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女的强悍人生
来自:丫先生(狂心顿歇 歇即菩提)
案例一 Courtney Michelle Love (1967年7月9日出生时名叫Courtney Michelle Harrison) 是来自美国的摇滚乐艺人,同时也曾是金球奖提名的女演员。Love的出名不仅仅因为她曾是另类摇滚乐队Hole(已解散)的主唱和作词写曲人,也因为她是著名垃圾摇滚乐队Nirvana的主唱Kurt Cobain的老婆。 滚石乐队也称Love是摇滚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女人。 经历 Courtney Love在旧金山出生,成长于俄勒冈,母亲是名医生,父亲则是著名的迷幻摇滚乐队Grateful Dead的传记发行人。 年少时候的Love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同,性格中凸现的狂野和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得她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机会去环游世界,之后她回到出生地开展自己的演唱生涯,参加过许多类型不同的团体,包括Faith No More等;在她23岁的时候,她开始对表演发生了兴趣,甚至把家搬到了洛杉矶,终于她出演了2部电影,但都没有太明显的成功痕迹,这样她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开始奔波,她甚至去应征过脱衣舞的工作,但是由于个子太矮遭到拒绝,直到她回到旧金山并组建了Hole乐队,并在1989年出版了第一张专辑,获得成功后开始受到一些主流唱片公司的关注。 1992年,在和Kurt相遇很短时间后,他们闪电般地结婚了。虽然她还是在自己的乐队担任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Nirvana实在是名气太大,所以她的社会角色从Hole乐队的主将潜移默化地转变到了Kurt的妻子上。这时的Love已经沉迷于酗酒和吸毒,她的丈夫也一样,消极的时候方式让他们的意志变的很消沉,就在他们的女儿要出生之前,曾经有反对非健康生育的社会团体举行游行反对他们的女儿出生,但是这对夫妻是不可能理会的,于是他们的女儿在93年成功地降临人间,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实在是不堪回首,94年的春天,Kurt的自杀震惊了整个摇滚音乐界,1994年在Love所在的乐队Hole即将发行第二张专辑的前四天,Kurt Cobain被人发现饮弹自尽。按理说丧夫之痛是刻骨铭心的,但是Love并没有丧失理智,相反在音乐创作上灵感频频,那年出版的专辑"Live Through This"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就是Love个人魅力之所在。 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人们对Love刮目相看,她一改往日邋遢的化妆和衣着破烂的形象,穿着著名的范思哲晚装出席电影的首映礼,并且凭借在电影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Feeling Minnesota和Basquiat中的精彩演出成为好莱坞的新宠。 一直生活在争议中的Love在98年被卷入了一场的诉讼中,英国的出版商在没有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出版了Kurt and Courtney一书,在书中通过采访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展现了Love身上的种种缺点,这使得Love很恼火,尽管出版商已经出面澄清事实的真相,但是Love依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进入2000年之后,Courtney Love解散了乐队,改为个人发展。2002年出版了个人专辑“American Sweetheart”,以个人姿态重新表明了自己依旧旺盛的创作精力和她对这个社会依旧不妥协的态度。 近期Courtney Love的最新动向是,她和Linda Perry合作的第二张个人专辑已经进入录音制作阶段。 案例二 弗里达·卡罗(西班牙文:Frida 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墨西哥女画家。本名是Magdalena Carmen Frieda Kahlo y Calderón,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瑶坎(Coyoacan)街区。父亲是德裔犹太画家与摄影师,家族来自罗马尼亚的欧拉地Oradea(二战前是匈牙利属地)。 病痛 6岁时弗里达得了小儿麻痹。18岁那年的秋天(1925年9月17日),弗里达出了严重的车祸,造成下半身行动不便,而且不孕,经过多次手术之后,甚至失去了右腿,于是弗里达在苦痛中用绘画来转移注意力,画出了许多她对于病痛的感受和想像,她的作品经常充满了隐喻、具象的表征、让观者震惊于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各种痛苦。她毕生的画作中有55%是一幅又一幅的、支离破碎的自画像(如器官分离、开刀、心脏等具体的表征、代表画家的痛苦),此外,弗里达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响,她经常使用明亮的热带色彩、采用了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风格。 恋情 弗里达·卡罗与迪亚哥·利弗拉 1932年弗里达的画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著名壁画家迪亚哥·利弗拉(Diego Rivera)注意,造成了他们两个纠缠的婚姻,弗里达初时与迪亚哥学画,后来陷入热恋,随即结婚。