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相声师承
来自:voiceweekly(两年不写乐评是什么水平)
张三禄——朱绍文——徐有禄——焦德海——李寿增——欧长久——董长禄——欧光慈 注:张三禄和朱绍文没有师承关系,张三禄开创了相声的雏形,朱绍文则是公认的第一位相声艺人。但是从相声演员辈份算,依然把张三禄当作第一代相声艺人。 ---------------------------------- 张三禄,相声艺人,北京人,乃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 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他常说的活儿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贼鬼夺刀》传留了下来,仍是传统相声名篇。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 ---------------------------------- 朱绍文(1829~1904)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声艺人。艺名“穷不怕”,隶汉军旗。祖籍浙江绍兴,居于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 他幼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科班演出,后改习架子花脸。朱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 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 朱绍文每次演出之前,先画个大圆圈当场地,接着就以地面当纸,用白粉沙在地上洒字,他常常勾出丈二大的“福”、“寿”、“虎”双钩字,还独出心裁地边洒字边唱《太平歌词》,以吸引观众。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穷有根”等,常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在1872年刊行的《都门汇纂》一书中有一首咏穷不怕的竹枝词:“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发;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也堪夸。” 穷不怕自编自唱的曲目有:《千字文》、《睡梦长》、《过新年》、《十八黑》、《保镖》、《黄鹤楼》、《五行八卦》等。他以相声为武器,对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创作的《得胜图》,是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勇善战,揭露清朝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的一个节目。他创作的《字象》,通过”一字、一象、一升、一降“(即:写出一个字,然后说出它象一件什么物品、做过什么官职、为什么罢官)的猜字游戏的方式,尖锐地讽刺了清王朝的贪官污吏。他创作的《三近视》等节目,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表演。 朱绍文编演的相声有《字相》、《老倭瓜斗法》、《江南围》、《大保镖》等。 1894年,朱绍文被慈禧太后封为“天桥八大怪”之首。 ---------------------------------- 徐有禄,又名徐有福、徐永福。据《江湖丛书》载云:“穷不怕的徒弟是徐永福,生意人都称他为徐三爷。徐永福的徒弟为李德祥、李德锡、玉德隆、马德禄、卢德俊、焦德海、周德山。 ---------------------------------- 焦德海,男,相声演员。北京人。诞辰:1878年,农历戊寅年;逝世:1935年,农历乙亥年。 焦德海幼年曾学唱竹板书,十五岁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俗称徐三)、魏昆治为师。最初在北京天桥撂地说相声,后来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还经常应邀参加堂会演出。与李德钖合作演出数年,互相切磋,艺术上各有千秋。还与刘宝全、白云鹏、德寿山等名家同台献艺。焦德海自清末至民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在北京及天津一带说相声,享有盛誉。 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建,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语言幽默,在人称“相声八德”的八位相声名家中,他是活路、见识较广、功底较深的一位。他善于广采博收,改旧创新,往往以荒诞曲折的手法,于嬉笑怒骂中揭露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后又长期同刘德智搭档,听众戏称之为“焦溜(刘)”,是当时捧逗俱佳、颇有影响的一对。民国三十六年(1947)顾主在《一四七画报》上发表的《说相声》一文中评价他说;“焦德海一上台来,不必开口,只凭他那一副怪嘴脸,已经惹人笑倒,这就是脸上挂戏之故,至于台词稳健,人笑我不笑的难能,犹其余事。” 焦德海加工整理了大量传统相声节目,活路宽,能说近200段传统相声。其代表作品,单口相声有《五人义》、《假行家》、《吃饺子》等,对口相声有《财迷回家》、《坟头子》、《开粥厂》、《洋药方》、《对对子》、《打白朗》、《老老年》等。他的《老老年》用夸饰“老老年”生活的奇特手法,寄托了小市民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和“乌托邦”式的幻想。