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网文女主的王琦瑶——王安忆《长恨歌》
肖向
阅读缘起:百无聊赖时不小心搜到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断断续续看了几章,没想到小说写作可以这样研究和讲述。又一次百无聊赖时想起王安忆这个作家,于是去找她的代表作看,于是便是《长恨歌》。 最近看现当代小说,我是说《围城》、《京华烟云》、《长恨歌》这类小说(该称它们是什么小说呢,和网络小说相对?),老是想到和网文的区别,看《长恨歌》更是,感觉前者是王琦瑶,而后者像是薇薇或者张永红。当然这是笼统的印象,无法一一印证。 网文讲的是故事,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为主甚至就只是情节。而非网文讲的是人物,而故事,只是人物的经历罢了。拿同样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来说,网文有女主角必定有男主角,甚至是双男主,整本就是讲述恋爱的过程,结尾无非在一起不在一起,总是关于两个人的结尾。而像《长恨歌》这样的,女主人公贯穿始终的时候,男性是一个个地换,没有人陪着开始,没有人随着结束,至始至终只是女主一个,男主都是过客,于是结尾也不可能是两个人的结尾,而是一群人的或者一个人的。网文里除了爱情,没有其它,偶尔出现其它,也是为了助推爱情;而非网文呢,奢侈多了,可以有大把大把的文字描述日常,描写掺着爱情但不止爱情的心情,于是有了时间有了思想有了些不是那么功利不是那么直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总是让人回味和受益。 回过头说《长恨歌》。 一开场几十页好几节的场景描写,还真是把我吓到了,如果不是这书的盛名在外,不一定会全部读下来。写上海,写弄堂,写流言,写鸽子,写阁楼,可以这么洋洋洒洒,简直不是小说的节奏。读完全文,还是觉得这章描写太过丰盈了,丰盈得像是王冠压沉了脖子,而不是压住了阵脚,让人觉得弃之可惜留之受罪。虽则如此,还是不得不感慨王安忆的感受力和描写力,将人之五味六觉刻画得如此贴切,这种佩服感,不仅仅是在开头的描写,还时不时地出现在后文的阅读中。对于日常细致入微的刻画,真的是作者所长,似乎信手拈来。就像在读《围城》,感觉钱钟书的幽默,也是这种信手拈来。 而王琦瑶,正是作者在一开场如此任性地挥洒笔墨的绝大缘由所在——引出上海这座城市的代言人。王琦瑶的故事,从片场开始,她的结束,也是在片场一样的灯光摇曳中。人生,就是做戏一场,而躺死在片场里的,正是演戏的这个人。也是从片场,感觉小说,终于是进入了正常小说的逻辑,人物开始出现,情节开始展开…… 喜欢生活着的王琦瑶,可以把日子过得精致、淡定,哪怕不是大富大贵,哪怕已经经历了上海三小姐、爱丽丝公寓。不喜欢甚至厌弃思想着的王琦瑶,因为有着想法的王琦瑶总是错误,在错误的方向发力,越钻营越陷落。这是一个小事小非很灵清大是大非没原则被推着随波逐流的王琦瑶。现实不是网文,这样的王琦瑶注定悲怆,追求不得。现实的男人也不是网文的男主男配,程先生永远备胎,李主任死于历史,毛毛娘舅不是爱情至上,苏俄混血只会远走逃离,而老克拉,只是小克拉叶公好龙,在新时代怀念着旧上海的所谓故事和情调,而害怕看到旧上海的心。所以这些男人,也只是成全了王琦瑶的一幕幕戏。 又在百无聊赖时看到最近刚又有新版本的话剧《长恨歌》,能得到话剧中泡大的作者的认可,想必不错,不过似乎只是在上海,也没细查,随缘吧。 20150129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春不语读书会每月需要高质量读书书友 (略懂先生)
- 读书自习|氛围超好的【习惯养成自习室】公益 (刘稳稳|习惯)
- 【长期】全女读书群招新 (Lizzayne)
- 【包邮】出一套《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豆子浓汤面)
- 推荐自己手写的原创灌篮高手外传和圣斗士外传小说 (xishu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