婚后,迪亚哥风流的行为并没有因承诺而收敛,弗里达却因为深爱他而一再容忍,直到迪亚哥犯下让她最痛心的过错——染指她的亲生妹妹才分居。这段期间弗里达到巴黎办个展,才发现自已对丈夫的爱已胜过爱自己,迪亚哥却提出离婚的要求。 后来两人又走在一起,迪亚哥重新向弗里达求婚,直到卡罗的生命终点,迪亚哥一直陪在她身边。 弗里达·卡罗同时也是墨西哥社会运动的支持者,流亡的苏联革命领袖里昂·托洛斯基来到墨西哥后,曾受迪亚哥·利弗拉招待。当时托洛斯基因为被苏联领袖斯大林驱逐出境,而流亡到墨西哥。托洛斯基夫妇先是住在弗里达的家中,传说中托洛斯基与卡罗有一段情,因此托洛斯基夫妇搬到了几条街之外的科瑶坎另一处房子,之后在那里遇刺。 逝世 弗里达的故居“蓝房子”在托洛斯基死后不久弗里达转变想法,支持斯大林的苏联政权。1949年之后她对毛泽东赞誉有加,称毛领导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的新希望”。 弗里达的死至今仍众说纷云,最普遍的说法是她在1954年7月13日病故,但也有人推测其为自杀。她被葬在科摇坎,目前弗里达的故居“蓝房子”(La Casa Azul)已成为了博物馆。其中至今仍陈列着她临死之前的遗物,包括杭州刺绣厂出品的马恩列斯毛的绣像,和一幅在画架上尚未完成的毛泽东画像。 特色 虽然弗里达的作品有时带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她也以超现实主义画家为名义开过几次画展,但是她不认为自己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她宁可称自己为20世纪末的女权主义画家,因她的画作全神贯注的集中在公正的画出女性题材与比喻。她是崇拜女性的,而非超现实的。此外有相当多的记载指向弗里达是一位双性恋者。 弗里达的自画像相当有特色,以她的一字眉(左右眉毛连在一起)和嘴唇上薄薄的髭闻名,她一生的画作中自画像占了三分之二。她的画作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画家作品。 案例三 亨丽爱塔·勒维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1868年7月4日-1921年12月12日),美国女天文学家,聋哑人,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发现者。 勒维特1868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兰开斯特。19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皮克林招募了一些聋哑女性对天文台拍摄的照相底片进行测量和分类工作,1893年勒维特作为其中之一参加了工作。她在工作中注意到,小麦哲伦云中的一些变星光变周期越长,亮度变化越大。1908年她把初步结果发在哈佛大学天文台年报上。经过进一步研究,最终于1912年确认了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勒维特在哈佛大学天文台工作期间经常被健康问题和家庭事务所困扰。1921年,美国天文学家哈罗·沙普利成为这个天文台的主任,勒维特随之开始领导哈佛大学天文台的恒星测光工作。同年年底,勒维特因癌症逝世。 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发现在天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1913年丹麦天文学家埃希纳·赫茨普龙就利用视差法测定了银河系中几颗较近的造父变星的距离,距离尺度得到标定。1915年,沙普利成功解决了造父变星的零点标定问题。随后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利用造父变星测量了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确认了它是一个河外星系。 为纪念这位女天文学家,第5383号小行星以及月球表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勒维特”命名。 案例四 辛迪·希恩(Cindy Sheehan)(1957年7月10日—),美国反战运动人物,被称为"和平母亲(Peace Mom)"或“反战母亲”。 痛失爱子与加入反战运动 2004年4月4日,希恩的儿子凯西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一年后在伊拉克身亡。2005年,希恩在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的农庄外求见乔治·沃克·布什,要求布什向她解释她儿子"到底是为什么高贵的目标而死的?",遭到布什阻挡接见与躲避回答后,希恩开始参加抗议美国总统布什伊拉克政策的活动,并成为美国反战运动的“中心人物”。希恩说:"我现在认为战争是为了石油、以色列和布什的朋友们的财富;我认为儿子不值得为之战死。" 2006年3月6日,希恩同其他20多人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反战请愿,呼吁联合国制止伊拉克内战,在请愿过程中与另外3人曾被美国纽约警察逮捕。 公开信:相信体制与遭受背叛 2006年11月,由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伊拉克战争产生反感,反战团体支持的美国民主党以攻击布什的伊拉克政策为口号,在中期选举获胜,控制了美国的参议院与众议院两院。但民主党却在2007年5月24日帮布什通过了1200亿美元的紧急战争拨款法案,而且不要求布什提供从伊拉克撤出的时间表,希恩因此宣布退出民主党。 2007年5月28日,希恩在Daily Kos网志上公开宣布,她决定不再担任美国反战运动代言人。希恩表示,民主党的妥协让她感到受到背叛,也开始醒悟:“布什永不会受到弹劾,民主党不会穷追猛打,否则便要自揭疮疤。”她认为,美国的两党制早已彻底腐化,发动战争的集团用利益操纵了布什,共和党,甚至还包括了民主党,民主党政客们只是想利用反战运动来索求更多利益,他们彼此狼狈为奸,因此民主党绝不会揭露整个集团的疮疤。而民主党对她个人的攻击,让她更深刻体认到了这个真相。