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狄尔泰-心理学想到的:关于建筑学
来自:亦无风雨或晴
仔细来看西方的“心理学”,其一直处在科学理性主义大行其道的“自然学科”的边缘,在一贯哲学观点上,由于关系到人──这个时时出现主体,所以一直处于认识论的上比较暧昧的状态,如果完全被科学理性主义的方法研究所控制,往往就会造成一种知识上的唯理论,通常就不得不把人自身的精神内容以一种客体化漠然的态度对待,然而心理学却是离“我们”──这个哲学时时出现的主体,自身精神世界最近的某种“自然学科”。。。 狄尔泰是19世纪后期到20初的西方哲学起承接作用的哲学大师,其发展了“生命哲学”的新的认识论,对广泛的学科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往往让我联想到后来的福柯。其中如“心理学”,狄尔泰希望通过哲学建立起一种重新的对于有别于传统“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不应该被孤立,机械的用假设,推理的方法得到结果,因为从其“生命哲学”的“生命的观点”,我们必需通过描述的方法,一种“内在的经历”去关心“我们的世界”,而非“旁观者的观点”独有理性的方式认识事物──西方古典哲学的一种延续性缺失,由此心理学除了研究个人某种纯粹的心理形式,心理学把其外延推进到社会和文化的范畴,因为这是“我们的世界”(社会)种种的关系的表现。 “心理学”曾经这样的境遇,我隐隐觉得和建筑学有何等的相似,你既可以把它视作“自然科学”里对物质世界的客体化研究,比如技术啊,材料啊。。。然而与此同时,它和我们的身体的距离发生了比其他自然学科更近的关系,因此绝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证明可以企及的学科,比如我们看到的建筑物就算在设计时外在条件的要求全都一样,但最后的设计结果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答案,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这点很不同于物理或者化学等学科像其实验输出的结果那样──唯一而精准。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社会生活无一不与建筑产生关系,而且它恰恰是离“我们的世界”最近距离的物质实体。 现代建筑产生以来,可以发现这样的历史轨迹,就是现代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个基本上合理的内核,其由一些基本的要素定义组成,像形式,空间,结构。。。以及最近的“表皮”,但追根溯源,是否还可以有这样的察觉,一开始发展的现代建筑的产生某些要素其实是来自现代艺术中某些派别借尸还魂一般的“借壳”,再由建筑本质上避不开的逻辑之一──建造(一种重力场下的人类行为方式),逐渐作用并最后统一的一个结果──一个看似完美并似乎处于封闭区间里的内核。它似乎成就了建筑一个崭新的起点,一种视之合理的进化论观或者只是平行路线中历史所选择的它路,anyway,于是随后的建筑师们前仆后继的踏上由起点展开的无限风光之旅。 然而,如果我们把建筑放在一个一贯的历史脉络里去考查,现代建筑的这种“内核”似乎是一种对古典建筑的某种有意识的选择性的脱离以及一种外延的艺术中合理选取,历史上看,这既是多么必然──比如对于古典建筑墙面装饰雕刻的抛弃,又是多么偶然──比如出现在艺术中对构成或者塑性主义艺术的吸收,又如某种对古典精神的偏执性的保留。这个过程恰恰如此般的藕断丝连,如此般的不完整,而随后我们却选择了理性的定性定量的推理和证明以确保其完美封闭──并且戏剧性地选择了古典形而上学所偏好的完美的几何形式作为建筑学核心价值的延续。但这一症状正如上述传统“心理学”说保持的客体化理性研究的弊病──主体被排除在外,而脱离了“我们”(人类的本身存在)。 于是,我不得不怀疑,这种“内核”是否真的如此完美封闭,值得我们为之狂热而欢欣鼓舞吗?真的有必要坚持下去吗,尤其在21世纪的这个后工业化的空间里? 回到上述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生命的观点”的概念,一种“内在的经历”所展现的描述方法,其成为了传统心理学枯病的良方,让心理学除了研究个人某种纯粹的心理形式,心理学把其外延推进到社会和文化的范畴,因为这是“我们的世界”(社会)种种的关系的表现。由此联想,如果现代建筑并不在执着于这种貌似合理的现代“内核”,如同“心理学”那样寻求一种真正“内在的对话”,真正关心“我们的世界”,那么建筑学可能走上一条更加“亲近我们”的广阔大道。 历史脉络里,我们发现建筑和“我们的世界”关系是一直延续着的,似乎往后越来越和我们更亲近──比如教堂不在过分表达神的意志,而在现代越来越体现功能性,不,或许这里并非更亲近,只是我们记忆中残余古典意志最后的保留。但这些并没有否认一贯的建筑之于你我的距离的那种最直接的关系。 历史脉络里,我们发现古人执着于建筑实体上各种奇妙的雕刻和绘画,但现代人类就能简单地视之为某种单纯的爱好般装饰吗?我想不能,因为那里面充满了祖先的“我们的世界”里庞大的系统性的精神叙事──比如顶礼膜拜的氏族神话。或许是因为溯古的庞大与辛苦,建筑师们策略性地回避了这个问题,转而选择视觉化的模仿或者隐喻──比如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语汇。 但我想说,人们走到现代建筑这里,或许思维出现了一种由繁到简的结构发展,但现在,或者我们自己可以尝试一下由简到繁的变线,不同于祖先在远古社会中艰辛从事于雕刻或者绘画的叙事工作,我们可以在技术丰富的现代,理所当然地选择与现代社会所匹配的真正意义上的“内在的经历”,却又重新回到了这种亘古不变社会化的叙事程序中,积极寻找和“我们的世界”内在的对话方式。 看见rem的“大裤衩”,我就头痛,可一转身,我又暗自偷笑。。。或许未来的路更是开阔。
-
华人应用心理网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05-31 13:26:29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梅县三村》获奖了! (Loading...)
- 建筑行业灵活用工 (北京大山)
- 出版社编辑寻找作者 (淋淋)
- 国外前沿建筑事务所竞标方案55个 分享 (无法懂)
- 强烈推荐一档专门介绍当代博物馆建筑的音频节目《北美当代展... (sg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