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优异音乐奖”
JonnyPeng
2014 比尔吉特·尼尔森奖(Birgit Nilsson Prize),将维也纳爱乐带到瑞典首都来了。倒并不因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高音歌唱家之故乡,而是由于在大家心里面还惦着刚刚揭晓的诺贝尔奖。图:里卡尔多·穆蒂在比尔吉特·尼尔森大奖颁奖典礼上执棒维也纳爱乐(摄影:Jan-Olav Wedin) 你要是还未听过 20 世纪最好的一群瓦格纳式歌唱家的现场——我听过,不过也就那么一回,在参差不齐的一场歌剧选段演出上——可问题是,你先听了乔治·索尔蒂爵士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诸神的黄昏》的录音,其中由比尔吉特·尼尔森诠释“布伦希尔德”的献祭一场。尊贵的比尔吉特·尼尔森奖的主席,Rutbert Reisch 教授/博士、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是一向景仰这位女高音的尼尔森铁粉,住在这个乐团所驻的美好城市里,坚持说这份家乡情感与此两年或三年评一次的百万美元奖项的标准无关。他说该奖只是要为音乐世界中的极品叫好,这些业界中辛勤而不倦工作的个体或机构,正如尼尔森本人,去追求达到人类所能及的极致目标。在天气多变的 10 月的斯德哥尔摩,秋季仍未离弃城市周围,在此地举办风格独特的庆典似乎刚刚好,倒并不因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高音歌唱家之故乡,而是由于在大家心里面还惦着诺贝尔奖(当我飞回伦敦的那个周四,诺贝尔文学奖刚好揭晓)。最初建于 1920 年代的雄伟音乐厅,也是诺贝尔颁奖礼的主场;一旦维也纳人决定了要来,在 2011 年尼尔森大奖创立以来第二位得主——里卡尔多·穆蒂麾下演出,此地便是不二之选。第一位得奖者是普拉西多·多明戈,同样实至名归,甚至是更理所当然的选择——他是唯一在向尼尔森致敬时真正有发言权的艺术家,尽管在尼尔森去世之前与该奖第一次颁发时的 2009 年之间。歌唱家的愿望是保持低调。全男班的评委阵容出现得真是时候——对的,曾因为女性比例极低而遭质疑的维也纳爱乐,今日女性人数似乎已涨到了 9 位,但这并不是定额指标的结果;唯一的标准依然是乐手优秀程度。我心急火燎最想问的,还没有机会提出已得到了答案:面试时,所有乐手都在幕布后进行演奏,在一定程度上也算足够公平。比尔吉特·尼尔森大奖的发布会前一个下午,我从 Reisch 教授/博士那儿听来,他第一次见到比尔吉特时就对她全盘偶像化:那是 1965 年,在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图兰朵》演出上,随后是 1968 年 11 月 24 日,他在镶有扮演“伊索尔德”的尼尔森肖像的金戒指发布仪式上再次见到她,当时一屋子站满了她的崇拜者,全是货真价实的行家。Reisch 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在场的崇拜者,还有从 1979 年开始担任维也纳爱乐主席至今的小提琴家和历史学者 Clemens Hellsberg。Hellsberg 十岁时,同样是在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他第一次看了《齐格弗里德》的演出;他本想看的是龙,结果台上从头到尾根本没有龙。不过当第三幕布伦希尔德醒来后一张嘴,他的失望便烟消云散了。“那一次改变了我的人生——从此我没有错过任何一场她的演出。”穆蒂在比尔吉特·尼尔森大奖颁奖典礼上执棒维也纳爱乐。缺乏尼尔森的光芒,维也纳爱乐是否能闪耀如一呢?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二幕高潮的“爱与死”二重唱中,管弦乐的织体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迈向高潮时弦乐的颤音,你得听过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那种缓慢燃烧着步向完美的朴实路径,来自里卡尔多·穆蒂,这时的他比致辞时少了官腔,多了机智。在演奏的两部作品中,稍长的一部作品: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是不是选对了,引发出激烈争辩。我原本并不知道这曲子曾遭纳粹骑劫,而这显然给部分人留下了苦涩。Reisch 给出理由说,这部作品极少在今天的音乐会上出现,而我自己的经验是——在听了很多部李斯特罕为人知的音诗作品现场,但从没听过这一首后——证实了:这曲子必须得压轴,因此下半场需要两到三部作品做铺垫。管弦乐的编排方面,跟所有李斯特的大部头作品如出一辙,令人失望;但至少他展示了一系列强悍的主题。好歹这个版本的诠释也一样,宽广而不呆滞,具有极致凯旋的气质而不落俗套。谁该出席的问题很容易回答。来自 Stenhammar 无比尊贵的间奏曲“The Song”本来还可以演绎得更好一些,要是能有一段像为维也纳爱乐的弦乐组准备的炫技片段就更妙了。我确实是希望这么一段乐曲能代替张牙舞爪的侧鼓响起,宣告卡尔国王六世古斯塔夫和皇后希尔维亚进场,随同的还有大奖的奥地利籍主席,这时真该来一段 ABBA 的《舞蹈女王》。我是在那日下午翻过旅游指南以后才知晓,这么做是很有理由的:在辣妹子希尔维亚加冕时,这首歌作为礼物,在 1976 年加冕礼前夕于歌剧院的晚会上首度响起,后来(ABBA 成员)弗里达又用此歌祝贺希尔维亚 50 岁寿辰。那么现在一百万美元的奖金该何去何从呢?我在来到斯德哥尔摩以前,对维也纳爱乐的多重慈善面目一无所知。乐团做出了一致的投票——没有一个乐手投“应该发放给我们”——这笔钱将放到数码化乐团资料库的基金上去,资料库里包括了对国家社会主义年代的记录。对我来说这倒也算是那么回事。至于这个大奖本身,要是女性当真还是难以爬上维也纳爱乐的高层,乐团里其实是有好几位女星,完全符合这三重标准的:活跃的职业生涯、杰出的艺术造诣、在一个轻易食言的时代不减辛勤的劳作。选出你的女神,或是你最爱的演奏家,等两三年,看看会怎样。 戴维·尼斯(David Nice):前《卫报》乐评人,现于专业乐评网站 The Arts Desk 撰写歌剧专栏。BBC 3 台音乐节目常任主持,并在伦敦主讲极受欢迎的歌剧鉴赏课程。已出版有专研埃尔加、理查·施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柴可夫斯基以及歌剧史的图书著作。现正写作《普罗科菲耶夫传记》第二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57届格莱美古典奖揭晓 (JonnyPeng)
- 寻找真实的马勒 (JonnyPeng)
- 马勒音乐中的悲剧性 (JonnyPeng)
- 专访“2014 留声机大奖-年度艺术家”得主 (JonnyPeng)
- 艾略特·卡特的自述及访谈 (Jonny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