“这个国家正由战争机器控制,他们甚至企图控制我们的思想。我心痛自己多年来相信这体制。” 希恩表示,作为单一个人,她已为反战运动付出太多,而现在是交给美国人自己的时候了。 案例五 赛珍珠(Pearl S. Buck或Pearl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1932年借其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生平 1892年6月26日,赛珍珠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父亲是美南长老会的传教士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1852年—1931年),父母亲在她出生4个月时一同来到中国江苏清江浦,后来搬到镇江,住在润州山长老会润州中学的平房里(此处故居已经拆除);在那里长大成人,她是先学会汉语和习惯中国风俗(特别受益于其老师“孔先生”)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值得一提的是,从幼年起,她就在鼓励中开始写作。 1910年,赛珍珠离开中国,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学习。于1914年获得了学位之后,她又回到中国,并且在1917年嫁绐了一名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洛辛·卜凯(John Lossing Buck)。随后他们举家移居到安徽北部的宿县,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后来闻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在1921年底她的母亲去世后,全家迁到南京,赛珍珠则在金陵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并兼执教于南高、东大和中大时期南京大学英语系。1921年,他们有了女儿卡罗(Carol);不幸的是,这个女孩患有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1925年,她收养了贾尼斯(Janice,后改姓Walsh),之后又接着收养了8个孩子。1926年,她小别中国,到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旋即回到中国南京。 1930年,赛珍珠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东风:西风》,从而开始了她的写作事业。1931年,她写了她最著名的小说《大地》,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农民王龙的生活故事使她于1932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她的事业从此蒸蒸日上,并于1935年获得了威廉·迪·豪威尔勋章。 然而,1934年中国政局陷入了混乱,赛珍珠被迫离开中国。她回到了美国,这时她的丈夫向她提出了离婚,她同意了。之后又嫁给了约翰·戴尔出版公司的总裁里查德·威尔什,并且又收养了六个孩子。在完成了描写其父母的作品《流亡》和《搏斗的天使》之后,她于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曾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 在她的一生中,赛珍珠创作了超过100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地》。她作品的题材包括小说,短篇故事,剧本和儿童故事。她的作品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她试图向她的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同性的。她的作品主题涵养了女性、情感(广义的)、亚洲、移民、领养和人生际遇。 赛珍珠于1973年3月6日逝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Vermont),葬于宾西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 案例六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棉村(今佛山市南海区)人,生于香港,中国国画家。曾协助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 何香凝于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2年到日本。1908年进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并得帝室画师田中赖章指导,当时与廖仲恺随同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起义部队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1910年毕业,回到中国,并为革命在港、穗、沪及日本多个地方居住,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长、中央委员等职。1928年辞职专心作画。 1929年,由上海前往菲律宾、新加坡、锡兰等国举办义卖画展,再到法国巴黎,比利时、英国、瑞士、德国等地。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何香凝于12月回到上海,并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1937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理事、执行委员,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主席。