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甄别小组里的旅游攻略、出行约伴等信息真伪,如遇非法行为可向站方举报。

臺灣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期刊網站及簡介

OMNIAVINCITAMOR

来自:OMNIAVINCITAMOR
2014-11-09 20:20:4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26:09

    另, 為或可方便組友從中找尋自己有興趣層面的論文, 我將我個人整理放在Excel檔, 本是自用的一個簡單目錄, 把格式稍作調整後, 分樓放在樓下。

    基本上是依照時代順序為主軸, 接著是以可明顯分類者做分類。

    目錄註記及凡例:

    我以 --- 號, 來分隔篇目。 有少數篇目名稱, 為在此排版或稍使明晰之故, 我有稍作增減文字或稍改符號, 相信可獲得諒解。

    每篇目之下, 分行緊接著以中括號[ ]所包裹的資料, 是該篇論文在歷年期刊的位置, 譬如 [Vol.2, No.2; 1995/12], 表示出刊期為1995年12月, 第二卷, 第二期, 這可方便就篇目名稱, 在該網站找尋所需論文的位置。

    若有註記【pdf檔闕如】【僅有摘要pdf檔】, 則如註記, 事先作提醒。

    好, 樓下就是分樓放置的該份簡單目錄。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42:31

    --- 陳宗仁:十六世紀末〈馬尼拉手稿〉有關雞籠人與淡水人的描繪及其時代脈絡 [Vol.20, No.3; 2013/9] --- 康培德: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 [Vol.10, No.1; 2003/6] --- 翁佳音:新港有個臺灣王--十七世紀東亞國家主權紛爭小插曲 [Vol.15, No.2; 2008/6] --- 翁佳音: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 [Vol.3, No.1; 1996/6] --- 康培德:紅毛先祖? 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歷史與記憶 [Vol.15, No.3; 2008/9] --- 康培德:親王旗與藤杖--殖民統治與土著挪用 [Vol.13, No.2; 2006/12] --- 康培德:一六四○至五○年代花東縱谷中北段村落區域勢力的變遷 [Vol.5, No.2; 1998/12] --- 曾華璧:釋析十七世紀荷蘭據臺時期的環境探索與自然資源利用 [Vol.18, No.1; 2011/3] --- 吳聰敏:荷蘭統治時期之贌社制度 [Vol.15, No.1; 2008/3] --- 吳聰敏: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 [Vol.16, No.3; 2009/9] --- 簡宏逸:從Lamcam到南崁:荷治到清初南崁地區村社歷史連續性之重建 [Vol.19, No.1; 2012/3] --- 李國銘:十七世紀中葉屏東平原的村落與記事 [Vol.1, No.2; 1994/12]【pdf檔闕如】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559/5/25901505.pdf --- Peter Kang:Inherited Geography: Post-national History and the Emerging Dominanace of Pimaba in East Taiwan [Vol.12, No.2; 2005/12] --- 康培德: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臺灣原住民部落整併 [Vol.17, No.1; 2010/3] --- Peter Kang:Encounter, Suspicion and Submission –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iraya with the Dutch from 1623 to 1636 [Vol.3, No.2; 1996/12] --- 邱馨慧:從近代初期季風亞洲的荷蘭語學習看臺灣荷蘭時代的殖民地語言現象與遺緒 [Vol.20, No.1; 2013/3] --- 李毓中:葡萄牙、西班牙兩國檔案館所藏有關臺灣史料的概況與展望 [Vol.5, No.2; 1998/12] --- 陳宗仁:評鮑曉歐著《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 [Vol.17, No.1; 2010/3]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43:46

