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山曲海”万卷楼
静升(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
孙延清 明朝嘉靖年间,章丘藏书家李开先建万卷楼,富藏戏曲,藏书之富远近闻名,有“词山曲海”的美誉。 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出生于山东章丘—个富庶之家。1528年,李开先以毛诗举山东乡试第二名,次年连捷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在朝中曾先后任职于户部、吏部,1540年升任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年之后,他因为忤怒权倾—时的内阁首辅夏言而被罢官,13年的仕宦生涯就此结束。李开先壮年归田,自此在故乡章丘闲居著书、藏书,前后达27年,1568年他以脾病在家中去世,终年66岁。 李氏家族为文化世家,北宋末年,为避战乱,李家由今天的甘肃省边境,经过数千里的颠沛流离,在山东境内章丘城南的长城岭落籍,世号“长城李家”。数代之后,李氏族人中仕宦并出,成为郡中大族,曾经“富甲郡邑,名满华夷”,经历过“问登仕籍,文武兼之。文为州牧,武作军师”的鼎盛的时代。在此以后的四百年间,李氏几代再没出为官者。直到明嘉靖年间,长城李家的第十五世孙李开先,不负众望,金榜题名,成为以文采风流、藏书之富而称名海内的文学家、戏曲家和藏书家。 李开先自幼博览群书,聪明超群,酷爱音乐戏曲。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富有正义感。—生著作共有30多种,传世的有20种:有诗文集《闲居集》,散曲《中麓小令》、《卧病江皋》、《四时悼内》,传奇《宝剑记》、《断发记》,评论有《中麓画品》以及《中麓拙对》《中麓续对》《诗禅》《词谑》等多种著作,有“山东李白”之美誉,是明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与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翰、吕高并称“嘉靖八才子”。李开先精通音律,常与诗朋文友聚饮放歌,词曲唱和,言志抒情,特别是结识康海和王九思,对李开先的仕途,尤其是对他的词曲创作和收藏都有很大的影响。康海和王九思均为散曲大家,当时因与宦官刘瑾案件有牵连而双双被罢官,平口里流连山水,放浪形骸,以词曲称名海内。康海和王九思对李开先非常欣赏,一见而结下忘年之交、终生之谊,李开先也认为自己在词曲创作上得益于康海、王九思甚多。 李开先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还是当时名闻天下的藏书家。他在故乡章丘筑有“藏书万卷楼”,自谓“有好书之病”,酷爱收藏图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私人藏书家之一。他的藏书范围极为广泛,上自圣贤著述、人间秘笈,下到里巷歌谣,应有尽有,数量不下五万卷,被清末大文学家朱彝尊赞誉为“藏书之富,甲于齐东”,“词山曲海,名闻天下”。山东临朐散曲大家冯惟敏,在他的《李中麓归田》中有“囊括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网罗了百家众技、三教九流,席卷了两汉朝千篇万首,弹压了三俊四杰、,七步八斗之语”,对李开先的藏书才学给予充分肯定。在李开先“万卷楼”藏书中,藏有极其丰富的金元人的传奇乐府、市井艳词。李开先很喜欢元代最负盛名的散曲家张可久,其毕生精力全部贡献在散曲的创作上。作品以骚雅蕴藉为主,促散曲步入唯美之境,太和正音谱评之“如瑶天笙鹤,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李开先先后从《乐府群玉》、《仙音妙选》、《乐府群珠》、《诗酒余音》等散曲总集钩稽出张可久不少元曲,他把收集的张可久的散曲取名《张小山小令》,于嘉靖四十五年刻印并写有序文。他辑得的上下两册的《张小山小令》十分难得。 李开先—生醉心戏曲,他的藏书也以戏曲和散曲为多,号称“词山曲海”,他曾从自己收藏的千余种元人杂剧中精选16种,整理校订为《改定元贤传奇》.而建国后影印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所收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也正是当年李开元的旧藏。《元刊杂剧三十种》不仅保存了元人所刊杂剧的本来面目,而且使得14种元杂剧依赖此本存传于世,至今已成为祖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李氏万卷楼所藏多善本,李开先自撰《藏书万卷楼记》曰:“藏书不啻万卷,止以万卷名楼,以四库 (左日右户)类不尽,乃仿刘氏《七略》分而藏之。楼独藏经学时务,总之不下万卷。余置别所,凡五书。文明、火象也。又天地精华,多则为崇……”李开先把他所有的藏书分藏六处,将经学时务图书藏于万卷楼,其余的分藏五处,以避意外。其中有稀世秘籍宋版《周髀算经》、《辑古算经》、宋刻本《周易订义》、《孟子音义》、抄本《学易记》、《毛诗指说》等古刻秘本,十分珍贵。李开先藏书编有目录,为《李中麓书目》。藏印有:“李氏中麓草堂图籍记”和“李开先印”。李开先所藏图书,都精心题签装潢,细心校勘。其藏书于明万历年初,—部分归宗室朱氏,余下的在清康熙年间散出。一半被昆山徐乾学传是楼所得,秀水朱彝尊曾在徐氏传是楼看过李开先的藏书,称道:“签帙必精,研朱点勘,北方学者能得斯趣,殆无多人。”常熟毛氏亦得李开先藏书二百余帙,尽属秘本。王渔洋也非常关心李开先的藏书,传是楼徐乾学之子徐章仲,将珍贵的宋椠本《山谷精华录》八卷送与王渔洋,渔洋见中麓印记在其卷首,不由感慨“此书藏济南李氏二百年而归于江南,又十余年,而复归济南,似亦有数焉”。李开先的藏书到了康熙后期逐步散尽。纵观其藏书历程,有着明显的特点:一是戏曲收藏丰富,二是重视古刻秘本,三是装帧考究、细心校勘,四是分藏别处、以防不测。他的这些藏书特点,对后来的藏书家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史》2007年第4期) http://www.qlwh.sdnu.edu.cn/index.php?message=101000&item=org_qllsyj&key=art_id&id=436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王士祯”宜作“王士禛” (静升)
- 向《论语》诞生地学长推介一部注释准确度远超《论语译注》的注本 (张六之)
- 丁基实:我所知道的丁惟汾 (静升)
- 五莲山志简介 (净慈)
-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