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后期诗歌》:首次完整汉译及解读(刘皓明)
Lisa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文本卷 德汉对照)、(评注 卷上)、(评注 卷下) Die späte Dichtung Hölderlins: Texte、Studien und Erläuterungen 所属丛书:经典与解释 作 者:[德] 荷尔德林(F.Hölderlin) 著 译 者:刘皓明译著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I S B N : 978-7-5617-6623-1 包 装: 平装 定 价:158.00元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埋没了一个世纪的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得以面世,并很快吸引了德国和德国以外的学者、诗人及哲学家的关注。荷氏作品融汇了欧洲启蒙运动后政治、历史、宗教、哲学和诗学中最核心的观念,是启蒙运动后新神话的建立、观念论哲学和浪漫派诗歌的里程碑。但由于诗人后期诗歌文本复杂,语言晦涩,思想艰深,阅读和理解荷尔德林一直不是一件易事。本书是对荷尔德林除赞歌外全部后期诗歌的翻译、注疏和解读,其中多数作品首次翻译为汉语。 全书分“文本卷”和“评注卷”(两册)。“文本卷”为德汉双语对照,按体裁和编年收录了荷尔德林1800-1807年间除赞歌外的全部诗歌作品(含完成作品,完整草稿、修改稿、不完整草稿、片段等)及其翻译。“评注卷”详尽阐述诗人后期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神学、哲学、诗学和美学内涵,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吸收西方学界最新成果,对所含作品逐一作了详尽的勘读、训诂、注释和解读,还结合中国诗歌传统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对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的完整翻译不仅填补了荷尔德林中译的空白,也将深化读者对西方历史和思想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理解。本书从语文学入手来展示思想史,这对帮助读者理解西方传统的渊源和治学方法,有重要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 刘皓明 1985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士。1989年赴美国。起初供职于印第安纳大学概念与认知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cept and Cognition);后转入该校比较文学系就读。其间获“德国之心”(Heart of Germany)奖学金,赴柏林自由大学留学。1993年由印第安纳大学授文科硕士(M.A.)。同年入耶鲁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94夏及1995年夏两度获马科希•卡德基金(Max Kade Fund)资助,先后赴德國海德伯格大学与图宾根大学进修。1999-2000年间获“德意志学术交流服务基金”(DAAD)资助,再赴柏林自由大学从事研究。2001年从耶鲁毕业,授博士。博士论文为《废名和里尔克作品中童年经验的转化》。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曾获《中國时報》“青年学者奖”。毕业后敎授于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和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2003年起任敎于凡萨学院(Vassar College)至今。2001-2007年期间,获卫斯理及凡萨学院赞助,多次赴德从事研究。近年来在国内的学术活动包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学术讲座。 治学范围包括18世纪德意志文学和哲学、德意志观念论和德意志以及英吉利浪漫主义,莱纳•马利亚•里尔克与以斯拉•庞德的现代德文与英文诗歌,古希腊罗马竖琴诗歌,欧洲现代哲学和批评理论,中国中古文学以及中国现代诗歌。已出版书籍包括里尔克《杜伊諾哀歌》的翻译和简注(沈阳:辽敎,2005。台湾版:台北:商务,2005),侯世达(Douglas R. Hofstadter)《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Braid)的翻译(北京:商务,1996)。自1990年代中期起在《读书》等国内中文刊物上发表二十余篇批评西方文学与哲学的文章、中文电影影评、中文新诗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文化批判。此外还有数篇外文学术论文发表,分别讨论伽达默尔、废名、周作人以及庞德等,分布于《思辨哲学学报》(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与《泰东》(Asia Major)等学术刊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经典与解释 (反者)
- zt 老子的反智论与法家思想 (弘毅)
- 雪漠: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不要挟持他 (古之草)
- 板凳一坐十年冷,沉潜旧籍谱新章 ——准确度有望远超《论语译... (张六之)
- 2016上海书展 | 傅杰先生所荐书目 (张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