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方法
来自:百物语
一六三七年避居荷兰的笛卡尔,第一次发表的著作《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找真理的方法》一书,对后世(近代哲学)的影响是不必赘言的。与当下本文主旨,我们可关注的,是此书第二部分中的关于逻辑的一段话,即“所以我相信,用不着制定大量规条构成一部逻辑,单是下列四条,只要我有坚定持久的信心,无论何时何地绝不违犯,也就够了。”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的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知道人是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第四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多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以上译文节录自二零零二年版商务印书馆王太庆的译文,其来源是亚当和塔内里公司1902年版《笛卡尔全集》第6卷。 现在从其几个年代多可认为,原文、译文当可代表其时下一些时代的看法,再加上《谈谈方法》(此为商务印书馆出版所用书名)一书本身具有的开创力,其内在之反应,所表达的“真”理已无可妄夺。 我们这篇文章所要关注者,在于:从逻格斯到逻辑,西方思想之主流经历古希腊、基督教两大前提基础之后,而由笛卡尔所开创之近代视野,其方法唯寻找抽象之真理而动,非有其他。而这与中国自古之思维正不相契也。 根其源由,在于中国自古皆以为一历史思维方法而动之国度。比如善用寓言与纪实之比对,如庄子、孟子之流;用古典与今典之联系,如诗歌、散文;钩索旧籍,必严守知与不知皆详述无怠之古训等。而于通辩,则引用必详注来源,时日地理也逐一证实;揣度近人之观点与己异同,必深索所涉事类之名实等等问题。 如此目的,在于必求一横向贯通,而成微言大义之能事。 而更有西方之意者,自休谟而至于如今不余遗力以动摇其自身,不想反倒化为利器,于当下之接受。此正证明了,虽有贤哲之涌现,实难撼动传统之本根,而就此告一段落矣。 于本文而言,并非做一中西比较,仅为提一点中西思维之核心问题的思考,以供世之学者参观一二,唯求一进学之阶在某点上,而事半功倍,存此一私心,诸君笑矣。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杨坚为了避祸用独孤伽罗当借口 (白玉茶)
- 唐高祖为什么将李世民的儿子过继给李玄霸、李智云? (白玉茶)
- 唐太宗待遇最差的儿子李恪为什么没当上太子? (白玉茶)
- 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病逝的妃嫔 (白玉茶)
- 长孙皇后为什么选择韦珪当唐太宗的贵妃? (白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