1938年后,迁到香港,并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1941年香港沦陷,为避战事,何香凝逃到桂林,以卖画为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后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何香凝擅长中国画。作品包括《狮》、《梅花》、《高松图》等,曾出版画集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 案例七 海伦·亚当斯·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残障教育家。她幼年因意外疾病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藉着她的导师安·苏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老师时常在她手上写单字,同时让海伦感觉什么物品是什么,用爱去引导她,并找到其他专家帮她学会发音,让她慢慢学会流畅的表达,海伦才开始与其他人沟通并接受教育。海伦·凯勒毕业于哈佛大学。 不多说了,从小都听多了的 案例八 1955年6月27日伊莎贝尔·阿佳妮出生于巴黎郊区一个小镇,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阿尔及利亚人。 由于受到周边地区艺术氛围的影响,她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业余戏剧表演。十四岁那年,因其姣好的外形和纯情的目光,被导演选中参加拍摄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小煤炭商》。两年后,她又应邀拍摄了《福斯基娜》和《美丽的夏天》这两部影片。拍片后,虽然她继续就读中学,但她的形象已不时地出现在法国电视上和省的话剧舞台上,深受广大法国观众的喜爱。随后,凭着她多年的演出实践,终于考进了闻名遐迩的法兰西喜剧院,演出了莫里哀的喜剧《太太学校》等多部舞台剧,扮演了形形式式、性格迥异的角色。丰富的舞台实践使她积累了一定的表演经验。当她参加影片《耳光》拍摄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她的演技有了明显的长进和提高;为此,她荣获了表演姗娜奖。在此期间,她主要是参加舞台剧演出和电视剧的拍摄,曾婉言谢绝签订廿年的拍片合同。她认为这样会限止她的社交自由。 一九七五年,她的艺术生涯翻开了重要的一个篇章,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盛情邀请她在新片《阿黛尔的故事》中出任女主角,她欣然允诺。由于导演的充分信任与放手,她演得无拘无束,完全将法国大豪维克多·雨果的女儿阿黛尔在热恋中忧心忡忡的性格刻划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为此,她被称为法国电影新一代的杰出人才和法国影坛最杰出的女明星,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这部影片成为了阿佳妮成功道路上的奠基石,也为她走向国际舞台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此后,阿佳妮的表演欲望一发而不可收,她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创作高峰期,整个八十年代的法国影坛,几乎成了她一个人的天下。198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阿佳妮以《四重奏》获得最佳女主角奖。1982年,她又凭借影片《财产》在恺撒奖最佳女主角的竞争中一举胜出。1984年,在以影片《致命的夏天》再次获得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后,几乎所有的法国人都将阿佳妮奉为了自己的偶像。虽然称赞与荣誉铺天盖地而来,但阿佳妮并未因此洋洋自得而稍有懈怠,她的创作源泉依然不断地汹涌迸发。1989年,在影片《罗丹的情人》中,阿佳妮把一个女性艺术家在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折磨下,在希望、失望与绝望的巨大反差下,最终心力交瘁、精神崩溃的心理变化阐述得淋漓尽致,她投入角色之深甚至难以自拨。在同年的恺撒奖上,她第三次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称号。同时她还在著名导演波兰斯基执导下拍摄了《房客》,和法国另一女红星伊莎贝尔·于佩尔合作拍摄了《勃朗蒂三姐妹》,均获好评。她还多次被奥斯卡奖提名,并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自《罗丹的情人》后,阿佳妮一度退出了影坛,她拒绝了《本能》和《不道德的交易》这两部现在看来能够使她名利双收的影片,沉浸在了与英国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爱情漩涡中。1994年,阿佳妮重返影坛,主演了《马尔戈王后》,并第四次捧起恺撒奖的后冠。之后伊莎贝拉又与美国大明星莎朗·斯通合演了重拍片《魔鬼双姝》不过这部影片由于好莱坞大明星的独断专行而并不成功。后来当记者采访阿佳妮时问她是否有可能再次合作,她说:与莎朗·斯通合作一次就够了。 这位性格孤傲的女演员据说与法国影坛的第一夫人卡特琳娜·德诺芙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有传闻说当年就是因为卡特琳娜的制肘才使得阿佳妮未能因《玛戈皇后》而得到戛纳奖。 与苏菲·玛索和朱丽叶·比诺什相比,伊莎贝尔·阿佳妮似乎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这主要是由于她塑造的角色大都是一些性格怪异的女人,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她耀人的光芒。 