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上演的家庭矛盾
波波
父母又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吵起来了。 母亲的咄咄逼人,父亲的默默忍耐与极度愤怒后的暴行,这个画面从小便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 直到如今,我仍然不知该如何面对父母的矛盾。毕竟,那是父母的矛盾。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概说的便是这种情形。 海灵格说过,孩子不应评论父母的事情,不应参与父母之间的问题,任何越位的行为都代表孩子自认为可以凌驾于父母之上。爱有秩序,而这种扰乱秩序的行为往往会为家庭关系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但父母在双方出现矛盾时,常常会拉拢孩子一起来抵抗另一方,童年时期的孩子无法拒绝父母,这会导致孩子内心出现分裂,必须通过背叛一方来表达对另一方的忠诚。——但事情并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孩子表面上背叛了那一方,内在却充满了愧疚,当一个人不知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愧疚时,愤怒就常常成了愧疚的替代品。因此你常常会看到一个这样的人,他对朋友与陌生人都很友善,惟独对自己所爱之人充满攻击性,他自己可能也搞不清楚状况。 回到父母的话题上,突然想起一个朋友曾经写过一篇叫做《隐性攻击者》的文章,讲的是伴侣中弱势的一方常常会衍生出对方最无法接受的某种品质,以一种你奈我何的姿态出现。 海灵格用他的方式更加细节的描述了一种类似的现象,用他的话来说,我的父亲属于清白感保持者。而在伴侣关系中,试图保持清白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清白感经常需要通过减少自己对伴侣的需求来保持,而且清白感保持者常常将自己置于道德的至高点,他与另一半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样的情况下他的伴侣很难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自在,于是...爱上这样的人,大概是会很抓狂的吧。 我的整个童年都在极力避免自己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对外是个好好先生,对自己人常常暴力相向。但想想自己的感情经历,我在每一段关系中都极力扮演的便是这个清白者的角色,所以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我那么积极乐观的面对却总是让所爱之人充满负面情绪。原来,我仍然成为了和父亲一样的人。 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是受制于更大的家庭系统动力下而被驱动的,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就如悬崖上的树木无法直立生长一样,这便是命运之力。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行为、想法或是遭遇,然后通过端正自己来成就自己更加美好的生活。因为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无法真正改造他人,而每个人有他自己的命运。 正如海灵格所说,爱需要通过每一次付出得比对方多一点,来让它流动与滋长。而当你看见了问题,受困于问题时,你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你们还在一起,而已经发生的也已成为了过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最近经常看到数字1111和444 (芃诺)
- 天使号码7777和8888 (芃诺)
- 脉轮测试结果解读案例 (波波)
- 欢迎光临,有灵哉 (爱相随)
- 战胜恐惧的方式就是直面恐惧-黑曜石能量解读 (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