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达生篇 - 养生的态度
LemonSomthing(来,该上药了)
090528池草主讲, 蓝茜橙整理, 池草较对 达生篇是养生的态度问题,即我们怎么样去对待生命。你有一个态度的指向之后才能去寻找方法、实践、然后达到结果。没有一个对生命的态度,就无从下手,为什么养生、怎么去养,都没有指引。所以我们今天先讲一下达生篇,选几个故事来讲。 先讲“田开之见周威公”。这里面包含的信息还是很丰富的。 【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 闻焉?”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音同“慧”) 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中一段 田开之是祝肾的学生。他去见周威公,周威公说,我听说祝肾是专门学习养生的人,你跟随他学习有什么见闻没有。田开之就比较谦虚,他说我不过是一个拿扫帚,在门口站着的侍者、佣人,我能从老师那听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呢。周威公比较实在,说你别谦虚了,就给我讲讲吧。田开之说,我听老师讲过“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善于养生的人就像是赶羊一样,落在后面的羊你就用鞭子让它跑得快一点。 这句话是很好的调养指南,同时也是医师治疗的理论指导。你看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它是一个很多器官很多设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一个有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体,但是各个脏腑的先天情况和后天损耗不一样,有可能有的脏器功能像头羊跑在前面,一样比较亢进;有的则比较衰弱,像落在后面的羊。所以我们养生、治病、调理脏腑,先要关注最薄弱、病变最严重的脏腑器官。医生问诊先问你哪不舒服,作为病人来讲,也许你又是头疼,又是肚子疼、脚疼,哪个疼得最重,就先说哪个,要把最严重的病态告诉给医生,让医生从这入手,辨证治疗。 比如肚子疼、头也疼,但头疼的情况不是每天都疼,是隔几天痛一会或者不是那么严重,而肚子就疼得满地打滚,那就要先对医生说我肚子疼得特别厉害,先治这个。不要啰嗦得说哎呀我脚疼,有灰指甲,还头疼、三五天疼一次,最后才说到肚子疼,当你说到肚子疼这个信息的时候,它的重要性有可能就被医师给忽略掉了,没抓住问题的要点,就不能从腹部的脏腑和症状入手,去解决全身脏腑失调的问题了。 我们自己调养身体也要这样,这个人整体身体状况比较差,但总要找到一个突破点。有些人觉得自己肝虚、肾虚、脾胃也虚,一次吃各种药,每天吃四五种药,这样吃下去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且很容易引发病变。比如说肺、脾、肾三脏同虚的情况,会辨证的话,要看一下到底是哪个脏腑虚弱得最明显最厉害,先调哪个脏腑。这就是医师的问题了,和患者关系不大。 自我调养的话呢,有一个顺序: 有痰湿的,先去痰湿。若你早起吐痰、腹部有振水声,两肋骨最下端交点的地方用手来回去按时,会有哗啦哗啦响的水声,就说明有痰或者有水饮,要利水化痰,先把痰饮解决掉,然后再补气、养血,否则吃的补药根本没法吸收。经络不通,脏腑交流受痰湿阻碍,吃的补药都随着大便排出去了,能够被吸收的寥寥无几。 淤血。很多妇科问题不止是气血虚弱,经常兼有淤血,你看她舌头有一块块的瘀斑,或呈暗紫色,要先吃化血逐瘀的药,之后再驱寒,或者补血、养血、调经,这样妇科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如果不先解决淤血,单纯得养血、调经的话,最明显的情况是你吃着这药,月经正常也不腹痛,但一旦停药,以前的症状就又返回了,跟没吃药时一样了。 这是一个治疗调养的顺序,要抓主要矛盾,找到最不适的问题,才能很好得进行治疗。 【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 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 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 也。”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接上 田开之说完赶羊的比喻之后,周威公问他这个比喻怎么解释。田开之说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他靠山而居,喝的是清亮的泉水,和别人没有什么来往、利益冲突,他是一个隐居世外的人,不和人发生什么联系,自己过自己的,所以他到了70岁犹有婴儿之色,脸像婴儿一样鲜嫩、有光泽。但是他有一天遇到一只老虎,饿虎就把他吞吃了,死在了老虎的口下。然后又有一个人叫张毅,不管是有钱的人还是穷人,他都老远的跑上去跟人家打招呼、敬礼,别人也很敬重他,但他不注意身体调养,到40岁时发内热之病,死掉了。 田开之说,单豹他善于养生,但不善处理自身和世间万物的关系,所以被老虎杀害并吃掉了;而张毅他善于搞好自身和外部环境、别人的关系,但不注重养护自己的身体,所以他就脏腑亏损、伤害,最后因为脏腑病死掉了。这两个人都是不注意鞭策落后羊的人 田开之是什么意思呢,想长生,想健康,就要把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搞好。处理好自身和别人、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外;对内要注意修养、亲近自然,不要过于追逐名利这样的东西。 所以后面引了一句孔子的话,说“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无入而藏是不要过度自我压抑,不要把自己密闭在一个太过于独立的空间之内;无出而阳就是不要冒尖,什么都做到最好;要怎么做呢,要柴立其中央,在不偏不倚的位置上像枯枝一样自立而为,这就跟佛教的中道思想特别接近了。 佛道的中道是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高不下,没有左右之分。说这个东西好还是坏,你一动好、坏的念头,这就已经有偏颇了。而儒教文化把这些叫做中庸。中庸是首先有左右的观念,然后取中庸之道。像孔子说的,藏是收敛闭塞的一种情况,阳是生发表露的一种情况,他把阴阳分开之后,选择了中央之道,这是中庸的思想。而佛教的中道思想呢,是不分左右的,意识上不要有左有右,不要有上有下,顺其自然就好,永远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先有鉴别——先分出左右好坏再往前走,而是一直走下去就好了,不要想,不要分,不要起分别心,一起分别心就有执著心。这就是中庸和中道思想的差别。 孔子说“三者若得,其名必极”。