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寿险业调整周期下如何借力再保险
来自:Requiescat(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近30年的研究表明,非寿险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造成保险周期的因素很多,既有市场竞争、承保能力约束、非理性定价等内部因素,也有巨灾事故、利率变化等外部事件的冲击,其中,再保险的影响非常重要。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格传递。再保险价格快速传导到直接保险市场,而价格变化是市场调整的重要信号。二是承保能力。作为承保能力的主要提供者,再保险人通过放松或收紧承保能力可以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三是再保险合同。再保险人利用再保险合同对业务进行筛选和定价,并向市场传递其风险偏好和承保原则。四是技术传导。再保险人通过新技术和新标准巩固市场地位,取得定价权和话语权。此外,再保险还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点,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也对市场的周期性调整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收益急剧下降,同时,疲软的市场难以承受赔付率上升的重力,全球非寿险业的经营效益严重下滑。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价格竞争日益激烈,承保条件不断恶化,导致经营利润急剧下降。2008年,又连续遭遇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加上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国内非寿险业出现了全面亏损。在此情况下,国际再保险人纷纷收紧承保能力,提高价格,非寿险业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周期。 <BR><BR> 本轮周期发生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情况更加复杂。首先,金融危机导致资本成本上升和流动性紧缩,保险业的资本流入减少,承保能力供给有所下降。第二,投资收益下滑迫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维持承保利润,保险价格进一步提高。第三,保险公司由于亏损严重,经营趋于谨慎,业务扩张和创新相对放缓。第四,非寿险业与宏观经济存在相关性,资产价格下跌、投资和生产低迷、贸易下滑都将减少保险需求。第五,包括巨灾风险在内的各种预期赔付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品设计和定价面临新挑战。 在市场调整周期下,如何充分发挥再保险职能,对于贯彻“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方针,克服国内非寿险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促进市场调整优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再保险对于直接保险的影响主要是以分保合同的契约方式实现的,其职能的发挥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交易原则。通过优化再保险合同条件,严格业务选择;通过科学定价,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通过发挥技术优势,对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巨灾保障、农业保险等)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行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延伸服务,体现再保险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工具的新价值。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内非寿险业发展的实际。在调整的方式和程度上,既要体现再保险的利益,也要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如果单纯依靠收缩承保能力,不仅会限制一部分真实的保障需求,也可能对个别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造成影响,不利于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调整要因势利导,重在提高承保质量,改善业务结构,防范经营风险。第一,通过调整承保能力供给,将资源配置到有真实需求的地方,抑制盲目扩张,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风险保障职能。第二,利用再保险的定价能力和市场话语权改善承保条件,规范竞争环境,确保合理的承保利润。第三,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满足市场对巨灾风险和特殊风险的保障需求。第四,要为行业平稳增长创造条件,处理好承保与投资的关系,促进市场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 应该认识到,周期性波动既是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行业通过自主性调整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国非寿险业仍然处于重要的机遇期,经历周期性调整,有助于克服原有的矛盾和弊端,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如何找数据 (Requiescat)
- 论做人 (Requiescat)
- 最正面和负面的情感是什么? (Requiescat)
- 一定不是我——扎西拉姆·多多 (左小韩)
- 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能力? (Requies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