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早年滇戏演出场地
来自:voiceweekly(两年不写乐评是什么水平)
作者:李瑞 清康、雍、乾以后,昆明出观了面对广大群众的戏台,之前的戏剧演出主要出现在官府衙门,大都在厅堂演唱,是少数文人士大夫赏心集会的娱乐形式。那时的戏台有两种,一种叫外台,一种叫内台。外台称做“高台”,又叫做“万年台”,是一种楼台式的戏台,较高。台口面对大空坝,观众站着看戏。有的台子延伸入广场,观众可以三面观戏。内台则在室内,有如今之剧场,但却小得多,大体能容纳五几百人左右。自康熙至清末,由于会戏演出频繁,戏台的兴建也日益增多。一种是各行各业的会馆、及各省各州县的会馆,大都建得有内台。另一种是道教所属的庙观,如城隍庙、东岳庙、龙王庙、关圣庙……等,多有高台。而佛教寺院决不许演戏的,故无戏台设置。此外,孔庙也决不演戏,因为孔子说过“戏无益”。但儒教崇奉的文昌帝君却也要看戏,故昆明的文昌宫也有戏台。 自康熙至光绪年间,戏剧演出都是唱“会戏”,就是说乃是一种非营业性的演出,不象今日戏院那样对观众售票或收钱看戏。而是某种节日或某种庙会时,由善男信女集资聘戏班演戏。另一种是各行邦公祭自己的祖师,或各省同乡公祭自己省、县的城隍,也聘戏班演戏。还有的有钱人家喜庆、做寿,也有请戏班唱戏的。又如过去豪绅家的子弟入学、中举,一般也要请戏班唱戏庆贺。也有的是为了禳灾祈福而演戏。比如某地遭到大灾荒、大瘟疫,就由乡绅出面,共同捐钱,请戏班来唱《目莲救母》或《观音传》,那是一演十多天的连台本戏,“大目莲”可以演到一个月之久。而当时平民百姓,听到哪里唱会戏就赶到那里看,是勿须出钱的。 吴三桂在云南的割据解除后,云南商业及开发事业的门户打开了。各省商业帮子及个体户大量拥进云南,经济空前繁荣。经济的繁荣,导致了文化的昌盛。各省各县、各行各业会馆不断建立。外地人谋生之余,生活上需要娱乐来调济。那时文化生活,不象今天这样丰富,戏剧便应时而生,而且成为一种唯一的高层次的娱乐形式。为了经营事业的发达兴旺,以及旅居的平安,他们寄精神于神袛的默佑,或求于赵公财神,或求于本行的祖师,以及其他神灵,保佑其发财和平安。他们把神人格化了,认为神也欢喜看戏,故每做会必演戏娱神,于是戏剧便大大兴盛起来。 古时候商业交易并不在城内进行,而都是在城厢进行。明清的昆明,东南六城的附廓处,形成了“二十四铺”或“十八铺”,因此城外反比城内热闹。其中又以今盘龙区所辖地出现的 “铺”最多,如今北京路中段,即古代的“太和铺”,是省城最繁盛的商业中心。这里就出现了最早的戏班行会—乐王庙其它会馆也以在城外的较城内的为多,即为一证。 下面将昆明唱会戏时期与茶园时期(面向观众营业之戏园)主要的演出场地,简介如下。 会戏时期(约康熙二十年至光绪末年) 乐王庙,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701),属道教管理,据记载说是在咸和门(大东门)外。它的原址是否即今盘龙区政府所在,却是个谜。按理乐王庙,就应当供奉戏班的祖师“老郎神”。然而盘龙区政府所在的原乐王庙,里面供的主神却是“药王菩萨”孙思藐,以及神农、黄帝、扁鹊、华陀……。庙的后层又是江西药材帮所在。这明明应是药王庙而非乐王庙了。此种情况他省也出现过,乐王、药王扯不清。乐王庙早前也是一戏剧演出场地。 老郎宫,初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故址在今南昌街南昌小学内。由戏班吉祥班、长春班、祥泰班、怡顺班、朝元班、桂花班等六个班捐资兴建。后又有阳春班加入。据从乾隆至道光年的三块石碑记载,在这段时间出现的戏班共有19个之多,唱的什么剧种也不得而知。 老郎宫为戏班的会馆,正殿中供老郎神,即戏班的祖师爷,多数人认为即唐玄宗李隆基。左配伶伦,右配优孟,旁供“七会”祖师。“七会”就是生、旦、净、丑、末、龙套、场面,各有祖师。这七会祖师也未免是生拉活扯乱派上的。例如生行祖师文昌、旦行观世音、净行赵公明、五行土地公公……过去凡戏班处理任何事务,都在这里进行。