    --- 蔡偉傑:殖民檔案與帝國形構:論清朝滿文奏摺中對臺灣熟番的表述 [Vol.15, No.3; 2008/9] --- 林玉茹、畏冬: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 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Vol.19, No.3; 2012/9] --- 陳宗仁: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 [Vol.7, No.1; 2000/6] --- 張隆志:歷史人類學與西文臺灣史研究的里程碑─評介邵著(John Shephard)《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 [Vol.1, No.2; 1994/12] --- 柯志明:理性的國家與歷史的機遇--清代臺灣的熟番地權與族群政治 [Vol.6, No.2; 1999/12] --- 張隆志:學術論辯、科際對話與臺灣歷史社會研究--讀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Vol.8, No.1; 2001/6] --- 陳志豪:清代臺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 [Vol.20, No.2; 2013/6] --- 陳秋坤:清代中晚期平埔熟番業主的番租性質,1740-1870--以臺中岸裡社和大崗山新港社的田園租業為中心 [Vol.13, No.2; 2006/12] --- 柯志明:番小租的形成與演變:岸裡新社地域社番口糧田的租佃安排 [Vol.15, No.3; 2008/9] --- 柯志明:視而不見:地稅改革下的岸裡社番小租 [Vol.15, No.1; 2008/3] --- 柯志明:熟番地權的「消滅」:岸裡社平埔族大小租業的流失與結束 [Vol.16, No.1; 2009/3] --- 洪麗完: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 [Vol.12, No.1; 2005/6] --- 洪麗完: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 [Vol.3, No.1; 1996/6] --- 陳志豪:試評洪麗完著《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一書 [Vol.16, No.4; 2009/12] --- 洪麗完: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 [Vol.4, No.1; 1997/6] --- 陳計堯:試論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歷史遷移(1815-1934) [Vol.7, No.1; 2000/6]【僅有摘要pdf檔】 --- 關華山:阿里山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重構與變遷 [Vol.13, No.1; 2006/6] --- 關華山:阿里山鄒族的傳統家屋與其變遷 [Vol.11, No.1; 2004/6] --- 洪麗完:清代臺灣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以濁水溪、烏溪中游之「亢五租」為中心 [Vol.20, No.4; 2013/12] --- 洪麗完:族群互動與遷徙、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遷徙白水溪流域為中心 [Vol.18, No.4; 2011/12] --- 洪麗完: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 [Vol.18, No.1; 2011/3] --- 洪麗完:清代楠梓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 [Vol.14, No.3; 2007/9] --- 陳秋坤:清代塔樓社人社餉負擔與產權變遷(1710-1890) [Vol.9, No.2; 2002/12] --- 李信成:清代噶瑪蘭族名制初探 [Vol.17, No.3; 2010/9] --- 李信成:清代宜蘭猴猴人遷徙與社會文化的考察 [Vol.19, No.1; 2012/3] --- 康培德:南勢阿美聚落、人口初探--十七到十九世紀 [Vol.4, No.1; 1997/6] --- 簡美玲:阿美族起源神話與發祥傳說初探--兼論阿美族亞群的類緣關係 [Vol.1, No.2; 1994/12] --- 謝明良:有關蘭嶼甕棺葬出土瓷器年代的討論 [Vol.19, No.2; 2012/6] --- 李壬癸:Formosan Language Materials by Ogawa at Nanzan University [Vol.5, No.2; 1998/12]【pdf檔闕如】 --- 李壬癸:新發現十五件新港文書的初步解讀 [Vol.9, No.2; 2002/12] --- 李秀琴:有關臺灣原住民、西洋宗教體系與傳教士的德文文獻 [Vol.1, No.2; 1994/12]

    --- 詹素娟: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 [Vol.11, No.1; 2004/6] --- 黃唯玲: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 [Vol.19, No.2; 2012/6] --- 林一宏、王惠君:從隘勇線到駐在所--日治時期李崠山地區理蕃設施之變遷 [Vol.14, No.1; 2007/3] --- 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 [Vol.12, No.2; 2005/12] --- 葉高華:排除? 還是放棄? 平埔族與山胞身分認定 [Vol.20, No.3; 2013/9] --- 潘英海:平埔研究的再思考與再出發--記「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 [Vol.1, No.1; 1994/6]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49:49

    --- 松方冬子:唐、蘭風書中有關鄭氏政權瓦解的訊息及其傳日經過 [Vol.19, No.1; 2012/3] --- 毛紹周:真實與想像的空間交錯:以臺南大天后宮的建築形制及功能為例 [Vol.21, No.2; 2014/6] --- 陳宗仁:前往東、西洋:〈宇內形勢圖〉解析及其地緣政治想像 [Vol.19, No.3; 2012/9] --- 翁佳音:「牽手khan-chhiu」來看臺灣世界史--從臺灣歷史慣用語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 [Vol.13, No.2; 2006/12] ---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 [Vol.2, No.2; 1995/12] --- 陳秋坤:清代萬丹地域的地主、神明信仰與下淡水社人的離散,1720-1900:以萬丹李家古文書為中心 [Vol.17, No.3; 2010/9] --- 陳麗華:「消失」的族群? 南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分與認同 [Vol.20, No.1; 2013/3] --- 宋錦秀:嘉慶以前三貂鹽寮地域史的建構 [Vol.3, No.1; 1996/6] --- 李壬癸:從李姓族譜看宜蘭縣民的遷移史和血統 [Vol.2, No.1; 1995/6] --- 劉素芬: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 [Vol.2, No.2; 1995/12] --- 陳麗華: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以臺灣六堆地區為例 [Vol.17, No.4; 2010/12] --- 蔡采秀: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 [Vol.11, No.1; 2004/6] --- 陳秋坤:帝國邊區的客莊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 [Vol.16, No.1; 2009/3] --- 張素玢:濁水溪的歷史難題 [Vol.18, No.4; 2011/12] --- 謝明良: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出土陶瓷補記 [Vol.3, No.1; 1996/6] --- 謝明良:對於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出土陶瓷年代的一點意見 [Vol.9, No.2; 2002/12] --- 謝明良:臺灣海域發現的越窯系青瓷及相關問題 [Vol.12, No.1; 2005/6] --- 陳國棟: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 [Vol.1, No.1; 1994/6] --- 吳玲青:臺灣米價變動與「臺運」變遷之關聯(1783-1850) [Vol.17, No.1; 2010/3] --- 林玉茹: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 [Vol.17, No.2; 2010/6] --- 李佩蓁:依附抑合作? 清末臺灣南部口岸買辦商人的雙重角色(1860-1895) [Vol.20, No.2; 2013/6] --- 林玉茹:評介李著《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 [Vol.2, No.1; 1995/6] --- 林欣宜:十九世紀下半葉竹塹地區商人面臨的挑戰 [Vol.20, No.1; 2013/3] ---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 [Vol.5, No.1; 1998/6] --- 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 [Vol.2, No.1; 1995/6] --- 曾品滄:生豬貿易的形成: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商品經濟的發展(1881-1900) [Vol.21, No.2; 2014/6] --- 曾品滄:炎起爨下薪--清代臺灣的燃料利用與燃料產業發展 [Vol.15, No.2; 2008/6] --- 曾品滄:塭與塘:清代臺灣養殖漁業發展的比較分析 [Vol.19, No.4; 2012/12] --- Arthur P. Wolf:Women and Tea in the Taipei Basin: An Essay in Honor of Wang Shih-Ch'ing [Vol.10, No.2; 2003/12] --- 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 [Vol.12, No.2; 2005/12]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50:33