你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不过于压抑,不过度表露,能够集中之道,则“其名必极”,这个人的声望就会特别得高远,为人所敬仰、熟知。这个是世间对君子的评断标准。你做的好,所以你这一生大家都很敬仰你、赞叹你,这是儒教的说法。 然后举了一个例子,说“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出门远行,走艰险的道路,有人损失了,或者是因为道路的艰险失去生命,或者是因为强盗的杀害。所以大家都有了警惕之心,亲眷之间会互相提醒,然后要聚集足够多的人马之后,下次再次出行。这个就是很聪明了:你受到过一次损伤,然后注意弥补能造成损伤的缺点。比如一个人先天肾虚,有耳鸣、腰酸等情况,后天就多做些补肾的工作:注意少吃盐、节制房事等。他这样着重培养肾脏功能,已经是保全生命的好方法了。 后面孔子又说“人之所取畏者,衽(音同“韧”)席之上,饮食之间”。现代人生命最可怕的东西还是这个衽席之上、饮食之间,即男女房事不知道节制,不恰当的饮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孟子说过“食色性也”么,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两个事情,这两个做的不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就最大。上古文化对饮食男女这两件事情是放在比较高的高度上来重视的。后边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就像刚才说的行人被杀害的例子一样,损失了人,大家知道从此警惕,做好防范。但身体因为饮食男女的不当受到伤害,却不知道提醒戒备,实在是愚蠢的事情,不明智。 所以你看上古时期的人说话,他讲一个例子,后面的叙述都跟例子有关,如果你脱开整个段落单独理解某个语句,就觉得不可理解。一定要前后相结合,用前文注释后文,把后文和前文迎合,这样才能明白古人到底想告诉你什么事情,把什么宗旨传达给你。像百度上的注解,看起来前后语句很不搭,不知道讲什么东西。其实孔子是用“行人杀害”这个例子,来提醒我们注重预防从饮食男女上所引起的对内脏的伤害。 讲完这一则,我们讲一下刚才孔子说过的饮食男女致病因素问题,找一下理论依据。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这是《佛说佛医经》中的,说人在十种不好的情况下会得病。 一者,久坐不饭。 坐太久,不按时吃饭。不是说一天坐十二小时以上,而是坐太久,觉得饿了,却不去吃饭或不能吃饭,这是一个致病因素。很多人早饭不吃,饿着肚子忍,坐一上午,到中午时再去吃饭,这已经成为了第一个致病因缘。 现在很多人抱着自己工作压力大、身体不好,他第一条就没有做好。你自身的因素没有做好时,不要埋怨太多的外因。早饭要饱到什么程度呢,要足够在午饭之前不觉得饿。 二者,食无贷。 饮食没有节制,碰到好吃的就吃到撑,没有合适的饭或不好吃的就饿着,这个是饮食无度。 三者,忧愁。 这个因素就是心理问题了,心理状态不好,脏腑功能自然变弱、变差,使各种疾病发生。 四者,疲极。 过于劳累,得不到休息,让身体一直处在疲惫状态。所以觉得累了,觉得特别辛苦了,就停下也好,不赚钱也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一直拖着特别疲惫的身体工作,最终会有一天会崩溃的,如果等到身体崩溃再去调养、去修补,那就费大劲了。要劳逸结合,觉得累了就赶紧休息,不要硬撑。 五者,婬泆(音同“异”)。 房事过度,过于纵欲。 六者,瞋恚(音同“会”)。 这是心情的因素。忧愁是比较倾向于内部的、隐藏的心理状况;嗔是发怒,恚是气恼、怨恨,一个是生气,一个是生闷气。这种心情的剧烈波动,对脏腑造成不好影响。 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 七、八是大小便,有便感不去马上排便。现在很多小孩子都是近视眼,有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上课时间太长,孩子有便感要忍,不能及时排便。一定要告诉小孩,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一有便感要马上排,有便感而不能排对脏腑伤害特别大。西医来讲粪便重复吸收,会把那些毒物都吸收到身体里面去,中医来讲,它对脏腑的正常运动节律有影响。 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七、八是固体性排泄,九、十是气体性。呃逆、打嗝、嗳气、喷嚏,这类叫做上风,十是矢气,就是放屁,这两个也不要忍,忍了也会对脏腑产生损害。 七八九十这四条告诉我们:人体有排泄倾向时一定要让它排出来,为了身体原因不要忍。应该有的排泄你把它压制回去的话,直肠蠕动是一股力量,压制是一股力量,两力相交抗衡,造成纠结,已经对脏腑功能产生影响了。这是佛教也是古印度医学总结的,得病的十种原因。 接下来大家有什么问题提一下。 【柠榨菜对大家说:喝水怎么才算刚好.(20:57:46) 963mnbvl对大家说:呵呵~我就经常狂喝水(20:58:09) 963mnbvl对大家说:我自己怀疑自己有渴水病(20:58:37)】 ——喝水的问题:一般人觉得口渴,一杯温水慢慢喝下去,口渴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善。如果喝常量的一杯水,大概250ml到300ml之间,还是觉得渴,就要考虑是不是有阴虚口渴的情况。如果确实是阴虚,像五心烦躁,潮热的情况,买一点生脉饮或者吃点洋参、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滋阴一下。口干口渴、手心发烫、心情烦躁、有规律性出汗,这样的情况一般是阴虚。阴虚体质容易口渴,喝大量水还是渴,明明肚子喝得发胀了还是觉得渴,就要考虑是不是这个问题。 【蓝茜橙对大家说:老是想吃东西,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在吃就行,而肚子实际上已经很撑了,但嘴巴还是想吃。怎么回事呀(21:01:07)】 ——很想吃东西,吃到肚子胀还是想吃,这是暴食症,和情志不畅有关系。以前有病人也是暴食症,一天到晚嘴巴不能停,必须吃,吃胀了就抠,抠了吐,吐了再吃,太痛苦了。是肝脾的问题导致了情志不畅,所以有暴食的倾向。 【蓝茜橙对大家说:要么是暴食,要么是什么都不饿不吃。。(21:02:36) 默默对大家说:我觉得人有压力担心一些事情时,要么吃不下,要么吃不停,仿佛多吃就获得了安全感(21:03:09)】 ——默默说的情况,是因为脾主忧思。忧思心太重时,脾的功能就失调,胃和大脑的信息交流成了问题,到底是饱还是饥,信息传递不通畅,所以引起各种各样跟饮食有关的疾病。 