内无戏台,每年腊月二十五日为老郎诞辰,戏行就要在此公祭老郎神,焚香烛礼祭后,于神座前以红毡铺地,演出《跳加宫》《黄金诰》《六国封相》吹牌戏三出。然后聚餐散会。清末名滇伶唐二喜曾在此设班,但不在此演出。抗战中,(1942年)老郎宫被日机炸毁,遗下小屋两间,滇戏泰斗栗成之曾寓居于此。 东岳庙,上古之民,认为人死后灵魂都归到东嶽,主宰人生死的就是东嶽大帝。这是早于阎王、判官、勾魂无常的传说和神袛。东岳庙位于今拓东路、北塔路交接处。大门楼上为“万年台”,隔一大空坝而对大殿。大殿内供东岳大帝。此外还有十王殿、地藏王殿,七十二司殿……,是一处庞大的建筑群,也是昆明早前香火最盛的迷信场合。这里的万年台,是经常演会戏的地方。清末之际,滇戏最大一个戏班—泰洪班,就设在庙里。 泰洪班班主李少白,贵州人,工花脸、红生、老生。成员有李品金、张彩芳、蒋桂芳、金兰芳、郑云芳(即郑文斋)、潘巧云、刘彩云、夏香云、翟海云、李少清、邱云林、罗四狗、俞松亭等,阵容十分整齐可观。李少白即寓居于内。泰洪班虽设东岳庙内,但不一定在此演出,而是哪里请去做堂会,便到哪里演出。 永宁宫,在今华山东路西廊,建于清初。大门在今黄河巷口,为门楼式建筑,上有高台,隔大院坝正中对中殿。中殿内供岳飞象,左配岳云,右配张宪。殿前阶下,有秦桧夫妇石雕跪象。后殿内供“九龙捧圣”的万岁牌一块,作为清代帝王的象征。每逢当代皇帝万寿日,云南全堂官员都要到这里朝拜,故院坝很大。 永宁宫是清代城内演出滇戏的重要场所,有钱人喜戏唱戏都是租借此处进行的。清末滇剧四大班之一的庆寿班就设在这里。 川主宫, 即四川会馆。昆明四川会馆有二:一在北门街,里面有内台;一在拓东路,称川主宫,里面有高台。 川戏来滇较早,但不受云南人喜爱,而极为四川旅滇者之欢迎。川主宫内,自然是川籍人经常做会演出的场所。滇班也常在此演出,如郑文斋早年唱花旦时,艺名郑云芳,又名五朵云,就经常在此演出。 城隍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地址在武成路劝业场,今五一电影院所在,内有庞大的建筑群。大殿供奉云南省城隍即明兵部尚书于谦,后又有城隍及城隍娘娘的寝宫。此外有府城隍、县城隍、地狱七十二司…….等神鬼像供列。大门对正殿,上有万年台,是昆明城内常演会戏的场所。 每年二月中及中元节,善男信女们要举行盛大的迎城隍(又称“城隍出府”)仪式。城隍出巡回来后,要演出滇剧给城隍看。 清末著名滇伶瞿海云(曾加入同盟会),为了宣扬革命,曾在城隍庙演出《大战辽阳》等现代时装戏,可算我省首次创演现代戏之始。 民国二十年,庙内神像被当时民政厅长朱旭、国民党省党部陈玉科等,联合警察及学生捣毁,接着七十二司殿及万年台被改为劝业场,大殿被改为大众电影场。 以上为过去较著名的戏剧演出场地。另外还有一些不常演剧的地方,如五显宫(北京路近长春路西北角);江西会馆(拓东路)、北轩(拓东路土桥附近)、迤西会馆(拓东路中段)、火神庙(宝善街)、芦茶会馆(东风巷)、盐隆祠(拓东路真庆观内)、通海会馆(正义路近长春路段)、东天台(东庄附近)、南天台(五里多附近)。 除此之外,昆明城内还有个别官宦富豪家,私人也有戏台的,如清末云南提督马如龙之府第,(在威远街近财盛巷处)有戏台。清末民初昆明首富同庆丰大商号,王兴斋家也有戏台。民国初云南督军唐继尧北门街的公馆内,也有戏台。 茶园时期(清末至民国十年前后) 方寿亭,在五华山顶,内供清帝“万岁牌”,每逢帝后寿辰,戏班在亭前搭台演戏三日庆贺。光绪三十四年(1909),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逝世,全国禁止演戏。戏班无会戏可唱,生活无着,多数伶人改行谋生。旦角唐二喜乃在万寿亭左近搭棚唱戏,收一人的钱放一人进去看。这可算唱“卖戏”的先声,但不久就被官方追究而停演。 两粤会馆,在龙井街西段北廊龙井巷口。清末宣统年间,滇戏名角李少白、郑文斋二人相约往京沪一带观摹其他剧种,也顺带演出。此时京、津、上海一带,早已出现唱“卖戏”的戏园。二人回来后,便仿照外地办法,在两粤会馆组班演出。