    --- 李文良: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 [Vol.19, No.2; 2012/6] --- 張勝彥:清代臺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 [Vol.5, No.1; 1998/6] --- 王雲洲:評尹全海著《清代渡海巡臺制度研究》 [Vol.19, No.1; 2012/3] --- 王雲洲:評許毓良著《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 [Vol.18, No.2; 2011/6] --- 劉仁超:清代福建臺灣總兵官印信考:附福建臺灣澎湖總兵官印信考 [Vol.21, No.1; 2014/3] --- 許文堂:清法戰爭中淡水、基隆之役的文學、史實與集體記憶 [Vol.13, No.1; 2006/6] --- Douglas L. Fix:“A highly cultivated country”: Charles Le Gendre’s Mappings of Western Taiwan, 1869-1870 [Vol.18, No.3; 2011/9] --- 李文良: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 [Vol.13, No.2; 2006/12] --- 王鵬惠:「異族」新聞與俗識/視:《點石齋畫報》的帝國南方 [Vol.19, No.4; 2012/12] --- 張隆志:From Quarantine to Colonization:Qing Debates on Territorialization of Aboriginal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Vol.15, No.4; 2008/12] --- 陳君愷:試評黃著《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Vol.1, No.1; 1994/6]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51:45

    --- 王泰升:日本統治下臺灣人關於國籍的法律經驗:以臺灣與中國之間跨界的人口流動為中心 [Vol.20, No.3; 2013/9] --- 川島真著;鍾淑敏譯: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館藏臺灣人出國護照相關資料之介紹(1897-1934) [Vol.4, No.2; 1997/12] --- 林文凱:評介佐藤正広著《帝国日本と統計調査:統治初期台湾の専門家集団》 [Vol.19, No.4; 2012/12] --- 呂紹理:展示臺灣:一九○三年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之研究 [Vol.9, No.2; 2002/12] --- Sae-bong Ha:Taiwan and its Self-Images:The Case of Osaka Exhibition in 1903 [Vol.14, No.2; 2007/6] --- 小金丸貴志:匪徒刑罰令與其附屬法令之制定經緯 [Vol.19, No.2; 2012/6] --- 蔡慧玉: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李金鎮、陳榮松、陳金和) [Vol.2, No.2; 1995/12] --- 蔡慧玉:日治時代臺灣保甲書記初探,1911-1945 [Vol.1, No.2; 1994/12] --- 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1920-1945) 的編制與運作 --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 [Vol.3, No.2; 1996/12] ---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 [Vol.8, No.1; 2001/6] --- 蔡慧玉: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官僚的形塑:日本帝國的文官考試制度、人才流動和殖民行政 [Vol.14, No.4; 2007/12] --- 松田利彥著、陳姃湲譯:日本帝國在殖民地的憲兵警察制度:從朝鮮、關東州到滿洲國的統治樣式遷移 [Vol.14, No.4; 2007/12] --- 蔡慧玉:一九三○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 [Vol.5, No.2; 1998/12] --- 陳文松:評介宮崎聖子著《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 [Vol.17, No.2; 2010/6]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52:37

    --- 吳彥明:臺灣國族認同的連續或斷裂? 評《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 [Vol.16, No.2; 2009/6] --- 許時嘉:〈籾山衣洲日記〉初探: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與日臺交流(1898-1904) [Vol.20, No.4; 2013/12] --- 若林正丈:葉榮鐘的「述史」之志:晚年書寫活動試論 [Vol.17, No.4; 2010/12] --- 廖振富、張明權:〈傅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 [Vol.20, No.3; 2013/9] ---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 [Vol.18, No.4; 2011/12] --- 賴明珠:林占梅的書畫藝術世界--以《潛園琴餘草》為主要分析依據 [Vol.7, No.1; 2000/6] --- 黃美娥:北臺文學之冠--清代竹塹地區的文人及其文學活動 [Vol.5, No.1; 1998/6] --- 李毓嵐:1920 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 [Vol.20, No.4; 2013/12] --- 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 [Vol.19, No.3; 2012/9] --- 林玉茹: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1890-1945) [Vol.21, No.1; 2014/3] --- 曾文亮:全新的「舊慣」:總督府法院對臺灣人家族習慣的改造(1898-1943) [Vol.17, No.1; 2010/3] ---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 [Vol.14, No.3; 2007/9] --- 石婉舜:「厚生演劇研究會」初探 [Vol.7, No.2; 2000/12] --- 連憲升:「文明之音」的變奏: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論述 [Vol.16, No.3; 2009/9] ---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 [Vol.20, No.1; 2013/3] --- 林丁國:日治時期臺灣網球與棒球運動的島內外競賽表現 [Vol.16, No.4; 2009/12] --- 陳曼華:當性別介入美術史:評《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 [Vol.19, No.1; 2012/3] --- 堀込憲二:日治時期使用於臺灣建築上彩磁的研究 [Vol.8, No.2; 2001/12] --- 曾士榮:評柳書琴著《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 [Vol.18, No.4; 2011/12] ---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 [Vol.16, No.1; 2009/3] --- 陳文松:日治臺灣麻雀的流行、「流毒」及其對應 [Vol.21, No.1; 2014/3] ---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 [Vol.15, No.3; 2008/9]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53:22

