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nded Theory
来自:Nickel(fatuous)
上礼拜我去CARMA上的第二个研究方法课程是”Grounded theory”,这是一种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及理论建构的方法论,而不是一般我们所了解用来解释或回答某种现象与问题的理论学说。 在 社会科学领域当中,有两大类(壁垒分明)的研究取向,一类是量性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另一类是质性研究。顾名思义,量性研究是去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对象的量化数据,并透过计量的分析去得到结果,以试图了解问题的症结与关 系。质性研究则大多运用在探讨与人有直接相关的议题,它是透过实地与直接观察及深入访谈取得录音或文字记录数据,再遵循相关的步骤与方法去分析这些资料, 归纳出研究对象在某一个问题上所呈现出来的普遍思考或行为模式,以了解问题的原因或现象的发生途径。 这两类的研究取向其实各有优缺,也各有 拥护者。通常量性研究人员会认为量化的资料比较客观且科学,而质性研究受研究者主观影响很大,而且认为数理分析能力较差的学者才会去从事质性研究。另一方 面,质性研究人员则认为量性研究人员之所以轻视质性研究是因为他们不懂质性研究,而且量性研究不见得就比较客观、科学;更重要的,量性研究只能了解到问题 的表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质性研究却可以更深一层去探讨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与发生的过程。 目前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界,量性研究是主流,从 事质性研究的学者相对要少很多。比如这次CARMA所开的12个主题,只有Grounded theory是质性研究方法,其他11个课程都是计量分析方法。参加Grounded theory课程的20位学员当中有一半是在大学任教的学者,他们有些已经从事质性研究有一段时间,有些是因为研究计划必须用质性研究,因此希望有更多的 了解。另外一半则多是已经在使用或想要用质性研究方法写论文的研究生。我发现他们大多对质性研究有一种热情,但周遭的同侪多是量性研究的学者,让他们有孤 单且不被了解的失落感,有位学员就用「被量性研究人团团包围」来形容他们的处境,因此来参加这个活动也是有寻找同好、彼此打气的目的。 其实 说质性研究是冷门也不尽然,在人类学、社会学、社工界、社会心理学、消费者研究方面,质性研究也被运用得很广,甚至成为主流方法论。我觉得质性研究与量性 研究事实上是可以互补的。质性研究可以用来深入观察与了解与人有直接相关的现象,并从中去归纳共同的模式及原因,建构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然后这些模式可 以做为量性研究的理论架构,去进行实证研究,并了解该理论是否能够获得支持。另一方面,我们经常看到由量性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与某种理论的预测互相吻合,量性研究人员对此顶多只能提出一些臆测性的说明,并不是真正了解问题原因所在 (许多量性资料可以回答「是甚么的问题」,却无法确切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及「怎么是这样?」),这时候质性研究就可以派上用场,针对该现象,从直 接相关的对象做较深入的了解,找出其中的原因与机制。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理论科学与实验科学互相搭配,理论科学透过推理去形成理论(将现象 概念化、系统化与连贯化),但是这些理论必须藉由实验与数据去加以证实,这即是实证科学的研究任务。有时候,实证科学先发现某些现象存在,后来才由新的理 论去加以解释。比如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以前,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水星在近日点有异常的前移现象(the anomalous perihelion advance of the planet Mercury),但是用当时的理论并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直到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这个现象才得到解释。只是当时很多科学家对 相对论还是半信半疑,后来在1919年由Eddington所带领的研究小组测量日蚀时,因为太阳引力场所造成的光线偏折,发现与广义相对论所预测的情况 相符,才使得此理论获得广泛的接受[1]。 在社会科学当中,质性研究可以扮演类似理论科学的角色,而量性研究可以发挥实验或实证科学的功能,前者将现象概念化与系统化,形成理论,后者可以去探讨理论是否符合实证;或者质性研究可以接续量性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去做进一步的探究,两者其实可以相得益彰。 Grounded theory是质性研究相当重要的一种方法论,为了避免陷入受到太多研究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Grounded theory与其它质性研究方法论一样,在研究过程中有相当严谨的步骤,去确保研究人员的归纳与结论是忠实地根据从研究对象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而非自 己主观的意见,这也是为什么称为”grounded” theory的原因。 Grounded theory在台湾有人翻译为「扎根理论」。”grounded”这个字强调研究人员必须实地进入研究对象的处境,扎扎实实着手去从事直接的观察与互动, 然后从零开始(不受之前的印象与概念的影响),完全根据这些观察严谨地提出理论。