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为什么会成为当代文艺的主题?
来自:读写治愈(阅读、写作可与心理咨询等效。)
这几年“怀旧”文艺泛滥(《老男孩》《那些年》、《致青春》……)我想可能有三个原因: 1.中国文化历来不太有宗教信仰,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每一回首都情深意重。所以,相比西人,怀旧一直是中国文化里的主题。 2.当代国人普遍对现状不满,对未来又不太有希望——未来只有死路一条,而且越来越老,越来越跟不上时代。 3.广电总监强力压制,文艺不可触及时局,色情文艺也一直非法,所以怀旧类作品就成了“不越界”又容易煽动大众的主流。 感想: 长得帅、漂亮才有“青春”,否则就只有“大学”。当然,年轻时候学习成绩好也可能有“青春”,等到毕业以后就拼收入了。 刚才讲到外貌与金钱对择偶的影响,其实是社会心理学教材上很早的结论。心理学与《圣经》对人性的理解很相似,或者说与没有上过任何学的成年人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很一致。“清高”反而是读书的结果(读书人总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更美好一点,真正的读书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我还是要讲一种“纯情”,是“同桌的你”那一种,因为机缘巧合,每天坐在你身边,因为某种美好的性格于是自然萌发了感情,其实是和“荒岛爱情”有相似处——因为没得选,只要身边的人不太坏,时间久了都会产生感情。 感情是什么呢?感情就是人的深刻体验,感情其实和认知总是密不可分的,人最深刻的体验往往发生在年青时候,正是对世界和人生探究的时候,所以在这个年纪对某个人发生深刻的印象、记忆、并且以为是某种感情,或者真的是某种感情,确实是很常见的。 如果做一个回归方程分析,人口流动速度恐怕是与结婚年龄成正比的。就是在这样一个高速人流的社会,人有太多选择、太多物质的追求,没有时间像过去一样停下来、坐下来、与身边的人交流,所以就不太可能发生感情,所以大龄光棍很多。你想啊,在这样一个高速流动的社会,大部分人都物化成了市场上的一个商品,价格是以收入、身高、长相来衡量的,根本不关乎人格、情感、记忆。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成了“吊丝”losers,成了市场的淘汰品、过期品,于是只能怀念校园纯情,因为人终究不愿成为商品。 读者有何高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书友组队|找一起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搭子 (肥喵很开心)
- 书友组队|春不语质量读书群 (略懂先生)
- 书友组队|读书群招募书友啦!群内氛围超级好 欢迎大家加入~ (奥兰多Ruthburg)
- 明朝那些事朱祁镇之后事 (Cage)
- 书友组队|氛围轻松的读书群,随意分享,没有规定,不卖课不... (沈秋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