    --- 方孝謙:「內涵化」與日據芝山岩精神的論述--符號學概念的試用與評估 [Vol.1, No.1; 1994/6] ---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 [Vol.8, No.2; 2001/12]【僅有摘要pdf檔】 ---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 [Vol.4, No.2; 1997/12]【僅有摘要pdf檔】 --- 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 [Vol.10, No.1; 2003/6]【僅有摘要pdf檔】 --- 王耀德: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設立之研究 [Vol.18, No.2; 2011/6] --- 王耀德: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之入學問題與族群關係 [Vol.16, No.2; 2009/6] --- 鄭麗玲:近代化、平等化與差別化之間:臺北工業學校學生之就學與就業(1923-1945) [Vol.16, No.4; 2009/12] ---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 [Vol.16, No.3; 2009/9] --- 許佩賢:日治末期臺灣的教育政策:以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為中心 [Vol.20, No.1; 2013/3] ---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 [Vol.11, No.2; 2004/12] --- 陳文松:日治時期臺灣「雙語學歷菁英世代」及其政治實踐:以草屯洪姓一族為例 [Vol.18, No.4; 2011/12] --- 洪惟仁: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兼論小川尚義在漢語研究史上應有的地位 [Vol.1, No.2; 1994/12] ---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 [Vol.15, No.4; 2008/12] ---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 --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 [Vol.7, No.2; 2000/12] --- 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 [Vol.15, No.2; 2008/6] --- 陳培豐:鄉土文學、歷史與歌謠:重層殖民統治下臺灣文學詮釋共同體的建構 [Vol.18, No.4; 2011/12] ---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 [Vol.16, No.3; 2009/9] ---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 [Vol.14, No.2; 2007/6]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57:00

    ---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的地租水準 [Vol.8, No.2; 2001/12] --- 葉淑貞:臺灣日治時代租佃制度的運行 [Vol.2, No.2; 1995/12] ---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佃耕地租期長短之訂定 [Vol.14, No.1; 2007/3] --- 張怡敏:日治時代霧峰林澄堂緣故關係地所有權之取得試析 [Vol.14, No.3; 2007/9] --- 李文良:土地行政與契約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抄存契約文書解題 [Vol.11, No.2; 2004/12] --- 張素梅、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農家所得之分析 [Vol.10, No.2; 2003/12] --- 劉翠溶:日治後期臺灣合作農倉功能試探 [Vol.7, No.1; 2000/6] --- 黃紹恆:柯志明《米糖相剋》(群學出版,2003年) [Vol.10, No.2; 2003/12] --- 高淑媛: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之企業管理政策(1895-1923) [Vol.12, No.1; 2005/6] --- 洪紹洋:臺灣基層金融體制的型構:從臺灣產業組合聯合會到合作金庫(1942-1949) [Vol.20, No.4; 2013/12] --- 林玉茹:久保文克著《植民地企業經營史論》評介 [Vol.6, No.2; 1999/12] --- 朱德蘭: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政商網絡關係(1936-1945) [Vol.12, No.2; 2005/12] --- Ts'ui-jung Liu and Shi-yung Liu:A Preliminary Study on Taiwan's Forest Reserve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 Legacy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Vol.6, No.1; 1999/6] --- 洪廣冀: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制: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 [Vol.11, No.2; 2004/12] --- 李依陵、黃建中、何幸霖:林務局所藏日治與戰後林業檔案簡介 [Vol.17, No.2; 2010/6] --- 李文良: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 [Vol.3, No.1; 1996/6] ---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 --以「緣故關係」為中心 [Vol.5, No.2; 1998/12] --- 洪廣冀:戰後初期之臺灣國有林經營問題:以國有林伐採制度為個案(1945-1956) [Vol.9, No.1; 2002/6]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57:53

