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曝光的三要素
Franz

上一次在“相机不神秘”中,我们聊了相机成像的基本原理——用小黑箱、透光的小孔和感光材料,我们就能组成一台结构简单的相机,并能在感光材料上拍出影像。然而,仅仅使用这样简单的结构就想要得到一张明暗合适的照片,非常困难。为此,制造商们在相机中引入了一些辅助部件,使得我们在更多不同的场景下都可以得到明暗合适的照片。 以下是深夜摄堂的第三课,我们来聊聊“控制曝光的三要素”。 一般在摄影书中会有一个名词,用来概括光线从物体上反射后,穿过相机的镜头,在一个特定长度的时间内,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光感应的这个过程——“曝光”。 而我们所说的照片明暗,则与这个过程有着紧密的关系。一张照片的明暗可以用拍照时的“曝光”总量来计量。也就是: 如果一张照片特别亮,那就说明拍摄时曝光过度; 如果一张照片特别暗,那就说明拍摄时曝光不足。 那么如何控制曝光总量的大小,让我们可以得到一张明暗合适的照片呢?这里要说到控制曝光的三要素:光圈、快门和感光度。 光圈 现代相机用镜头替代了小孔来汇聚光线,同时加入了光圈叶片使小孔的孔径大小可以改变——这就是光圈的作用。 光圈的大小控制了单位时间内可以进入相机的光线的多少。 光圈好比是一个水龙头,把光线比作水,则比较好理解。如果把水龙头开大,则会流出大量的水;把水龙头关小,则只能流出少量的水。相机也是一样: 如果把光圈开大,则进入相机的光线就会变多; 如果把光圈缩小,则进入相机的光线就会变少。

光圈的大小常常用f值来记录,如果在相机上看到f后面带有一个数字的,那就是光圈值,如图上的f2.8、f4、f5.6、f8、f11、f16、f22等等,如果是典型光圈值,那它们的大小各差一倍。我们需要知道: f值越小,光圈越大; f值越大,光圈越小。 快门 现代相机加入了快门机构,在快门关闭的时候,感光材料上是得不到一点光线的;只有在快门打开的时候,光线才会和感光材料发生反应。 也就是说,快门可以控制光线进入相机或是感光材料的时间。 还是用水龙头的例子,控制了水龙头打开的大小,我们还需要知道水龙头打开了多久,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一共接到了多少水。相机也是一样: 快门速度越慢,则到达感光材料的光线就会越多; 快门速度越快,则到达感光材料的光线就会越少。

快门速度的计量方法则使用了我们更为熟悉的单位——秒。一台相机的典型快门速度一般有:1s,1/2s,1/4s,1/8s,1/15s,1/30s,1/60s,1/125s,1/250s,1/500s,1/1000s等。 感光度 有的感光材料对光非常敏感,只需要一点光线就能使它感光,而有的感光材料则比较迟钝,需要比较大量的光线才能使其感光。 感光度是感光材料对光敏感程度的计量。 如果把感光材料比作一块海绵,那么高感光度的感光材料就是吸水能力强的海绵,低感光度的感光材料则是吸水能力较弱的海绵。我们控制了打开水龙头的大小和时间,也就是水的总量,吸水能力强的海绵能吸收更多的水,而吸水能力弱的海绵则只能吸收少量的水。相机也是一样: 感光度越高,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越强,对光线越敏感; 感光度越低,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越弱,对光线越迟钝。 在胶片时代,每一种胶片都有其固定的感光度;而现在的数码相机则有很大的变化范围。“美国标准协会”(ASA)最早建立了一套关于胶片感光度的标准,之后由于国际交往愈发普及,ASA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代替。所以当我们看到“ASA 100°”,“ISO 100°”或是“ASA/ISO 100°”的时候便知道这都是标示感光度的参数。 一般常见的感光元件感光度有:50°、100°、200°、400°、800°、1600°。它们与相邻的感光元件的敏感程度各差一倍,如100°的感光能力比50°的强一倍,而200°的则比100度的强一倍。 曝光三角形 以上便是控制曝光的三要素:光圈、快门和感光度。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曝光三角形,三个角上分别是光圈、快门和感光度这三个要素。 光圈与快门的组合控制了到达感光材料上光线的总量; 感光度的大小则说明的最终可以被感受的光线的多少。 记住这个曝光三角形以后,我们只需要根据拍摄要求设置合适的参数,那么得到一张明暗合适的照片就非常容易了。

图片摘自:网络 深夜摄堂 | 普通人的摄影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