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说“限购”
来自:胖丁(仗剑走天涯)
近年以来,房价疯长,几乎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国家高度重视此事,接连颁布了好几道“限购令”。然而固疾需静养,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绝非朝夕之事,限购令也是古已有之,而非现代发明,自汉朝开始,统治者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早就推出过限购令法。前世之事,后世之师,今天就聊聊先人智慧。 我国最早的限购令是从西汉开始的。刘邦死后,吕后当政,西汉初年土地私有化还不明显,居民的宅基由政府统一划分、统一分配,一户家庭只给一块宅基,奉行黄老之道的大汉统治者不希望再出现土地兼并,不希望部分居民坐拥多处宅基而另一部分居民却身无立锥之地,再出个陈胜吴广。因此朝廷下颁《户律》,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告知天下人,你们想买房,可以,但有一个条件:必须买紧挨着的房子,这就禁止了非紧邻的居民进行不动产交易。这个制度确保了大汉王朝三百年的延续,王莽夺权后也不敢废弃此令,足见其重要性。 到了唐代,风气开放政治清明,首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城郭内外,胡汉云集,东西两市,歌舞升平,人民富足,国家强盛。但高物价也抬升了房价, 年轻的白居易初次到洛阳,拜见著名诗人顾况,当时白居易未成名,顾况看着白居易这个名字,笑着说:“洛阳米贵,居住不易。”就是以白居易的姓名与其开玩笑,讥讽他面对高涨房价无能为力。当时还出现大批不良投机者,大肆收购房屋,转手获利。 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后,当时唐朝统治者颁布了抑制措施,当时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房屋买卖需全家同意。这里的全家不是指一家三口,也非祖孙三代,而是指整个大家族,也就是说如果你家二大爷不点头,你家房屋也不能易主。到了开元盛世,人口增多,楼市也活跃起来,措施再次扩充,叫做“求田问舍,先问亲邻”,就是买地皮也好,买房子也好,不光要经过原业主的同意,还必须经过原业主邻居和族人的首肯。发展到最后,唐玄宗颁布了史上最为严厉的土地买卖禁令——“开元限购令”:无论何种原因,任何人都不准买卖天下土地!这就彻底禁绝了土地交易,正是这道土地买卖禁令奠定了唐代未来几十年的繁荣基础。 然而晚年的唐玄宗沉浸于自己一手打造的繁荣盛世之中,放松了对楼市的警惕。继任李林甫宰相之位的杨国忠出身寒门,为了重新调整利益结构,从土地市场获得财富,他彻底放开了“开元限购令”,于是情况失控了: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全帝国境内40%以上的人都变成了毫无土地的流民,大唐帝王的积累毁于一旦! 到了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北宋,从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上就看到当时的东京汴梁已经出现具有专业娱乐性质的勾栏和瓦子,在这些娱乐场所附近,楼市水涨船高。为了打压楼市,稳定物价,宋代统治者延续了前朝的措施,并将其法律化,大宋律规定凡出售房者,必须在买卖合同上附则一张同意书,其内容是家族全体与周边邻居对该房屋买卖同意的集体签字,否则合同无效,买卖非法,一旦有人举报官府,轻者捐钱纳绢,重者身陷囹圄。 宋朝之后,限购令限制的主体逐渐从普通百姓转移到了官吏上来,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这样一条购房禁令:严禁蒙古官员在原南宋统治区域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买房。明朝的房地产限购令规定:“凡有司官吏,不得于现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就是说官员不能在职务所在地买房,如果买了房,离任的时候,一律没收。清朝除了沿用明朝规定外,还出台了专门限制旗人购房的法律:“旗员历任外省,有在任所置产者,勒限责令,变价回旗。如有隐匿不报,查出财产入官,地方官失察,照例议处。”所以在明朝之后,很少有官员愿意自毁前程去置地办业,这就缓解在缓解官民矛盾的同时,预防了官员腐败。 其实想想食物用于充饥,衣服用于御寒,房屋的作用并不是投资赚钱,“布衣暖,饭菜饱,一室雍雍”足矣。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杨坚为了避祸用独孤伽罗当借口 (白玉茶)
- 唐高祖为什么将李世民的儿子过继给李玄霸、李智云? (白玉茶)
- 唐太宗待遇最差的儿子李恪为什么没当上太子? (白玉茶)
- 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病逝的妃嫔 (白玉茶)
- 长孙皇后为什么选择韦珪当唐太宗的贵妃? (白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