    --- 林玉茹:殖民與產業改造--日治時期東臺灣的官營漁業移民 [Vol.7, No.2; 2000/12] --- 鍾淑敏:政商與日治時期東臺灣的開發--以賀田金三郎為中心的考察 [Vol.11, No.1; 2004/6] --- 黃蘭翔:花蓮日本官營移民村初期規劃與農宅建築 [Vol.3, No.2; 1996/12] --- 林玉茹:軍需產業與邊區政策:臺拓在東臺灣移民事業的轉向 [Vol.15, No.1; 2008/3] --- 林玉茹:國策會社的邊區開發機制: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管理系統 [Vol.9, No.1; 2002/6] --- 林玉茹: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 [Vol.10, No.1; 2003/6] --- 潘繼道:評介林玉茹著《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 [Vol.17, No.3; 2010/9] --- 林玉茹:戰時經濟體制下臺灣東部水產業的統制整合--東臺灣水產會社的成立 [Vol.6, No.1; 1999/6] --- 林文凱:認識與想像臺灣的社會經濟史:1920-1930 年代臺灣社會史論爭意義之重探 [Vol.21, No.2; 2014/6] --- 莊勝全:評介曾士榮著《近代心智與日常臺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1912-1955)》 [Vol.20, No.3; 2013/9] ---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留日學生的左傾言論及其動向 [Vol.19, No.2; 2012/6] --- Adam Schneider:The Taiwan Development Company and Indochina: Subimperialism, Development, and Colonial Status [Vol.5, No.2; 1998/12]【僅有摘要pdf檔】 --- 鍾淑敏: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海南島事業之研究 [Vol.12, No.1; 2005/6] --- 許雪姬:臺灣華僑投資福州復興汽車公司始末,1931-1936 [Vol.2, No.1; 1995/6] ---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 [Vol.11, No.2; 2004/12] --- 許雪姬: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高等官:以大同學院的畢業生為例 [Vol.19, No.3; 2012/9] --- 李力庸:日本帝國殖民地的戰時糧食統制體制:臺灣與朝鮮的比較研究(1937-1945) [Vol.16, No.2; 2009/6] --- 張建俅:二次大戰臺灣遭受戰害之研究 [Vol.4, No.1; 1997/6] --- 周婉窈:日本在台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 [Vol.2, No.1; 1995/6] --- 湯熙勇:脫離困境:戰後初期海南島之臺灣人的返臺 [Vol.12, No.2; 2005/12] --- 張建俅:田園將蕪胡不歸? 戰後廣州地區臺胞處境及返籍問題之研究 [Vol.6, No.1; 1999/6] --- 蔡慧玉:臺灣民間對日索賠運動初探--「潘朵拉之箱」 [Vol.3, No.1; 1996/6] --- 陳姃湲:在殖民地臺灣社會夾縫中的朝鮮人娼妓業 [Vol.17, No.3; 2010/9] --- 陳姃湲:放眼帝國、伺機而動: 在朝鮮學醫的臺灣人 [Vol.19, No.1; 2012/3] --- 姜再鎬著、王麒銘譯:殖民地朝鮮的地方制度:以初等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探討 [Vol.14, No.4; 2007/12] --- 文明基:起初微小‧必會扎根:臺灣史研究在韓國,1945-2012 [Vol.20, No.2; 2013/6] --- 陳姃湲:處於「東洋史」與「國史」之間:戰後韓國歷史學界中的臺灣史研究 [Vol.18, No.3; 2011/9] --- 許瓊丰:在日臺灣人與戰後日本神戶華僑社會的變遷 [Vol.18, No.2; 2011/6] --- 曾齡儀:評華樂瑞著《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引揚與重整》 [Vol.19, No.3; 2012/9]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0:59:17

    --- 許雪姬:「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及其影響 [Vol.18, No.2; 2011/6] --- 陳翠蓮:戰後臺灣菁英的憧憬與頓挫:延平學院創立始末 [Vol.13, No.2; 2006/12] ---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 [Vol.9, No.2; 2002/12] --- 洪紹洋:戰後初期臺灣造船公司的接收與經營(1945-1950) [Vol.14, No.3; 2007/9] --- 洪紹洋:戰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技術移轉:以臺灣造船公司為個案分析 [Vol.16, No.1; 2009/3] --- 洪紹洋: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1945-1953) [Vol.17, No.3; 2010/9] --- 李文環:戰後初期(1945-1947)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駐臺海關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Vol.13, No.1; 2006/6] --- 劉恆妏:戰後初期臺灣司法接收(1945-1949):人事、語言與文化的轉換 [Vol.17, No.4; 2010/12] --- 黃仁姿、薛化元:戰後臺灣精英的連續與斷裂:以農會精英為例(1945-1953) [Vol.18, No.3; 2011/9] --- 歐素瑛: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李媽兜案為例 [Vol.15, No.2; 2008/6] --- 陳儀深: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 [Vol.17, No.2; 2010/6] --- 陳儀深:臺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 一九六一年蘇東啟政治案件研究 [Vol.10, No.1; 2003/6]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1:08:27