如说:“老老年”时“下雪就是面,下雨就是油”,“大黄牛,仨制钱俩”,掌柜向伙计说,“你们也是人,我也是人,不过是我拿点本钱来,你们不用叫我掌柜的喽!”并针对当时军阀混战,乱抓人,说“老老年”间,“地面就像粉皮儿似的,一提就起来,现在提不起来了。地面紧。”他说的《洋药方》运用“贯口”旁击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心理和行为,得针砭时弊之妙。他说的《对对子》曾灌制过唱片。对于说中篇单口相声,他也很擅长。 在他的门下出过不少相声名家,张寿臣、白宝亭、于俊波、朱阔泉、汤金城、绪德贵、李寿增、常连安等,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焦德海的儿子焦少海(又作焦寿海)得其家传,并拜范瑞亭为师,长期在天津说相声,也很出名。 ---------------------------------- 李寿增:(1902-1968)天津人。原名李德林。原是火车司机,外号“李大车”,常利用业余时间说相声。1931年由张寿臣代拉师弟,成为相声前辈焦德海的弟子,艺名李寿增。1943年7月。由他牵头,在济南大观园开设晨光茶社相声大会。同年,他毅然投身艺海表演相声,并专职负责茶社的管理工作。1937年以前,他为赵佩茹-捧哏,演出于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相声场子和电台。1954年由济南调入天津市曲艺团,又重新与赵结为搭档。他们合作演出的相声曲目计有一百余段,传统节目有八十多段。代表作有《送妆》、《吃元宵》、《财迷回家》、《白字会》、《讲四书》、《献地图》、《哭当票》、《当行论》、《批捉放》、《卖挂票》、《戏魔》、《大保镖》、《全德报》、《相面》、《打灯谜》、《福寿全》、《学四省》、《不离婚》、《夜行记》、《百分迷》等。1962年至“文革”前,他为徐德魁捧哏,常演的曲目有《俏皮话》、《警民一家》等。他的捧哏以严实稳健著称,还能因人而异,调整自己的表演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合作对象。即使是给青少年演员捧哏,依旧使人感觉捧逗一体,堪称一绝。收徒孙少林、王树田、欧少久、张振圻等。 ---------------------------------- 欧少久:1911年6月出生,卒年不详。笔名烧旧,艺名欧宝珊,人送外号“小地梨”。北京人。12岁进广德楼斌庆班学习京剧,攻净行。后在天津拜李寿增为师学相声。1935年起独立演出于北平、石家庄、郑州、开封等地。1937年后演出过抗战相声《芦沟桥役》、《欧战风云》、《中秋月饼》、《樱花会议》、《怪病怪治》等。1950年在贵阳组建黔力曲技社,自任社长。1951年参加了西南三省文艺调演大会。1956年成立贵阳市曲艺团,被任命为团长。后曾任贵州省剧协常委兼袭击改革研究部部长、贵阳市政协委员等职。他还自编自演过不少单口相声,有《慰问颂》、《朝鲜一行》、《治杜鲁门的药方》、《劝募寒衣》、《新婚姻法好》、《打老虎》等。1981年被聘为贵阳市文联顾问。欧少久曾与老舍先生合作,在重庆表演相声。 ---------------------------------- 董长禄(艺名:小地梨儿),相声演员,满族。1924年生,北京人,相声家谱排“文”字辈,董长禄是欧少久(艺名:欧宝灿、欧宝璨或欧宝珊)的弟子。 抗日战争时期,董长禄追随师父欧少久到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献艺。1938年,在重庆参加老舍等左翼作家发起的以宣传抗战为主的文艺活动,和欧少久合说了不少老舍创作的抗日相声,如:《卢沟桥战役》、《台儿庄大捷》、《维生素》、《新对联》、《欧战风云》、《骂汪精卫》、《中秋月饼》等。1940年,董长禄向师父提出了留在云南自立门户。1942年,董长禄在昆明组建“菊芳茶社”,并于同期在昆明海棠花、月宫茶室等场子演出。 1952年,董长禄调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1958年,董长禄、李新民开创云南方言相声。董长禄先生代表作有《皆大欢喜》、《您好》、《从西南到东北》等,首创云南方言相声《移风易俗办婚事》等200余篇。代表节目是《装聋打岔》,该节目曾在昆明地区工厂、农村演出,并由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出。 董长禄历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戏曲编辑,昆明市人民曲艺社副社长,云南省群众艺术馆辅导部主任,昆明市人大代表、青联代表,云南省文联筹委会委员,云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副研究馆员。 董长禄是云南方言相声的第一位倡导者和实践者,举办过20多期曲艺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专业、业余曲艺骨干。曾获昆明新时期十年文学艺术评奖曲艺创作贡献奖,被云南报社、云南省文联评为“当今云南最具知名度的作家艺术家”(入围奖)。 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 欧光慈,相声演员,是董长禄(艺名:小地梨儿)将相声传入云南后的唯一弟子。现任云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从事文艺研究和在云南各地演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常年觅在昆明的相声票友 (voiceweekly)
- 昆明曲艺大事年表 (voiceweekly)
- 云南相声师承 (voiceweekly)
- 请问昆明什么时候会有昆曲演出? (拾柒)
- 云南评书艺人仇炳堂表演视频 (voice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