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孩子 文/孙未
任忆然(幸福的生活是爱与知识结合的生活)
永远的孩子 文,孙未 一个不快乐的孩子是不会长大的,一生一世还是个孩子,一如曾经路过人世的陈平,外表是开朗洒脱的三毛,内心却至死依然是个孤单的小孩。 说三毛心底里一直是个孩子,可能很多人会提出不同意见,主要的反面论据应该是她与荷西著名的婚姻,那可是地道的姐弟恋啊,三毛比荷西整整大了6岁,也有传言说事实是8岁多。 照常理推论,一个能陷入姐弟恋的女人,被孩子般的男方依赖,多半是非常母性,非常成熟的女人。其实,发生姐弟恋的女人,也有可能反而是心理年龄特别幼小的,她们发生这样的恋情,一开始大多是出于补偿的心态—— 她们内心特别渴望自己作为一个孩子被年长的人疼爱,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失落之下,她们宁愿自己来扮演这个长者,去疼爱别人。 三毛答应荷西的求婚前,比她年长16岁的德国未婚夫刚刚去世,令她痛心于命运的安排。在这个时候,她应该是特别想把自己没得到的,像圣诞礼物一样亲自创造出来,放入荷西这个痴情的孩子手心中。 观三毛的一生,她爱上的人,除了荷西之外,都是比她年长的,而且随着她学识和经历越来越丰富,对方的年龄指数也不断升高。三毛初恋的大学学长还算大得不多。死在她怀中的未婚夫,那名德国教师时年45岁,三毛29岁。在荷西去世多年后,三毛又一度倾慕王洛宾,当时王洛宾77岁,三毛47岁,相差了整整30年,王洛宾因此不敢接受。 一个内心长不大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伴侣是足以让自己仰望,并且可以完全依赖的。 这样的人进入姐弟恋,虽然起初是出于补偿心理,一旦真正处于恋爱和婚姻生活中时,却每每出尔反尔,开始期待那个比自己年龄小的男人,能够在心理年龄上超越自己,为自己提供安全感和保障,让自己仰望,把自己像孩子一样呵护。 只要看三毛对荷西的赞赏——撒哈拉动乱的时候,荷西不但把她救出沙漠,而且居然找人把一家一当同时运走,连一条被单也没有损失。三毛喜欢的男人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姐弟恋中,最终展现出的根本模式是,女人是把这个比她小很多的男人,当成一个年长者来爱的。 这样的恋情很少成功,因为实际年龄虽不与心理年龄对等,至少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经历学识和经济基础,让女人们很快觉察出差距。 例如能和三毛谈哲学文学艺术人生,并且让她钦佩的,年龄多半已经翻番了。好在荷西完全不懂这些,他只跟她谈潜水和海底生物。更好在荷西是个西班牙人,西班牙语毕竟不是三毛的母语,那样的交流下,自然她想象中荷西是什么样的男人,就是什么样的了,不大可能不满意。 这样成功的婚姻,除了缘分,不排除三毛为了给自己留下幻想的空间,潜意识中故意安排。正如三毛自己说过的那样,她的恋爱总是如此,在西班牙说日语,在德国讲英语,在美国讲中文,回到台湾讲德语。她喜欢在远离现实的异乡,难以完全理解的异国人,最好莫过于在异国的第三国人,就像最后她在撒哈拉说上了西班牙语。 曾有人举出证据种种,说三毛笔下的荷西和爱情,所谓的完美大半是虚构的。我以为不然。孩子的世界本身是不尽现实的,三毛下意识地在回避现实,就像孩子相信童话是真的,三毛自己相信的感受和信念,写下来,并无虚构可言。 三毛童年的不快乐,也许是出于教师的粗暴,也许是天生孤独敏感的体质,也许是父母热衷做关怀的表面文章,却没有从内心靠近过她,知识分子的父母因为过于重视自身的价值,多半会有这个毛病。总之,时间因此停在了孩童时。 除了爱情方面,在工作上,三毛自己也说,她写作大部分是为了让父母高兴,那仿佛一个孩子要努力做得更好,博取父母的爱。她在父母面前,一生都是一个问题少女,由父母摆平恋爱骗局,处理出版事宜,遮挡风雨,阻拦自杀,直至她46岁离世。 三毛曾经在《蝴蝶的颜色》中写道,长大是一切的答案,长大是所有的诠释••••••我一年又一年的活了下来,只为了再生时蝴蝶的颜色。 三毛一直在等待终于长大的那一天,一切变得绝对完美,绝对好,但是人生一路,她发觉自己竟在不断地丧失,直到有一天,她发觉自己还没成长到最好,却已经皮囊衰老了。这无疑是一个孩子最恐怖的经历,所以她宁愿离开。 我们这些成人就从不这么想,我们早就习惯了明天和今天没有差别,我们早就不相信树林里有神仙,我们嫁人都嫁知根知底的,所以我们既没才情,也迈不开步子去流浪。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 (孙未)
- 只有记忆不会变老 (孙未)
- 我想看那个大胡子摄影师的作品 (夏水稻)
- 孙未6月30日参加沙龙 (丁柏恩)
- 金钱系列小说不错啊~ (珍珠里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