    --- 張淑雅:蔣介石一瞥:1950年代後期日記中的觀察 [Vol.18, No.1; 2011/3] --- 楊孟軒:調景嶺:香港「小臺灣」的起源與變遷,1950-1970年代 [Vol.18, No.1; 2011/3] --- 吳乃德:反動論述和社會科學--臺灣威權主義時期的反民主論 [Vol.8, No.1; 2001/6]【僅有摘要pdf檔】 --- 劉熙明: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 [Vol.6, No.2; 1999/12] --- 薛化元:《自由中國》雜誌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 一九五○年代臺灣思想史研究之一 [Vol.2, No.1; 1995/6] ---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 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 [Vol.6, No.2; 1999/12] ---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 [Vol.9, No.1; 2002/6] --- 陳佳宏:「美麗島大逮捕」前後國內輿論情勢之發展--以主流平面媒體為主的分析 [Vol.14, No.1; 2007/3] --- 劉曉鵬:從非洲維持美臺聯盟:重新檢視「先鋒案」 [Vol.14, No.2; 2007/6] --- 劉曉鵬:農技援助之外:小中國對非洲的大想像 [Vol.19, No.1; 2012/3] --- 張淑雅:Book Review: Nancy Bernkopf Tucker, Strait Talk: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 [Vol.17, No.4; 2010/12] --- 張啟雄:「法理論述」vs.「事實論述」:中華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會籍認定交涉,1960-1964 [Vol.17, No.2; 2010/6] --- 蔡增家:評川島真等著《日台関係史:1945-2008》 [Vol.18, No.3; 2011/9] --- 蘇瑤崇:沖繩縣公文書館藏葛超智(George H. Kerr)臺灣相關資料與其生平 [Vol.18, No.3; 2011/9] --- 黃英哲: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臺灣社會像 [Vol.18, No.1; 2011/3] --- 蔡采秀:從日治到戰後的臺北(1895-1985) -- 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 [Vol.3, No.2; 1996/12] --- 鄭梓:戰後北臺灣地方政制之變革--以「臺北州」到「臺北縣」為例 [Vol.6, No.1; 1999/6] --- 蔡采秀:家族與地方都市的發展--以板橋林家與海山劉家的發展為例 [Vol.2, No.2; 1995/12] --- 林文凱:「業憑契管」?--清代臺灣土地業主權與訴訟文化的分析 [Vol.18, No.2; 2011/6] --- 林文凱:清代地方訴訟空間之內與外--臺灣淡新地區漢墾莊抗租控案的分析 [Vol.14, No.1; 2007/3] --- 黃富三:霧峰林家京控案餘波--清代臺灣中部豪族對抗之案例 [Vol.1, No.1; 1994/6] --- 王泰升、陳鋕雄、魏家弘、林佳陵、陳昭如、劉恆妏、曾文亮:評M. Allee所著Law and Loca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orthern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Vol.2, No.1; 1995/6] --- 王泰升:日治法院檔案的整編與研究 [Vol.16, No.1; 2009/3] --- 王泰升:自由民主憲政在臺灣的實現:一個歷史的巧合 [Vol.11, No.1; 2004/6] --- 王泰升:從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所藏史料試探日治時期臺灣立法權之運作 [Vol.6, No.1; 1999/6] --- 山室信一著、陳姃湲譯、鍾淑敏校正:國民帝國日本的異法域統合與差別 [Vol.16, No.2; 2009/6] --- 山中永之佑著、蔡秀美譯、蔡慧玉校修:殖民地統治法與內地統治法之比較:以日本帝國在朝鮮與臺灣地方制度為中心的討論 [Vol.14, No.4; 2007/12] --- 林文凱:評王泰升著《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結合臺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 [Vol.19, No.2; 2012/6] --- 曾文亮、王泰升:被併吞的滋味:戰後初期臺灣在地法律人才的處境與遭遇 [Vol.14, No.2; 2007/6] --- 王泰升:臺灣高等法院舊藏法律資料簡介 [Vol.4, No.2; 1997/12]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1:09:37

    --- 曾純純、朱有田:臺灣本土黑豬產業在南部六堆地區的傳承與發展 [Vol.20, No.4; 2013/12] --- 劉志偉: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臺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 [Vol.16, No.2; 2009/6] --- 陳光祖:綿狗小考--臺灣及美洲異種狗考 [Vol.13, No.1; 2006/6] --- 劉志偉、柯志明: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 [Vol.9, No.1; 2002/6] --- 徐世榮、蕭新煌:戰後初期臺灣業佃關係之探討--兼論耕者有其田政策 [Vol.10, No.2; 2003/12] --- 徐世榮、蕭新煌:臺灣土地改革再審視-- 一個「內因說」的嘗試 [Vol.8, No.1; 2001/6] --- 謝國興:1949年前後來臺的上海商人 [Vol.15, No.1; 2008/3] --- 瞿宛文:臺灣戰後工業化是殖民時期的延續嗎? 兼論戰後第一代企業家的起源 [Vol.17, No.2; 2010/6] --- 楊翠華:臺灣科技政策的先導:吳大猷與科導會 [Vol.10, No.2; 2003/12] --- 曾華璧:臺灣的環境治理(1950-2000):基於生態現代化與生態國家理論的分析 [Vol.15, No.4; 2008/12]