那时还未实行售票入场的办法,而是在剧场门口拴一根绳子,收一个观众的钱放一个进去看戏。当时叫做唱“拉门戏”,是为唱“卖戏”之始。在两粤会馆影响下,戏班唱会戏的历史过去了,从此进入一段茶园时期。李少白、郑文斋在两粤会馆演出不长,后李少白转入云华茶园、郑文斋入荣华班。 丹桂茶园 在东寺街今省滇剧院。原为鸦片商人的会馆,名芙蓉会馆。清末,左云仙等设丹桂茶园于此,唱“卖戏”。辛亥重九起义前,会馆失火烧毁。丹桂茶园便迁往临安会馆继续营业。 临安会馆,在鱼课司街,又名建水会馆。是民国初年较有名的滇戏演出场合。丹桂茶园、云华茶园都在此演出过。当时名角荟萃,如李少白、郑文斋、李瑞兰、邱三麻、九根毛……等名角都在此搭班。后群舞台兴起,才衰落下去。临安会馆于1985年才被火烧毁。 贵州会馆,又称黑神庙,在今长春路长春剧场,而当时的大门是设在青龙巷内,有内、外二台。贵州“地戏”(又称“贵州梆子”)与滇戏最相近,几乎无可区别,故贵州戏班或艺人来云南,便可单独组班或搭滇班演出。清未时节,贵州会馆内有一贵州戏班,名为荣华班。后民国初年滇戏名旦李瑞兰在此开一茶园,也叫做荣华茶园。直到后来罗香圃经营“群舞台”时,荣华茶园的全班人马便并入群舞台。贵州会馆还放无声电影,叫做“大乐天”电影场。抗战时期,贵州会馆部被日机炸毁。后建为云南大戏院。 群舞台,群舞台茶园设于原两湖会馆,在今东风西路艺术剧院。两湖会馆又称福寿宫、禹王宫。大门即门楼式的高台;隔大天井面对大殿。民国二年(1913),段小轩、朱仲和将该会馆改造为剧场,起名群舞台,演出京戏。 他们别出心裁地将原来场地来个向后转,把大殿改为舞台;把高台改作正楼厅,两边厢楼作包厢,在天井上搭起顶棚,这样便成为一个很适用的大剧场了。场地可容纳千多观众,是当时昆明最大一个演出场地。 民国三年,改由池乔生、段祁生接办。民国四年,由刘松柏接办。此际之滇戏,突然掀起一股极为低级下流黄风。当时的警察厅长秦光第迫于舆论压力,亲临观戏。是日演出《斩三妖》。郑文斋饰刽子手。“法场”一场,刽子手持妲己(张宝钗饰,张缠过足)之小脚,捏弄把玩,又含口中亲吻,丑态百出。秦光第大怒,当场勒令罚款停业。随后又下令此后男女艺人不得同台演出……。 至民国九年(1920),罗香圃接办群舞台,将李瑞兰的荣华茶园人马全部并入,又竭力网罗名角,如生行的邱云林、票成之、郑文斋、李海云;旦行的李瑞兰、李少兰、竹八音、罗香圃、张吟秋、水仙花;净行的王海廷、李文明,丑行的王树萱、王水牛……都有滇戏界之佼佼者。 罗记群舞台一扫过去滇戏低级下流的表演,名角聚一堂,都竞竞于技艺的提高。经过齐心合力的苦心经营,滇戏出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长达十六年之久。这时的群舞台虽冠以“罗记”,但登记证上的经理是罗香圃之兄罗采川。后台管事是王树萱。而罗香圃是总揽整个班子的班主而已。罗记群舞台经营到1936年,由刘少清接办,改为京滇合演,实际上滇戏只唱一出开锣戏罢了。 大观茶园 在南城外毡子街,本是堆店。云南警察厅禁止男女同台演出后,张宝钗等女角集中到大观茶园组班演出。这个班子绝大多数演员都是“集园”中的妓女或暗娟,根本谈不上有多高艺术水平,而是借演戏以引诱嫖客。所以演出更是毫无忌惮,黄得不能再黄。不久也就关门大吉。 云华茶园 在今金碧路省第一人民医院内,民国初年建为金碧公园。二十年代改为综合性游乐场所。内有天南戏院,演出京剧。但在公园大门进去的右手边,另有一较小的剧场,曾放过电影。后来竹八音曾在此组滇班与川戏班合演。栗成之也曾在此组班演出过。但时间都不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常年觅在昆明的相声票友 (voiceweekly)
- 昆明曲艺大事年表 (voiceweekly)
- 云南相声师承 (voiceweekly)
- 请问昆明什么时候会有昆曲演出? (拾柒)
- 云南评书艺人仇炳堂表演视频 (voice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