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确认和能力形成期(3~7岁)的养育方式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来自:Y22
三、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孩子成长到这一阶段,就开始了他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这一时期,他必须完成两件事,这两件事会影响到他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1、他必须在内心建立起一个持续和稳定的自我形象和一个持续稳定的他人(主要是指亲人)形象;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我的自信心。 孩子在三岁以前需要父母无时不刻的陪伴在自己身边,只要父母不在自己的视线中出现,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孩子在三、四岁之后,活动空间拓宽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但他还是和从前一样,需要父母陪在自己身边来建立安全感。于是孩子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的装进头脑里,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父母离开自己时仍然与父母保持精神上的联系,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 由于孩子从精神上开始与父母分开来,也就是他开始独立了,这样他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即我是谁?孩子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孩子在游戏中通过扮演各种形象来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与他人有什么不同,他在各种游戏角色中识别自我,形成自我。这时的孩子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希望父母与自己一同参与游戏。 在孩子的这一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及对孩子的游戏角色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形成。明智的家长会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角色,对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和性格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这样孩子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角色,将各种角色的特点集于一身,形成一个非常丰富和高度个性化的人格。而父母这时要做的,就是对于孩子的各种角色认同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有选择的评价、批评,忽视或者禁止和惩罚孩子的各种尝试。 通常孩子从四岁开始,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他们想弄清楚自己能力所能到达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他们尝试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得到父母的赞许,他就会进一步尝试,直到被父母禁止,他们才会停止尝试。在此阶段,父母的职责是鼓励、强化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建立明确的界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孩子是通过这样的尝试来适应社会并建立自信心的。父母的价值观将内化为孩子的价值观,指导着他将来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 刻板儿童与古板人格 大部分这一时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有问题的,他们通常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孩子的游戏,他们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成长,所以对孩子游戏的态度会依据个人的喜好来鼓励或是批评。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两部分,一个“好”的,受鼓励的部分,一个“坏”的,要掩藏起来的部分。孩子会为自己“坏”的部分感到羞耻,甚至否定它的存在。他努力表现自己“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 这样的儿童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通常自我为中心,缺少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少同情心。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的藏起来,显得很有城府。他们通常控制欲很强,固执已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被忽视儿童和顺从型人格 有些父母过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而完全忽视孩子的游戏需求,他们对孩子的游戏不给予任何反应或是完成拒绝与孩子一起游戏,孩子完全无从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个性,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形象。他们情绪往往不稳定,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他们最受不了别人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使他们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些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因此想尽办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造成了他们的人际之间界限模糊,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界限。他们总是试图侵入别人的生活领域,也不能合理的保护自己的生活领域不被别人侵犯。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年后往往形成顺从型人格,他们总是在察颜色,他们努力讨好和取悦对方,相信只要对方高兴自己就会得到关注、爱和幸福。然而无论对方向他多少关注,他仍然会抱怨自己不被重视,没有被爱,没有被承认。 对失败的恐惧和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骄傲自满”,对于孩子的各种尝试不能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强化,于是孩子就会在几乎做每一件时都在寻求父母的赞扬和奖励,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他就会一直努力,直到得到父母的肯定为止。由于得到表扬如此不易,他会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于是就永远追求成功和赞扬。他们不能面对失败,他们永远在追求成功,但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己足够成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竞争,只有不断在竞争中获胜,才能维持他脆弱的自尊。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失败,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我就会得到爱。 对竞争的恐惧和妥协型人格 有些父母总是在批评和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不知该如何表现自己,孩子常常产生无助感和敌意,他们从不公开与他人竞争,他们胜利的方法是使别人失败,如背后做手脚,告状等。他们为了避免失败而总是回避做出决定,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不满和敌意。他们回避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这些孩子长大后,不喜欢参与竞争,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但在背后说人坏话,破坏别人的形象和名声。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也从不与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但他们会说“我不愿出风头”这样的话,通过贬低别人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你爸爸爱你妈妈么? (没什么大不了)
- 求问,小时候看的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有点胖)每天在自己的房... (小)
- 远离有毒的父母 (一二三)
-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童年 (小和尚心理咨询)
- 白高兴一场(童年回忆) (麦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