    --- 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 [Vol.4, No.2; 1997/12] --- 顧雅文:日治時期臺灣的金雞納樹栽培與奎寧製藥 [Vol.18, No.3; 2011/9] --- 顧雅文:日治時期臺灣瘧疾防遏政策--「對人法」?「對蚊法」? [Vol.11, No.2; 2004/12] --- 張淑卿:日治時期臺灣的結核病防制政策與議論 [Vol.13, No.1; 2006/6] --- 張曉旻:日治時期臺灣性病防治政策的展開 [Vol.20, No.2; 2013/6] --- 范燕秋:疾病、邊緣族群與文明化的身體--以1895-1945宜蘭泰雅族群為例 [Vol.5, No.1; 1998/6] --- 范燕秋:樂生療養院與臺灣近代癩病醫學研究:醫學研究與政策之間 [Vol.21, No.1; 2014/3] --- 范燕秋:癩病療養所與患者身份的建構:日治時代臺灣的癩病社會史 [Vol.15, No.4; 2008/12] ---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 [Vol.8, No.1; 2001/6] --- 劉士永:一九三○年代以前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 [Vol.4, No.1; 1997/6]【僅有摘要pdf檔】 --- 容世明:〈長與又郎日記〉的研究價值:臺灣醫療史與近代史的觀察 [Vol.21, No.1; 2014/3] --- 劉士永、郭世清:林可勝(1897-1969):闇聲晦影的中研院院士與國防醫學院院長 [Vol.19, No.4; 2012/12] --- 許宏彬:戰後臺灣的免疫學專科化:國際援助、學術外交與邊界物 [Vol.21, No.2; 2014/6] --- 郭文華:如何看待美援下的衛生?一個歷史書寫的反省與展望 [Vol.17, No.1; 2010/3] --- 范燕秋:臺灣的美援醫療、防癩政策變動與患者人權問題,1945至1960年代 [Vol.16, No.4; 2009/12] --- 祝平一:展望臺灣的科技與醫療史研究-一個代台灣知識社群的分析 [Vol.4, No.2; 1997/12]【pdf檔闕如】 --- 張淑卿:復健、輔具與臺灣小兒麻痺病患生活經驗(1950s-1970s) [Vol.20, No.2; 2013/6] --- 劉翠溶:塵肺在臺灣和中國大陸發生的情況及其意涵 [Vol.17, No.4; 2010/12]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1:10:45

    --- 黃蘭翔: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理的影響 [Vol.4, No.2; 1997/12] --- 戴文鋒:臺南地區民間無祀孤魂轉化為神明的考察 [Vol.18, No.3; 2011/9] --- 張珣:臺灣佛教史研究及其當代性:兼評Charles Jones Buddhism in Taiwa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1660-1990 與江燦騰《臺灣佛教史》 [Vol.16, No.3; 2009/9] --- 宋錦秀:妊娠、安胎暨「妊娠宇宙觀」--性別與文化的觀點 [Vol.7, No.2; 2000/12] --- 宋錦秀:臺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 [Vol.3, No.2; 1996/12] --- 鄭螢憶:評介吳蕙芳著《基隆中元祭:史實、記憶與傳說》 [Vol.21, No.2; 2014/6] --- 洪健榮:清代臺灣士紳與風水文化的互動:以「開臺進士」鄭用錫為例 [Vol.19, No.4; 2012/12] --- 侯坤宏:評介慧嚴法師《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 [Vol.18, No.1; 2011/3] --- 謝聰輝:大人宮翁家族譜與道壇源流考述 [Vol.16, No.2; 2009/6] --- Jin-shiu Jessie Sung:Authority, Practice and History:Adoption and Re-creation of Yaoqian in Taiwan [Vol.19, No.3; 2012/9]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1:11:29

    --- 李宗信、顧雅文:近二十年來應用歷史地理資訊系統的回顧與展望:以臺灣區域史研究為例 [Vol.21, No.2; 2014/6] --- 楊秀菁、薛化元:2011 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Vol.20, No.2; 2013/6] --- 謝國興、謝明如:2010 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Vol.19, No.2; 2012/6] --- 范燕秋:2009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Vol.18, No.2; 2011/6] --- 陳翠蓮:2008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Vol.17, No.2; 2010/6] --- 許雪姬:2007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Vol.16, No.2; 2009/6] --- 許雪姬:《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Vol.15, No.4; 2008/12] --- 吳文星:近五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之歷史研究與人才培育(1945-2000)--以歷史研究所為中心 [Vol.8, No.1; 2001/6] --- 編輯組: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Vol.1, No.1; 1994/6] --- 鍾淑敏:東大收藏與臺灣研究 [Vol.1, No.1; 1994/6] --- 許雪姬:費邁克資料介紹 [Vol.1, No.1; 1994/6] --- 陳祥水:屏東縣屏南村民族誌基本調查與比較研究計劃 [Vol.1, No.1; 1994/6] --- 史籍自動化室:資訊公路上的「臺灣資料庫」 [Vol.1, No.2; 1994/12] --- 張隆志: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 [Vol.16, No.4; 2009/12] ---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 [Vol.8, No.2; 2001/12] --- 陳偉智: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 [Vol.16, No.4; 2009/12] --- 黃翔瑜:評介林會承著《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 [Vol.19, No.2; 2012/6] --- 林真:福建省各級檔案館館藏閩臺關係檔案評介 [Vol.2, No.2; 1995/12] --- 莊吉發:故宮文獻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 [Vol.2, No.1; 1995/6] --- 鄭順德、Chantal Zheng:十八世紀法國人對臺灣的看法 [Vol.10, No.1; 2003/6] --- Ian Inkster:Oriental Enlightenment: The Problematic Military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Claims of Count Maurice Auguste comte de Benyowsky in Formosa during 1771 [Vol.17, No.1; 2010/3] --- Harold M. Otness:Reporting Formosa to the West: The News Coverage of Taiwan in The Times(Londo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1950 to 1945 [Vol.2, No.1; 1995/6]【pdf檔闕如】 --- Harold M. Otness:Some Lesser Known Western Writings on Taiwan, 1850-1940 [Vol.2, No.2; 1995/12]【pdf檔闕如】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09 21:15:19

