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佩克和他的《鲵鱼之乱》
王大官人
在那些宁愿放弃德语而改用母语创作的捷克作家中,恰佩克是最伟大的一位。 ——博尔赫斯 国内对卡雷尔•恰佩克的认识,主要源于他写的童话,近年先后有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恰佩克童话集》、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小狗杰西卡》推出,但真正为恰佩克赢得了世界性声誉的,却是他的长篇政治幻想小说《鲵鱼之乱》(1936年)。 20世纪上半叶的捷克民族在强权政治压迫之下喘息着,“江山不幸诗家幸”,多灾多难的捷克民族诞生了不少了不起的艺术家,在文学方面,有哈谢克、卡夫卡、伏契克等,当然也包括卡雷尔•恰佩克这样的集小说、戏剧、童话创作于一身的作家。在这样一群作家中,在创作风格上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他们的创作主题却有着一脉相承的延续,即坚持对人性的探索、反战反法西斯、高举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旗帜。 卡雷尔•恰佩克的哥哥约瑟夫也是一位著名的反法西斯画家,有趣的是,两人合作过不少的文学作品,如剧本《昆虫生活中的景象》(1921),以及著名的《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1920),“机器人”(Robot)这个词首次在作品中出现,后为欧洲各种语言吸收而成为世界性名词,而这个词的发明者正是约瑟夫,在卡雷尔•恰佩克创作出版的不少童话书中,里面的插图也大多出自约瑟夫之手。但兄弟俩的命运却截然不同,1938年冬,自幼多病的卡雷尔•恰佩克在布拉格去世,年仅48岁,第二年,德国纳粹入侵占领捷克,他们没想到恰佩克已死,居然还跑到他家中想逮捕他,可想而知法西斯对他是任何恨之入骨。哥哥约瑟夫没能幸免于难,被逮捕后关进了集中营,1945年在德国法西斯垮台时遇害。 恰佩克是一位斗士式的作家,据说,卡雷尔•恰佩克极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瑞典文学院开出了一个条件,即恰佩克发表的声明不能触怒希特勒政府,但是恰佩克拒绝了,反而一不做二不休,放弃用德语而改用捷克语写作——放弃德语,改用母语捷克语写作,表明了恰佩克反法西斯的立场,但也意味着恰佩克的创作在当时受众群上的影响力会大大减弱,(请注意,被评为现代派健将的同样也是出生布拉格的卡夫卡一直是坚持德语写作)。当他的死传到拉丁美洲后,博尔赫斯专门撰文写道:“在那些宁愿放弃德语而改用母语创作的捷克作家中,恰佩克是最伟大的一位。” 为了纪念恰佩克,捷克笔会专门设立了恰佩克奖,而世界科幻小说协会设立的恰佩克翻译奖则是因为他所写的《鲵鱼之乱》。 而《鲵鱼之乱》不仅是一部伟大的人类社会幻想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反法西斯的政治讽刺杰作。 在《鲵鱼之乱》中,恰佩克以一位新闻记者过来人的敏锐嗅觉,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最细微的脉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狂乱的、颠疯的,甚至带有世界末日式的画面,行行色色的人陆续登场,他们中有早期殖民时代富有冒险精神的掠夺者、手上沾满鲜血的资本家、欺名盗世的学者、玩弄权术的政客,当然,也有无辜的普通人们。在一处看似纷乱的世景画中,恰佩克有条不絮地运用隐寓、象征、以及黑色幽默巧妙地讽刺了那个疯狂的时代和时代下的各色人等,他的笔下无不充满着担忧和焦虑,那是对未来社会即将爆发战争,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因为在当时,德国法西斯对外扩张和发动战争的企图已路人皆知。 “整个世界都在谈论经济危机,民族扩张主义政策和未来的战争……一种替人类命运担忧的心情控制着我,虽然我本人无论如何也无力防止对人类的这种威胁,但我至少不能不看到这一点,更不能不经常想到这一点。”这是1936年3月份恰佩克在为捷克广播电台准备的一篇讲演稿的一段话,可看着是恰佩克写《鲵鱼之乱》的创作缘起,因为对人类命运的反省,他进一步思考着:“假设人之外的另一种动物能到达我们称之为文明的这个程度,它们会干出人类所干出的同样疯狂的行动来吗?如果那生物采取另一种野蛮的方式宣传:因为这的文明优越,数量太大,唯独它们才有权住满整个地球,并高踞于一切生命之上,那么我们该说什么呢?”正因为这样,才促使作者坐在书桌旁边,写《鲵鱼之乱》。 所以,《鲵鱼之乱》一出来,便带着强烈的现实和时代意义,正如作者所言:这部幻想小说是“与人类历史,而且与最真实的人类历史的对照。” 《鲵鱼之乱》 作者:(捷克)恰佩克 译者:贝京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1981年7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没有想在芙蓉区租房的啦 (J)
- 建一个读书会,共同成长,座标长沙 (我来我看)
- 长沙,线上线下读书成长小组招募 (陈叁叁)
- 岳麓有组织读书会吗 (王黎子)
- 《解忧杂货店》读书会 (陈叁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