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使用者选课判断的深层依据
台大 MOOCs
MOOCs就像是一出电影丶一本书,在观看前你无法判断其价值,因此在决定是否要花时间或经费体会它们前,你往往需要仰赖其他线索,像是影评丶书评丶预告片丶试阅本丶亲友口耳相传等等。这些线索其实就是一种包装,挑出了部分重点消息传达长达两小时的电影丶六百页的书籍,透过合宜的包装,可以让锁定的顾客群决定为了它们付出成本。 MOOCs的课程内容和线上学习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其实就是平台上的课程介绍文字与影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不像是实体学校的学生,可以透过许多管道了解课程或老师的评价,因此在决定选课时,也就更会仰赖这些介绍文字与影片的包装。 到底平台现行提供的课程资讯线索能在选课学生身上发挥什麽用处呢?线上学生到底是如何做出他们的选课决定呢?为了解惑,我们邀请了三位来自不同学校的社会科学院丶文学院与电机学院研究生进行深度对谈。 三位受访者都是第一次听到MOOCs,之前没有使用MOOCs平台的经验,他们并不会因为偏好某平台而想上某些课程。另外,他们的学校都有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因此可以大致揣摩MOOC使用方式,对於如何使用也都能快速上手。 我们搜集了来自不同平台与学校丶横跨文理科的30门中文课程,将不同平台采用来包装课程的11个资讯要素 :「课程简介丶课程目标丶课程介绍影片丶开课学校丶开课老师丶开课平台丶课程负担丶授课大纲丶先修知识丶参考文献丶证书取得说明」统一格式放在blogger上,让他们利用同一介面丶同一编排顺序来观看这些课程介绍。 三位受访者各自针对30堂课做出选择。90堂课中,有42堂被直接拒绝,27堂在考虑後拒绝,11堂课被列入候选名单,10堂课确定选课。他们花了大约2小时在这个选课决策的过程中,然而真实世界中未必会花这麽多时间,可能会因此增加拒绝或选择的课程数量。 受访者的选课态度都是一旦选了就是要从一而终的完成。然而,MOOCs课程是免费且没有人数限制的,学习者只要注册就一定能修到课。因此,受访者表示,在真实选课情境中,为了避免错过好课,他们倾向事先注册所有感兴趣的课程,上课後再考量课程负担丶老师的教学风格丶课程内容以及自身时间安排,决定是否要继续完成该课程。因此,实际的选课数量应该会多於他们在访谈中最终决定的选课数量。 这也是edX和Coursera认为目前MOOC完成率计算方法不合理的原因,当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完全在线上获取,课程注册又没有任何门槛时,自然会有许多人的「选课」行为等同於「获得协助决定选课与否的资讯」,既然和一般实体校园内的选课意义不同,自然不能以此来计算完成率。(对此有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Coursera创办人对於选课者动机与完成率的讨论) 这篇文章中,会先介绍三位受访者重视的课程价值以及个人背景对於其选课造成的影响,这两个是影响选课判断的深层依据,下一篇文章则会进一步了解他们怎麽运用上述11种课程介绍资讯,在符合他们追求的价值以及背景经验带来的考量下,做出最终的选课判断。 重视的课程价值 Sheth, Newman & Gross(1991)的「消费价值理论」提出五种产品价值。「功能性价值」是指产品能带来效益丶发挥功能或有所实质表现;「社会性价值」是指产品与社会团体的关联性可以带来好处,关联性可能是来自正面或负面的人口背景丶社经地位丶文化种族团体;「情绪性价值」是产品具有能唤起感觉的能力,美感亦属其中一环;「知识性价值」是指产品能唤起好奇丶提供新颖性丶满足对知识的追求;「条件性价值」是指产品的好处要在特殊情境下才会获得。 若将MOOCs也看成产品,同样也会有这五种价值。将这五种价值置於课程脉络下,「功能性价值」就是课程是否可以补充学生的实体课程内容,或是课程所学及证书有利於求职;「社会性价值」是课程的老师丶学校丶上课同学丶助教是否和学生有关联,甚至这样的关联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情绪性价值」是课程可以引起一些正面或负面的情绪;「知识性价值」是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对於知识的渴求;「条件性价值」是课程在特殊脉络下才会发生的价值,像是学生不确定是否有用但未来可能会有用的课程。 