附录:(《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奇恒之腑、《佛医经》) 《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 (来源:http://www.zhuangyan.info/wenhua/2009/0427/article_153.html)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 何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 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 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 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 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遗弃而生奚足遗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 精,反以相天。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 物之上而不 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 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 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 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 ,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 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 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囗(“逆”字的右上加“口口”音e4)物 而不囗(“摺”字以“忄”代“扌”音she4)。彼得全于酒而犹 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 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 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 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 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 蹶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 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 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 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 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 舟若履,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囗(左“歹”右“昏”音hu n1)。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 闻焉?”田开之曰:“开之操拔囗(上“竹”下“彗”音hui4) 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 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 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 也。”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 名必极。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 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祝宗人玄端以临牢柙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囗(“物” 字以“豢”代“勿”音huan4)汝,十日戒,三日齐,藉白茅, 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 错之牢柙之中。”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囗(左“月” 右“彖”音zhuan4)囗(左“木”右“盾”音shun3)之 上、聚偻之中则为之。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 ! 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 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齐士有皇子告敖 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夫忿囗(左“氵”右“畜”)之 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 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桓公曰:“然则有鬼乎? ”曰:“有。沈有履。灶有髻。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东北方之下 者倍阿,鲑囗(上“龙”下“虫”音long2)跃之;西北方之下者,则囗(左“氵”右“失”音yi4)阳处之。水有罔象,丘有囗(上“山”下“辛”音 shen1),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 。”公曰:“请问委蛇之伏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 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囗(左“单”右“辰”音zhen3)然而笑曰 :“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纪囗(左“氵”右“省”音sheng3)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 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 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 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 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 