    以上是該300篇論文的篇目全部。

  • 風翔萬里

    風翔萬里 2014-11-10 23:32:55

    其實去中研院的圖書館是最好的~~ 社科院的自己也有一個獨立的圖書館,也有文物館 有很多故宮等級的典藏文獻~~ 比如康熙傳位雍正的詔書之類的 活生生的大寶庫,而且知道的或者會去運用的人超少~~ 可以一併搭配胡適公園,胡適紀念館,嶺南美術館一起服用 然後網球場上你運氣夠好的話可以遇到李遠哲或盧彥勳~ 或者2個人都一起打球之類的~~~(噓)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11 04:44:21

    嗯嗯, 要瞭解過去, 要讀史, 也可以作各種搭配, 可以很輕鬆的 ^_^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14 08:59:31

    《臺灣史研究》第二十一卷(2014), 第三期, 2014年9月這期的五篇論文, 已經上線。

    篇目如下 ---

    --- 林正慧:二二八事件中的保密局 [Vol.21, No.3; 2014/9] --- 蔡秀美:二二八事件期間消防隊員的角色 [Vol.21, No.3; 2014/9] --- 蘇瑤崇:謊言建構下二二八事件鎮壓之正當性:從「大溪中學女教員案」論起 [Vol.21, No.3; 2014/9] --- 陳翠蓮:「祖國」的政治試煉:陳逸松、劉明與軍統局 [Vol.21, No.3; 2014/9] --- 林偉盛: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 [Vol.21, No.3; 2014/9]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17 21:27:36

    這幾天觀察到, 似乎又有人想要重演七十年前手法的言行。

    同時臺灣的朋友在大陸論壇, 也多少會碰上類似狀況。

    有所感, 故特別點出/highlight 上列論文之其中一篇。敘述七十年前故事, 並免不了 也有作者意見, 亦即歷史narrator的意見在其中 -- 這是要作提醒的。

    論文作者, 題目, 論文pdf檔連結, 以及論文作者的摘要, 如下:

    陳翠蓮: 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

    http://www.ith.sinica.edu.tw/quarterly_download.php?name=fulltext_9_2_4.pdf&filename=126717630912.pdf

    摘要: 二二八事件前的一九四六年,臺灣官民雙方曾在報紙期刊上展開歷時一整年的激烈論戰。官方指控受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人已經「奴化」,非得經過「中國化」,不能享有同等對待。臺灣人知識份子則強力反擊,認為官方以此為藉口掩飾統治失敗,並對日本統治功過重新評價。

    本文旨在檢視此項「臺人奴化」論戰的過程與內容,並指出,戰後陳儀當局的統治帶有嚴重的政治歧視,其「中國化」政策的思維方式與舊殖民者無異,對臺灣人而言,祖國的「光復」只不過是同族的「再殖民」。其次,「奴化」的指控對臺灣人尊嚴傷害至深,受挫的臺灣精英企圖自我防衛,乃從過去被殖民經驗中尋找「我者」與「他者」的區別,亦即,「日本統治近代化論」其實可以說是「臺人奴化論」的反論。

    最後,本文也指出戰後臺灣人知識份子對臺灣文化主體性的主張,而對中國的失望與自主、自治意識的增強,在二二八事件之前,臺灣人的祖國認同已逐漸消褪。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17 21:40:37

    建議可將上面提到的陳翠蓮先生的論文, 來與陳培豐先生的這篇論文一起看。

    我大膽將其摘要稍作段落上的重排, 以祈較醒眉目。當然不更動原作者文字。

    陳培豐: 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 ──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

    http://www.ith.sinica.edu.tw/quarterly_download.php?name=fulltext_7_2_1.pdf&filename=126718278412.pdf

    摘要: 本論文是以歐美統治下殖民地的同化政策和日本的近代史為思考座標,把多半被拿來當做分析概念的「同化」當做分析對象,繼而來解析日本統治下臺灣「同化」政策之原理及結構。    在找出臺灣「同化」政策的特異性並探討其特異面與 (一)近代日本的建國原理──「國體論」和 (二)上田萬年的國語思想之關連性後,筆者認為: 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同化」政策雖然具有以文明及文化為中心之兩義的實質內涵, 但也同時擁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及工具性。

    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被當做道具時的「同化」及具有實質內涵的「同化」 都具有明顯的流動性。而統治者在提倡國語「同化」教育時,經常都以 上田萬年的國語思想為媒介,試圖去賦與自己一個統治形態上的印象, 那就是「走向『一視同仁』」、「走向日本民族」。

    而統治者之所以會執著於這樣的統治策略,其目的則是為了彌補以「國體論」支配臺灣時 所造成天皇制國家原理的破綻。因為,基於擬血緣制國家原理和「一視同仁」這兩個 主軸概念所成立的「國體論」,與支配殖民地異民族這個政治事實在理論上 是相互衝突、矛盾的。

    筆者認為「同化」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在維持整個天皇制國家政治體制的平衡。

    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同化」並不完全等於一般殖民地學所說的assimilation, 而是受制於「國體論」而產生出來的一種統治策略。


  • Violet

    Violet (La DOLCE Vita) 麻辣兔頭 2014-11-18 10:51:30

    謝謝資訊分享, 台灣史真的瞭解的太少了..

  • OMNIAVINCITAMOR

    OMNIAVINCITAMOR 楼主 2014-11-18 12:59:02

    唉。。。其中一段的歷史, 糟糕的歷史, 有人還要在現在重演。。。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79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