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变态的艺术作品 ——读《一千零一夜》
道轍(← 我頭像好萌啊。)
大学时用来交作业的读书笔记,翻硬盘突然翻到,觉得这篇还算有点内容,所以发出来吧。 这篇的文风简直一本正经得不像我写的 = =。 本文于 2017-02-04 修改了一下部分语句。 ////////// ////////// ////////// ////////// 提到《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谭》,很多人或许会下意识地添加上「童话」的标签,并且脑中浮现出阿拉丁的神灯,或是阿里巴巴的金银财宝。小时候,我们读的《一千零一夜》故事书,或是看的《一千零一夜》动画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风异俗的阿拉伯世界——在那里,王子与公主终成眷属,坏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好人一生平安。 然而,以上所述,并非真实的《一千零一夜》,只是一个被无数把剪刀裁过的「儿童故事」罢了。若是读过原版,儿时的梦想可能会破碎,我们会惊叹:what the fxxk?!不过,「原版」一词在这里并不恰当,《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国家口耳相传的故事的一个合集,也许所谓的「原版」并不真实地存在。实际上,最为典型的阿拉丁以及阿里巴巴的故事,都不在古代手稿之中,而是从一个基督徒口中听说过来的。 ————— 笔者家中恰好有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纳训先生翻译的《一千零一夜》,共六卷。查了下资料,可能不够李唯中先生的译本全,但还是比各种精选版、缩略版要全很多了。不过这六卷书真的太长太长了啊,故事中套着故事,至今尚未全部读完就是了。 尽管如此,依然能感受到,这个《一千零一夜》绝非一部儿童故事,其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有悖人伦、甚至是近乎变态的画面与情节,很多地方译者已经含蓄化处理过,但透过其语句,不难想象原文是何等不雅。 在电影《惊情四百年》(就是 Bram Stoker 的 Dracula,男主是 HP 系列的小天狼星 Gary Oldman,1992 年他真的好年轻啊,不好意思扯远了)中,女主角米娜在读着一本书,里面的插图全是男女云雨的画面,后面的一个特写镜头为我们展示了这本书的名称——按照这文章的尿性你一定猜到了,那笔者就不说了。 再者,译者在后记中提到,有几千字的内容实在恶俗得不堪入目,再三思索后决定删除,这个已经如此程度的《一千零一夜》也并非「全译本」。所以呢,《一千零一夜》其实是一部少儿不宜的「成人故事」,第一个把这种故事进行「清洁」并给小孩子看的人,天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话说回来,还是很好奇被删掉的几千字不堪入目的内容是什么。 ————— 第二卷中有一个故事名为《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觉得译名太难记的同学,还是要记一下,因为下文中他们的身份会改变。故事的整体线索非常简单,典型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大前提就是王子与公主都美若天仙,他们相遇、相爱、离别、重逢,然后生育儿子,又产生一些曲折,但结局不出所料为「大团圆」,用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结束语来说就是——「直至白发千古」。 这本书中的「重逢」一章非常简单:自从他们失散以后,白都伦公主就伪装成男性,一番曲折离奇之后,成了一国国王;后来他们重逢时,白都伦认出戛梅禄,但后者未认出前者;白都伦以国王的身份,不断恩赏戛梅禄,而戛梅禄觉得事有蹊跷,白都伦才揭露真相,两人遂相认。 而笔者好奇,在网上搜到了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中的重逢及相认过程则增添了几分猥亵之色:身为国王的白都伦要求戛梅禄与其进行房事,戛梅禄则表示两个男人此般丑行有损尊严,再三拒绝,但最后还是屈服于国王的「淫威」之下。而在房事之时,戛梅禄终于发现对方并非男性,而是自己深爱的妻子白都伦。(笔者后来想了一下,可能纳训译本对这里进行了改写?) 上述的第二个版本中,故事终止于此处,戛梅禄还娶了老国王的女儿哈雅图为妾,三个人幸福生活,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 而在纳训译本中,后面尚有一段故事。戛梅禄的两位夫人各生了一个儿子,但两位夫人却爱上了对方的儿子,书中写道:于是两个娘儿偷天换日,举着伦常的母子之情作幌子,暗中进行邪僻的爱情活动,彼此引诱对方的儿子。东窗事发后,两位夫人污蔑两位王子,使得他们流亡在外。当然,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险后,依然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微笑。 不知为何,笔者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或者是因为情节上起伏很大、引人入胜,又或者是这个故事中的异族风情把人带进一个全然不同的、色彩浓郁的「童话」世界。而其中的不雅内容,在尺度上也相对得当(相对于一些口味更重的故事),让人有阅读上的快感与猎奇感的同时,又不至于使整个故事沦为「低俗」。 —————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其作品《别样的色彩》中,有一篇标题为《读还是不读:<一千零一夜>》的文章。帕慕克曾三度阅读这套巨著:第一次是在七岁时阅读了故事选本,读后心生向往;第二次是在二十多岁读的,这一次他对其产生了厌恶,厌恶里面所展现的宗教观念、性别观念;第三次是在三十多岁读的,这一次他终于能将其作为艺术作品来欣赏,他爱上了这本书。 也许大部分人阅读这套书的经历,都与帕慕克相仿(如果你读的是「洁本」,当笔者没说)。的确,我们也应该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来对待《一千零一夜》这套巨作,尽管在现代人的眼中,有种种歧视、种种不文明、种种不合理的存在,但作为一部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所反映的自然是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当时当地的宗教观念,这有着种种限制。这一近乎变态的艺术作品,语言还是很优美的,一些或猥亵或粗俗的内容,也使其蒙上了若隐若现的神秘面纱——这大概就是阿拉伯风情吧。 以帕慕克对此书的阅读建议作为结尾吧:读者应该不怀期待、不存偏见地来读这本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随着自己的异想天开而游逛,听从自己的逻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们需要怎样的童话故事?——读《失物之书》 (Reparo)
- 漫谈关于文学鉴赏(上)——读《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邪念狙击手)
- 卜以蔽志,卜以决疑:读《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 (大是)
- 《性权利》:关于性和性别,如何提出真正的问题? (慕愁空)
- 2023年10-12月阅读随感:塑造了语言的历史,或塑造了历史的语言 (慕愁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