个性与演技 一九八五年,当法国众多大明星云集戛纳,参加戛纳影节时,在巴黎的地铁车站上,成群结队的狂热观众,都争先恐后地要一睹因在新片《地铁》中精湛的演技而风靡法国的女明星伊莎贝尔·阿佳妮的动人丰采。阿佳妮是十年前,因主演《阿黛尔的故事》脱颖而出,一举列入法国三大女星的。尽管阿佳妮有这么多长处,但她个性极强,动辄大发脾气而中止拍摄,甚至退出摄制组,使电影厂大伤脑筋。一九八三年,她参加拍摄《卡门》,十天后突然因负气而不辞而别,结果反让一位默默无闻的女演员一鸣惊人而成名。一九八三年,她又突然离开《朱莉叶》摄制组。难怪法国影坛有一名人向她提出忠告:"阿佳妮若想再继续加入法国三大女星的行列,那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 1975年,她在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成功的饰演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儿,从而一举成名。 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雨果的女儿阿黛尔疯狂地爱上了一个惯于玩弄女性的下级军官平松,为此她付出了一生的代价。阿黛尔的悲剧缘于她出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家庭,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平凡的女儿。与其说阿黛尔疯狂地爱着平松,不如说她疯狂地爱上了自己对平松的爱。影片中伊莎贝尔·阿佳妮的表演真实,自然,丝丝入扣,将一个具有神经质和虚假性格的女人刻画得入木三分。数年之后,阿佳妮在影片《罗丹的情人》中,扮演了一个具有同样悲剧性格的女雕塑家。罗丹不因为她而伟大,才华横溢的她却因为罗丹而毁灭。 在这几位法国丽人中,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相貌似乎显得稍逊一筹,她的作品也不算太多,却因性格多变和表演奔放大胆著称,有人将她比作法国的莎朗·斯通。说到表演大胆,阿佳妮与莎朗·斯通自然是不相上下,说到性格多变和演技的精湛,恐怕又不是莎朗·斯通等人所能比拟。 伊莎贝尔·阿佳妮表演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她把浪漫的气质不外在化,而是善于把浪漫的气质内心化,擅于表现比较复杂的另类女人。她特别能把握另类女人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和表演的分寸感,影片《玛格皇后》中,她的表演已近炉火纯青。 《玛格皇后》中,伊莎贝尔·阿佳妮扮演了法国国王的妹妹玛格,这个从小在宫廷争斗中长大的女人,具有男人无法比拟的勇气和毅力,却又情欲诱人,放浪形骸。影片结尾,当她心爱的男人死去,她才幡然觉醒,毅然离开了那个醉生梦死的国度。阿佳妮因为在《玛格皇后》中的独特气质和复杂多变的表演,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从而一跃成为法国国宝级的女演员。如今的阿佳妮早已过了40不惑的年龄,她是那种少有的越老越有魅力的女演员,随着岁月的流失,她将在我们的记忆里越来越清晰。 个人生活 说到个人生活伊莎贝拉曾经与布鲁诺·努伊顿《卡米尔·克劳黛》的导演一起生活并有了一个儿子,但他们始终没有结婚。伊莎贝拉生命还有一个著名的男子那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位有着贵族血统的英国演员曾经与伊莎贝拉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人们看见他们态度亲蜜地公开出现在公众场合,不过段郎才女貌的童话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他们分手了。这场情变曾经闹得沸沸扬扬,中间加杂了丹尼尔·戴·刘易斯与薇诺娜·赖德、朱丽娅·罗拨茨的绯闻,最后的结局是,伊莎贝拉独自生下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儿子加布里埃尔,而丹尼尔·戴·刘易斯则与著名的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女儿丽贝卡结婚。如今伊莎贝拉平静地接受了现实,独自抚养着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愿公开承认丹尼尔·戴·刘易斯是孩子的父亲。现在,阿佳妮与两个孩子共同生活在瑞士,在经历了感情与事业上的风风雨雨后,阿佳妮已经能够客观坦诚地面对自己,她说:“电影对于我而言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我需要的是真正的生活,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案例九 奥里亚娜·法拉奇(1929年6月29日-2006年2月15日),意大利记者、作家,二战前游击队员。 她采访过许多国际闻名的政治家和名人,例如邓小平,基辛格,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霍梅尼,维利·勃兰特,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沃尔特·克朗凯特,穆阿迈尔·卡扎菲,费德里柯·费里尼,阮高祺,阿拉法特,英迪拉·甘地,亚历山德罗斯·帕纳古利斯,马卡里奥斯三世,果尔达·梅厄,阮文绍,海尔·塞拉西一世,肖恩·康纳利,列赫·瓦文萨 退休后,她一系列文章和书籍批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重新引起人们关注,也引来不少争议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随缘简答 (棉花糖kak)
- 巨蟹们来抱团 (C)
- 巨蟹大叔坐诊 教你驾驭拿捏巨蟹男 有问必答 (爱就爱了)
- 当巨蟹座的多愁善感被智性点亮,儿女情长就能变成大写的“爱” (Noreen)
- 巨蟹座的心理路程到底是怎样的 (别来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