Grounded theory的学理是从符号互动学派(symbolic interactionism)而来的,符号互动论致力于了解人类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其认知的社会实况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学派的 学者认为个人与社会实况互动所产生的主观经验会使他/她赋予该社会实况某种意义,而这个人对此社会实况所采取的行为或行动就是根据这个他/她所了解的意义 所形成的。举病人就医的抱怨行为来看,病人之所以会抱怨,是他对医疗服务有某种意义上的理解,这个理解是从其在过去或现在就医实况的互动中所带给他的主观 经验所形成的,因此他会对就医有某种期待,如果所接受到的服务与这个期待当中有所落差时,病人可能就会抱怨。当然就医的主观经验会随着所遇到的情境改变, 就医的意义也会跟着改变,病人的抱怨行为也会变化,因此这是一种动态,不断修正的过程。 因此,grounded theory非常强调研究人员要走进被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世界,透过面对面访谈收集第一手的直接信息,从中了解被研究对象对问题或研究主题现象所理解的意 义。此外,grounded theory认为研究的问题必须是被研究对象所遇到的真正问题,而不只是研究者感到兴趣而已;并且研究者应该以学习的态度去从事研究,而不是以测试或检视 问题的姿态去介入被研究者。最后,grounded theory相信依照这样的原则与态度所发展出来的概念架构或理论,会与所研究的实际状况相当吻合。 一般来说,采取grounded theory的质性研究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虽然学者将grounded theory的研究方法归纳成这几个主要步骤,不过真正在进行时并不全然是从第一步骤走到第八个步骤的线性进展,而是在不同步骤间来来回回,反复进行的过程。 1.形成问题(Question formulating) Grounded theory很适合用来研究某种与人的行为有密切相关的现象或问题,以便能够提出理论去解释该现象或问题背后的原因与发生的过程与机制。比如我们想要去了 解为什么药师或护理人员会给错药?为什么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好?哪些因素最容易引起病人的抱怨?或病人的抱怨是如何产生的?母亲照顾双胞胎第一年的过程 是如何?这些问题都可以用grounded theory的方法去研究。 2.理论取样(Theoretical sampling) 在 量性研究中,研究资料的取样基本上是从所有研究对象中随机抽样,找出足够且有代表性的样本去做分析。在像grounded theory的质性研究中,研究资料的取得并非透过随机取样,而是根据资料的丰富性来决定,研究人员所考虑的是哪一些相关的研究对象最能够提供完整且足够 的研究数据。比如我们要研究药师给药错误的原因,最好是去访谈曾经给错药的药师,而不是从药局中随机抽出几位药师来做访谈。如果要研究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 好的原因,理想的访谈对象是血糖控制最不理想的病人,而不是从所有糖尿病人中随机抽样。这里所谓的理论取样是指考虑哪些对象能够提供对理论的建构或了解问 题本质最能够提供深入且完整数据与直接的帮助。在访谈时,研究者可以请受访者用说故事的方式,去引导受访者将来龙去脉、感受、情境都清楚、自由表达出来。 此外,grounded theory的研究数据除了来自研究对象的深入访谈之外,也包含其他相关的记录、数据、文件等等。例如在给错药的研究上面,异常事件记录、相关的文献报告 也都是重要的数据源。 3.数据整理与撰写接触摘要记录(Interview transcribing and Contact summary) 接 下来,研究人员要将访谈内容逐字誊写或打成访谈稿,这是grounded theory资料分析的源文件。如果有其他的记录与文件,也是要整理成相同格式的文本文件。此外,研究者针对每一次的访谈或与研究对象的接触,也要做成重 点记录,这么做主要的原因是在帮助研究者去思考该次访谈的重点、意义、价值,并抓紧研究方向。在接触摘要记录中,研究人员要回想与思考该次访谈主要的人 物、牵涉到的主要事件或状况;提到的主题与研究的问题有没有直接相关?与前面的访谈内容或主题有没有很大的差异?研究问题有没有需要做调整?以及下次的访 谈要将重点放在哪里? 4.资料分段(Data chunking)与命名(Data naming) 研究者要从访谈稿或文件档案 中,逐行去看,并将数据做妥当的分段,每一段可能是一行或几个句子,分段的原则是每一段具有单独且相同的意义。如果一行或一个句子中有陈述两个不同涵意, 那就要分成两段。资料分段之后,研究人员必须给每一段资料一个具体但简洁的名称,去代表该段资料的意义。在数据命名时,最好是用动词开始,以便能明确及有 力呈现受访者的想法与行为。 5.提出概念类型(Developing conceptual categories) 这时研究者 大致要从已经访谈的资料中整理出几个主要的概念类别(conceptual categories),以便能够将受访者所提供的众多数据加以归纳。然后研究者再将之前分段数据归到意义相同的概念类别下面,若一个概念类别下面有 6-12段的数据时,表示该类别有其代表性,这时研究者必须给予该概念类型明确的定义。概念类型的项目不能太多,如果有很多概念类型,可以尝试将其中类似 的类型加以合并。 6.同步持续比较(Constant comparison) 随着访谈的进行,数据分段的作业也要同步进行,研究者并持续将新的分段数据跟现有的概念类别作比较,如果分段数据的意涵与某个概念类别意义相同,则归入该类别里面,如果从现有的类别都找不到相同的意涵项 目,那研究者就要考虑新增一个概念类别,来涵盖新的数据。尽可能做到所有的数据都能够依照重要的概念加以分门别类,但又不会遗漏。这时如果研究者发现哪一 方面的资料比较薄弱或欠缺,或者数据偏向某些类别,便可以思考是否要再调整取样或访谈对象的方向。 7.