三位受访者最常考量的是「知识性价值」,此价值远高於其他价值,可以看出虽然是自主性线上课程,学生仍然会抱着求知的态度面对。有两名受访者提到,如果只是兴趣养成的课,就会觉得不必在MOOC开课时段选课,也不用承担作业压力,自己可以在其他时间或透过其他方式弹性的满足这些兴趣。 第二多的是「情绪性价值」,多半是受访者对课堂崭露浓厚兴趣(感到有趣)或完全没兴趣(看了就觉得不合),并无出现其他反感丶厌恶丶热爱等情绪。 有些受访者会对於开课老师产生情绪,像是仰慕某位老师而特别想上该名老师的课,这种会被归於「社会性价值」,但由於课程来自两岸三地学校,许多老师都是台湾受访者陌生的,此价值所占比例不高。 第三多的是「功能性价值」,可能是因为目前MOOCs课程以导论性课程为主,且课程证书还没有普遍受到重视,因此受访者在此部分所关心的是,课程内容能否实际应用在生活实务中。若MOOCs未来可以和实体校园课程接轨,或证书能被更多人承认,功能性价值才会提高,也才有可能真正影响到学习者。 或许基於与上相同的理由,「情境性价值」只有一人提到,在目前MOOCs潜在功能未完整发挥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判断课程是否会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发挥价值。 个人背景的影响 有些受访者有看过开放式课程或其他线上免费教育资源,如果MOOCs课程的老师有提供OCW,或是MOOCs的教学影片有放在youtube上,他们就不会特别想注册该课。由於研究生的时间有限,他们会倾向在自己其他有空时间在从OCW或youtube获得这些知识。除非未来证书能发挥效用,或是真的很想体会追随某位老师一步步上完课程的感受,才会加深选MOOCs课程的动机。 此外,选课者若过去修过性质类似的课,在选择类似课程时便有具体的参考依据,例如修过类似课程且在该门课获得良好经验,则选择类似课程时,选课意愿较高。如果课程介绍的越仔细,越能让选课者判断这堂课和自己过往修课经验的异同之处,有利於先前曾有不佳经验的学生愿意信任这堂课程和老师丶加强选课动机。 ----- 这样的访谈结果,和你原本想像的是否一致 ? 由於受访对象只有三位,又都是忙碌的在校研究生,虽然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答覆,但未必代表所有人的想法。MOOCs既然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使用者,不同族群重视的价值和既有背景的影响都很值得了解,除了可以知道该怎麽设计课程回应他们,也可以知道课程包装上可以如何吸引他们的目光。 文 / 柯俊如丶许郁翎 延伸阅读 : MOOCs课程包装要素的运用功效丶揭开MOOCs使用者的面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 AMA/分享|Duke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Workshop
- 【侵删】原版的UNCUT杂志部分经典摇滚音乐/流派指南资源分享
- 资讯分享|Advice for current and aspiring academic econom...
- 【学术市场】2020-2021东亚研究学术市场分析报告(by--Dr. Pa...
- 各位听 Podcast (播客) 吗?推荐几个常听的哲学类 Podcast 。
-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报告组稿:想像亚洲
- Portishead《Dummy》:影响及衍生流派论其重要性
- 【书单】Multimodal studies(缓慢更新中)
- Wardo, it’s like a final club, except we’re the preside...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翻转教育,Google怎么想(1)—Google classroom (台大 MOOCs)
- 翻转教育,Google怎么想(2)—Google course builder (台大 MOOCs)
- *果壳转文* MOOCs平台大总汇 (台大 MOOCs)
- 德国MOOC平台—iversity (台大 MOOCs)
- 机器学习基石/机器学习技法 (Jia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