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学的张承志 (转自布衣书局)
苏门答腊(想你时你在眼前)
一个同学的张承志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09-06-30 21:54:32 她是外文系日语专业的。大学时代的她,总给人一种没头没脑,丢三拉四的感觉。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她的常识贫乏得让人哭笑不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活在一个别人看起来狭窄不堪,自己却觉得广阔无边的世界里,简静纯粹。跟她聊天的时候,她的话不多,大多数时候只是安静地听着。等你云山雾罩大半天,想试探一下她的反应,常常会发现,其实她根本就没在听。 她的生活里有几个重要人物。在认识她之前,这几个大人物我都一无所知。一个是玛法达,阿根廷漫画家季诺笔下的小女孩,懵懂天真,却常常语出惊人。第二位叫做尾崎丰,是个日本歌星。直到现在我也没听过他的歌,只知道有一次他在东京日比谷公园唱歌,从6米高的舞台照明灯架上纵身跃下,摔断了双腿,还龇牙咧嘴地忍着疼把歌唱完。第三个,就是张承志。 “闭上眼睛,世界就与我无关”,她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喜欢张承志?是不是张承志小说里那种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光芒给了她共鸣?张承志是清华附中的红卫兵一代,革命的激情十几年后在他的小说里依然留有余温。炽烈的感情,对命运的疑问,用激动人心的语言包裹着,象一团烈火,春风吹又生。看起来唯美得发烫,摸上去却是冰凉的。 她热爱日本文化,甚至可以说沉浸其中。她有不少新潮社64开的袖珍本新潮文库,三岛由纪夫,太宰治之类的。也有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姑娘》,里面画有漂亮的插图。这些书有的是她日语对练送的,有的是托日本留学生买的。纸色微微发黄,摸起来手感很好。这种小开本的书让我觉得可爱,新奇。可惜我不懂日语,只能暗自羡慕。 毕业几年后,她嫁了一个日本青年。早在大一时候,福冈组织了一个日本青年之舟代表团到南京大学访问,她和未来的丈夫就这样相识了,未来丈夫比她小四岁,当时还是个中学生小男孩。之后的几年,他们就一直鸿雁传书。直到婚后,她和丈夫移居神户。前年秋天我去神户看她,她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日本家庭主妇。 那天,她给我们准备了一顿午饭。主力是超大号寿司外卖盛在漂亮的黑漆圆木盒里。她则系上围裙钻进狭小的厨房,把纳豆,山药和魔芋捣成糊糊,再搅拌在一起,粘粘的盛在小碗里端上来。她又拿了一包辣椒粉给我,说如果觉得没味儿就洒点这个。我看了眼这碗鼻涕一样的食物,警觉地尝了一口,没敢再尝第二口。而他丈夫奋不顾身地呼噜呼噜就吃完了。她丈夫朴素,热情,诚恳,和我印象中的日本人不一样。那天下午,我们几个撑着伞在小雨里一起走过了隐现在浓雾里的明石海峡大桥,生田神社,北野异人馆,黄昏走到港口时,雨已经停了,海边的神户灯塔也已经点亮了。一路上,我和她丈夫用很蹩脚的英文费力而愉快地交流着,谈了些什么早就忘了,大致是询问各自的生活和工作。 最近我读到张承志的新书《敬重与惜别-致日本》。也许是因为激情退潮,也许是嫌小说在改造社会方面效率太低,张承志现在更多是写散文。 书中写到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渡海到下关春帆楼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看着关门海峡的海水,李鸿章问侍从,这是什么河。答曰濑户内海。李鸿章听后喃喃独语道:日本人,稍大一点的河,就叫它海。 这样的对话,这样的语境,都太经典了。中国对日本的认识,一百多年来,一直就象这样,简单,明确,鲁莽。从骨子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相比日本精深的汉学研究,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少得可怜,或者说根本就不屑去了解。对于天地草木,对于山川人物的探究,我们习惯于浅尝辄止,草草交卷。因为在滚滚向前的队伍里,在激昂的口号里,想得到任何答案都如此轻而易举。虽然回头看去的时候,这些答案往往轻如鸿毛。 张承志对日本的敬重,正是源自试图去了解,试图去做一个认真的答案。了解同时还会给人带来勇气。敢于把敬重这两个字放在日本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使难以认同他的很多观点,他的认真和勇气已足够让人肃然起敬。 大概就是这份一直保持着的勇气,使我的这位朋友喜欢张承志吧。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一大帮人去大礼堂看《黑骏马》。是她推荐的。导演是谢飞,片子拍得令人失望。腾格尔糟糕的形象和演技,基本上把张承志笔下的白音宝力格糟践了。当时电影院里座无虚席。画面已经完全不记得,只是喜欢那草原上满天满地响起的马头琴声,苍凉悠远,象朵浓云从变幻的银幕慢慢飘荡出来。在我的知觉里,一塌糊涂地,越长越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各位读过的回族作家,还有哪一些? (21L)
- 张承志最新散文集《心之愉悦》 (豆友uU0sKD-HwI)
- 放几张老张的照片,浪漫,冷峻,理想主义…… (零下一度)
- 换下头像吧。😂 (零下一度)
- 张承志:选择什么文学即选择什么前途 (青年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