分析备忘录(Analytic memoing) 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研究者心中所产生的想法、灵感、概念、概念的意义等,都应该随时记录下来,做成分析备忘录,以便之后追踪自己概念发展的思路,使得数据、概念与理论之间的发展路径能够连贯起来。 8.发展理论(Growing theories) 最后的阶段,是将从数据中所形成的概念类别,转化成理论的构成(constructs)或要素,提出理论的架构。通常有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组织这些重要的 概念类别,达成架构理论的任务。比如我们可以用重要的阶段来组织我们所找到的概念类别(比如母亲照顾双胞胎第一年的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用因果关系来呈现 这些概念(比如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好的研究),或者用系统/结构的模式使这些重要的概念产生互动关系(例如药师或护理人员给错药的研究)。重要的是,有 一分数据讲一分话,每一个概念、步骤与理论的要素都有明确的数据能够支持与左证,不过研究者需要运用创意或想象力,将这些数据与概念加以连贯起来,使之变 成有解释或描述能力的系统性论述。 我们从以上简单的grounded theory研究步骤的描述可以看到,采用Grounded theory的方法从事研究需要用到高度的文字表达与整合能力,并且需要精确的文字思考能力。我觉得要从事grounded theory的研究是相当不容易,挑战性比量性研究有过之而无不及,研究人员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是相当可观,实在要有很大的耐性与对文字的敏锐与热情。上完这个课程让我对质性研究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同时也对质性研究人员产生佩服之意。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neral_relativity http://thchou.blogspot.com/2008/05/grounded-theory.html
-
哎嗨吾哥骓姆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5-10-13 15:25:11
-
夹谷金易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5-05-18 23:23:21
-
ssll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5-04-05 04:59:27
-
Capriccio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4-04-08 10:00:11
-
Sept.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4-04-08 04:27:14
-
全村希望棕刺猬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3-12-11 11:16:18
-
幼儿园园长™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3-10-22 16:32:07
-
为什么为什么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3-06-13 12:17:30
-
@~@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3-05-12 16:55:39
-
丁丁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3-04-15 14:18:59
-
我回来了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3-03-18 04:27:32
-
未央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3-02-25 09:38:14
-
且听风吟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2-11-05 17:10:05
-
FF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2-06-14 17:15:08
-
李晓菲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2-05-01 22:36:46
-
卷毛诺诺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2-04-22 10:14:05
-
疯景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2-04-07 17:44:22
-
wentinngye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2-03-26 19:08:36
-
サヨナラの意味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2-03-16 21:54:46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精神分析与家庭治疗的整合(综述) (Nickel)
- 《社会学评论》| 周扬:社会阶层定位的主观感知模式——基于... (Nickel)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Nickel)
- 分享一下我的视觉治疗作品 (于果)
- 分享视觉治疗作品 满月图腾 (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