就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习惯性动作来。及至平王府中二人落下地牢,面对刘郁芳,他有几次要说出真相,但他还是忍了下来。一直到刘郁芳坠崖,他才叫出一声琼姐,让久别的记忆重新回来。    一直在想,是什么使凌未风不敢承认?是爱。是对刘郁芳的爱,爱的越深,也伤的越深。因为刘郁芳的不信任,使他怕了这份感情的付出。而再度的相逢,刘郁芳丰采依旧,而他自己却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这又不能不让他有点自卑。更何况,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少年,他无法再次承受这样的伤痛。在这情况下,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唯一办法,也许就是遗忘,或者说,以为自己遗忘。    也许,对刘郁芳来说,凌未风是无情的,至少,在某个时间段他是无情的,可实际上,凌未风是绝对的痴情,他的所谓无情,不过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工具罢了。

  • 西安一堵墙

    西安一堵墙 楼主 2014-09-20 22:56:43

    【欲知寒梅须念我,休管明珠委尘沙】    一直想写云舞阳。在梁羽生的小说中,云舞阳是个很特殊的人物。在梁羽生的笔下,任何一个人都能以好或是坏来定论,唯独一个云舞阳。你说他好吧,他也曾为了自己,将中毒受伤的妻子推入江中。你说他坏吧,好象除了这事,他也没干出什么伤天害理、人神共愤的事情来。他究竟是好还是坏,究竟该如何定论?    我却以为,云舞阳,其实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是人的优点,也该有人的劣根性。云舞阳是一个习武者,跟众多的习武者一样,他也希望自己能得到天下第一剑客的称号。同时,为了这个称号,他也付出了很多。为了自己能活命,为了自己能活着得到天下第一剑客的称号,他不顾妻子身受毒伤,狠心将她推到了江中,以便自己逃生。为了得到一本剑谱,他又不惜欺骗另一个女的感情,娶她为妻。可讽刺的是,当他真的得到天下第一剑客称号的时候,却也是他死亡的时候。他得到了他所想要的,却也失去了他想要的。他负了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最终也都离他而去。    我曾想过,云舞阳娶了牟宝珠,十八年的生活,他爱过她吗?我的感觉是没有。我不以为云舞阳娶牟宝珠是因为对她有一点的喜欢,而不全是为了一本剑谱,反倒是,云舞阳除了天下第一这个称号,根本就没爱过除了陈雪梅外的任何一个人。即使是陈雪梅,也不足以让他放弃得到天下第一这个念头。他是个骄傲的人,他爱陈雪梅,也娶了陈雪梅,但这份爱却不足以让他放弃自己,所以他会在命运攸关的时候,弃陈雪梅于不顾。但是,对陈雪梅,他毕竟还是有爱的,所以他会娶牟宝珠。这不只是因为那本剑谱,而是,在牟宝珠的身上,有部分陈雪梅的影子。对他而言,牟宝珠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替身。昆仑山的十八年生活,他所想着的也只有一个陈雪梅。因此他会在院子里遍植梅花,因此他会教女儿做陈雪梅喜欢做的菜、穿陈雪梅喜欢的衣服,他根本就是在把女儿打扮成另一个陈雪梅。也因此,当陈玄机在云家苏醒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很熟悉。因为云家的布置根本就是如同是陈雪梅自己的布置。但是,云舞阳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能弥补他所犯的过失。不但如此,他还将过失推的更大。他将女儿变成了另一个陈雪梅,却也因此让陈雪梅所养的孩子爱上了她。乱伦之恋造成的结果,是云素素的坠崖,陈玄机的终身独处。而他自己,也只能是在悔恨中闭上双眼。    云舞阳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实际上也是所有人的悲剧。在某种程序上,云舞阳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他一个个体,而是,整个的,人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433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