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 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 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 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 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梓庆削木为囗(“遽”字以“钅”代“辶”音juu4),囗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 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juu4,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 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 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juu4,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工囗(“睡”字以“亻”代“目”音chui2)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 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 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 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 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囗(左“氵”右“ 于”),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 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孙 子出,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 扁子曰∶“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 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 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安平陆而 已矣。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 ,乐囗(左“安”右“鸟”音yan4)以钟鼓也,彼又恶能无惊乎 哉!” 奇恒之腑 (来源:百度百科)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 脑居颅内。《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而且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脑的功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头者,精明之府"。清代的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时,把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髓的生成与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都有关系,其功能有养脑、充骨和化血三个方面。 骨有贮藏骨髓和支持形体的作用。 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 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直接相连。胆与肝又互为表里。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其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吸收。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为六腑之首。但是,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汁,故又属奇恒之腑。 女子胞位于小腹内,为女性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为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 中医认为,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与心、肝、脾、肾以及冲任二脉有关。这是因为其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无不与血、精有关。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任主胎胞,冲为血海。在病理上,当各种因素导致上述脏器、经脉功能异常,即影响女子胞的功能,引起月经失调与不孕。 《佛醫經》 (来源:http://www.xinlin.org/new/news_view.asp?newsid=779) 《佛醫經》—一 海濤 輯 1.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2.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風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熱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風有寒。 3.何以故?春寒多——以萬物皆生,為寒出,故寒多。 4.何以故?夏風多——以萬物榮華、陰陽合聚,故風多。 5.何以故?秋熱多——以萬物成熟,故熱多。 6.何以故?冬有風有寒——以萬物終亡熱去,故有風寒。 7.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臥。何以故?風多,故身放。 8.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臥。何以故?寒多,故身縮。 9.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麥、豆,宜食粳米、醍醐諸熱物。 10.夏三月有風,不得食芋、豆、麥,宜食粳、米、乳、酪。 11.