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知识]什么是表现蒙太奇
来自:RumiNeely
表现蒙太奇以镜头的并列为基础,主要是通过镜头和镜头的组合来表达一种感情或者思想。但是,表现蒙太奇与叙事蒙太奇之间并不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其划分更具有相对的意义。比如有些蒙太奇手法原本用于叙事,却产生了表现性的效果。 普多夫金对另一个“库里肖夫效应”作过描述:“库里肖夫和我曾作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我们从某一部影片中选了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几个特写镜头。我们选的都是静止的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亦即静止不动的特写。我们把这些完全相同的特写于其他影片的小片断连接成三个组合。在第一种组合中,莫兹尤辛的特写后面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汤的镜头。这个镜头显然表现出来:莫兹尤辛是在看着这盘汤。第二个组合是,使莫兹尤辛面部的镜头与一个棺材里面躺着一个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第三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当我们把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放映给一些不知道此中秘密的观众看的时候,效果是非常惊人的。观众对艺术家的表演大为赞赏。观众从那盘忘在桌上没喝的汤,看出了莫兹尤辛的沉思的心情;观众看到他看着女尸时那副沉重悲伤的面孔,也跟着异常激动;而看到他在观察女孩在玩耍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微笑,观众也跟着高兴起来。但我们知道,在所有这三个组合中,特写镜头中的脸都是完全一样的。”这可以说是蒙太奇产生表现效果的一个例子。 “有时候用蒙太奇连接起来的一些镜头并没有现实的联系,而只有抽象的或诗意的联系。”比如这样的一个段落: ——沙皇瞄准台球, ——一个士兵瞄准一个示威者, ——沙皇击球, ——士兵射击, ——台球落袋, ——示威者倒下。 在这里,正在打台球的沙皇与游行示威的工人,两个互不相关的内容被并列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在这样的一种镜头关系中,“一副画面的涵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同毗邻画面的对照。”它大致上相当于文学中所谓的隐喻手法。 “所谓隐喻,那就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电影语言》中举到了许多这种以隐喻为手段的表现蒙太奇的例子:在《罢工》中,直接以动物名字称呼的警方告密分子的脸部特写与提到的动物镜头相并列;在《总路线》中,一个肥胖的呆头呆脑的妇女与一只火鸡的镜头相并列;在《关于尼斯》中,一个严峻、古板的妇女与一只神态拘谨、严肃的鸵鸟相并列,一队士兵后面紧接着一座公墓的墓地镜头;在《圣彼得堡的末日》中,平静的河水和海洋与一个熟睡的孩子的镜头相并列;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焦急地等待进攻的水兵的脸部镜头与停转的机器镜头相并列;在《土地渴了》中,工人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与造福人民的河水滚滚而来的镜头相并列;在《如此生活》中,经过一天劳累走过大桥的劳动妇女的脚与桥上耶稣像的脚相并列,老妇人的死则以鸽子飞翔和波涛汹涌的快闪镜头来暗示;在《三分钱的歌剧》中,人物为摆脱警察踮起脚离开家里客厅与客厅里一座塑像稍稍提起的脚相并列;在《花边》中,纺织厂职员放声大笑与机器部件短促地直上直下的镜头相并列;在《罢工》中,沙皇士兵屠杀工人与牲口在屠宰场中遭宰割的镜头相并列,资本家挤柠檬与士兵追捕罢工工人的镜头相并列;在《十月》中,临时政府首脑与一座拿破仑像相并列,以象征其野心;竖琴演员与正在演讲的反布尔什维克头目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让观众领会其演讲的目的是麻痹人民;在《摩登时代》中,一群羊与一群人涌出地下铁道相并列;在《亚洲风暴》中,英国军官为拜访大喇嘛时能以自身的仪态给后者留下印象,仔细准备衣着的镜头,与人们打扫、抹擦接待大厅中的佛像镜头相并列;在《苏德海》中,一个面黄肌瘦的儿童与1930 年经济大危机时人们毁坏粮食的镜头相并列。在运用隐喻性的表现蒙太奇方面,普多夫金的《母亲》(1926 年)可以说是最优美的影片之一,影片中出现了大量隐喻场面。“要在一个镜头中创造诗的形象是更难做到的,当时普多夫金在这部影片中却创造了几个这样的形象。最有效的一个是儿子被判入狱。我们看到一张台面,一个人的双手放在上面,然后另一个人的双手放在前一个人的手上。然后母亲低垂的头在画幅上半部出现,俯在手上,隐喻母亲的悲伤。”它还将沙皇时期的一次罢工与春天冰河解冻的镜头相并列,从而产生了极富诗意的效果。 摘自:后浪电影学院067《电影学导论》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录音艺术]录音十诫(二):录下来的声音要多于你需要的声音 (RumiNeely)
- 突围:冲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 (尾味)
- 文字的力量 (尾味)
- 《蒂姆伯顿电影色彩的运用浅析》 (尾味)
- 电影社会学家马丁·斯科西斯 (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