秋三月有熱,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細米、糗、蜜、稻、黍。 12.冬三月有風寒,陽興陰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13.有時臥風起,有時滅;有時臥火起,有時滅;有寒起,有時滅。 14.人得病有十因緣: 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 三者,憂愁;四者,疲極; 五者,婬泆;六者,瞋恚; 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 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從是十因緣生病。 《佛醫經》—二 海濤 輯 1.佛言:「有九因緣,命未當盡為橫盡:一、不應飯為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熟,六、為不持戒,七、為近惡知識,八、為入裏不時不如法行,九、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一、不應飯為飯,謂不可意飯,亦謂不隨四時食,亦為以飯復飯,是為不應飯為飯。 二、不量飯者,謂不知節度,多食過足,是為不量飯。 三、不習飯者,謂不時食。若至他郡國,不知俗宜飯食未習,不稍稍飯,是為不習飯。 四、不出生者,謂飯物未消復上飯,若服藥吐下不盡便食來,是為不出生。 五、止熟者,謂大便、小便來時不即時行,噫吐、下風來時制,是為止熟。 六、不持戒者,謂犯五戒,現世間盜,犯他人婦女者,便入縣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壓死、若餓死、或得脫外從怨家得首死、或驚怖憂愁死,是為不持戒。 七、近惡知識者,謂他人作惡便來及人,何以故?不離惡知識故,惡人不計當坐之,是為近惡知識。 八、入裏不知時不如法行者,謂晨暮行,亦有魍魎諍鬪者,若有長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視不可視、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為入不知時不如法行。 九、可避不避者,謂弊牛、馬、狾、狗、蚖、蛇、蟲,水、火、坑、阱、犇車、馳馬,拔刀醉人、惡人亦若干,是為可避不避。 2.如是九因緣,人命未盡為盡,黠人當識,是當避、是已避得兩福:一者得長壽及得聞道好語,亦得久行道。 《佛醫經》—三 海濤 輯 1.佛言:「有四飯:一為子飯,二為三百矛斫飯,三為皮革蟲生出飯,四為災飯。」 一、子飯者,謂人貪味食肉時,便自校計念:「是肉皆我前世時父母、兄弟、妻子親屬,亦從是不得脫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貪,是為子飯。 二、三百矛斫飯者,謂飯隨味念復念其殃,無有數能不念味便得脫,又矛斫人為亡身,已生念復念有若干受苦,為三百矛斫飯。 三、皮革蟲生出飯者,謂人念味,亦一切萬物憂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萬端為出去,是為皮革蟲生飯。 四、災飯者,謂一生死行皆為災飯,如火燒萬物,人所行皆當來惱身,劇火焚萬物故言災。所以言飯者,謂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飯也。 2.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諸畜生皆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數。 3.亦有六因緣不得食肉: 一者,莫自殺;二者,莫教殺; 三者,莫與殺同心;四者,見殺; 五者,聞殺;六者,疑為我故殺。 無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驚怖福。 4.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 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 5.何以故?人貪婬人知色味,瞋恚知橫至味,癡人知飯食 味。 6.《律經》說:「人貪味,味復味得生不得美味。」 《佛醫經》—四 海濤 輯 1.佛言:「一食者為欲斷生死,亦隨貪不能行道,為得天眼自知所從來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婦人,皆墮百四十惡,中天皆用飯故。犯十惡後生便失人形,墮畜生中。既得作人,飢渴血出,瞋恚傍生於愛,內生於貪。」 2.佛說有大福,自飢以飯與人,令人得命,是為大福。後生饒飲食,乏瞋恚,亦無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貪婬,亦無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 3.一錢以上,不得取故,作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憂愁,憂隨怒,愁隨貪。 4.我輩有死歲、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時,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東走西走,憂銅憂鐵,憂田宅、奴婢,但益人惱、增人苦,為種畜生習。 5.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眾華,勤苦積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給。人求是念,是憂有憂,無飢渴勤苦。合聚財物,未死,憂五家分,或水、火、盜賊、縣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當得其罪,毒痛不可言。 6.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盜賊分;四者,縣官分;五者,貧昆弟分。何為無憂所有?人不計是五分憂,苦劇不棄,是憂苦有萬端,結在腹中,離道遠法。人法生賈作,得利,不當喜;不得利,亦不當憂——是皆前世宿命所致。 7.人有貪,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財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隨人去,但益人結、但有苦惱、但種後世緣因。緣因如火,如火無所不燒。我輩不覺,是黠不敢妄搖,知為增苦種罪。 09-05-30毕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弱问,池草现在还坐诊么 (LuckyM)
- 池草秋季养生汤水 (orang2e)
- 跟大家分享,淡豆豉治疗便秘! (黑暗的天空)
- 互联网书单 (Costa)
- 2010.10.08池草先生论肿瘤 (黑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