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之洲》部分评论摘抄
来自:天铎奖

《在河之洲》以家族和时代为题材创作了一部现实主义叙事史诗。 刘仲用了《诗经•关雎》的诗句“在河之洲”,作为长诗的名称,以定位其诗歌,他意图显明,就是要从民间、土地、草根地界来衍生诗歌境域。他没有借助于诗的限制,进入具体的形式,尽管从诗中我感到他是四川人,并将家乡土语导入了诗语,可他没有把自己限定在此地界上。他的诗像一条大江一无遮拦地在大地上漫流,所有的信息和历史、所有的元素和现象,所有的细节和片段,所有的矛盾和融合统统都被卷裹到这个流体之中,庞大杂芜。他的诗中原型俱在,纯朴而谦卑,他似乎无意将其意识形态化,或将其转化为诗学上的表情,他只关注它们自在的情状,一任他们(它们)自由生长。他如醉如痴地描述世界,近的事物和远的事物,微渺的事物和巨大的事物同在一体,而他就呼吸其间。刘仲独有的描述才能,如果不是想为地上的生存寻找可靠的见证,就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野心。 ——孙谦评《在河之洲》 《在河之洲》是现代汉语诗歌写作当中诞生的一部现实主义叙事史诗,也是目前中国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作者以毕生之力经营此作,沉淀了一百年的个人史,家族史,时代和国家命运史,这是中国文学20世纪以来结出的硕果。 ——蝼冢 感谢潮仔把诗人刘仲七万行的长诗《在河之洲》逐章转贴在写字乐园里。我觉得非常有幸能够 跟读到这部鸿篇巨著。 我在每一卷上都写下了阅读笔记,但当我读完,却一直没有勇气写出评论,就像你听到一个打动人心的音乐之后,能够做的最好沉默一样。今天听说长诗的专题讨论会开始,匆匆写下一点自己的感想。 七万,是怎样的一个数字,如果仅仅是从一数到七万,就需要多少时间和怎样的耐心?而在读后,才知道这部长诗所包含的内容是怎样的波澜壮阔!五代人在上百年的时间里的生命的结晶。而这用长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更加有气魄和胆识。这部作品从清末的根娃的生活写起,一直到他的第五代儿孙的生活。虽然对中国那一百年的历史略微知道一些,但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经历来看,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外部如饥荒或战争等的苦难。当我看到根娃的赌命、挖煤的生活; 刘老幺成为军人、江湖袍哥舵爷的生活; 刘春在民国时做学徒后来参加革命、又沦落到了生活最底层的一生;还有生长在新中国的刘吉经历了文革红卫兵时代和他经历的心灵的苦难,以及由此为主线的形形色色各样人们的生活苦难, 内心被深深打动。这部长诗很象我们民族在过去一百多年的苦难历史的缩影。虽然诗歌最后以刘吉去世为结尾,但我想,这意味着全诗在心灵上,对于苦难的超越。地叙述苦难----并不美化它或排斥它,而是用诗人三十年的生命、七万行的诗歌来探索和叙述它。当这个维度升起的时候,苦难,就被超越了。非常喜爱在长诗中,读到诗人几乎是即兴的抒发情感的段落。 在第十一卷中,诗人说: “把星辰看作使命, 既然你不怕艰难困苦要锻造精神。 那么,跟从我吧,你应懂得完整—— 其实你的新时代与我的新时代 血脉相承, 一如你是我生命的延伸! 让我们去寻找那种能给生命 以强健的苦涩。。。。” 感谢诗人向不同时代的人发出的呼喊。 ——可见光,美籍华裔学者,物理学博士,于美国时间2012年5月 集30年艰辛写作之大成,《在河之洲》就象伏在水下的一座冰山,刚刚露出它清晰的一角。这部发端于四川必将成为当代文学宝贵财富的鸿篇巨制,从被人漠视到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驶向它应有的遥远的航道。 诗人都是夸张的高手,这首史诗巨著却象史学家一样,不是用讴歌或者批判,而是借助语言的显微镜详尽描写不同年代每一段脉络的走向,用近乎纪实的叙述和政论式的评判,把一张张发黄的年代翻阅和诉说。这是诗歌中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编年史册,史册中的春秋大歌。 诗人以另外一种实证的方式,介入到诗歌创作当中。实践着从传统诗歌概括、虚化走向以细节为核心的写实结构,构筑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中亘古未有的宏大史诗的框架。 忠实于历史,力避传统诗歌的放大、缩小与变形,还原于生活本来的面目,又极具可读性。对现实的观察、勾画和蓦写,达到了相对惊人的真实的程度。颇具唐代诗圣杜甫的遗风。 又如当代中国油画大师冷军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局部深入,整体观照”,把人物肖像画得毫发毕现,甚至每个毛孔的开合都能触摸,创造了高清晰照片所能企及的程度,其“视觉的真实感”直接挑战了艺术的规则。让人不仅赞叹传统艺术本身同样能够创造出现代科技所能达到的极致和境界。 真为同是四川人的刘仲、冷军感到骄傲。 “一切皆有可能。”诗歌也可以这样创作,不是驱动,不是删除,不是掠夺,不是毁灭,而是象《史记》一样还原生活,以诗的格式作为镜像出来的完全相同的副本。不被权力和宣传所绑架,坚持近乎自然与纪实的眼光观察审视这个世界,给历史一个交代和底色。 ——天方夜谭(北京文艺网论坛网友) 生命的礼赞——评刘仲的长诗《在河之洲》 刘仲用三十年的时间,写出了一部《在河之洲》,他用自己的全部激情,歌唱了驻守在他心灵深处的每一个生命。三十年,刘仲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的礼赞,难能而可贵;三十年,像一次呼吸,刘仲在一呼一吸之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诗人。 刘仲用三十年的时间去雕刻一首诗,让我突然想起了我们曾经是诗的国度,想起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诗歌,让我不知不觉间走进了长满蒹葭的诗经山岗,走进了阔苍茫的唐诗意境,走进了雨雪风霜的宋词大地,渐渐地溶解了心灵疲惫。一行行诗句像一片片飘落的红叶,将许多往事提升为一面面旗帜。 有刘仲这样的人在经营诗歌,应该是文学的幸事!读《在河之洲》,我们有了一种感动,对那个曾经的岁月惊鸿一瞥的那种匆匆感动。 读完七万八千多行诗句,带给人的感受就只有两个字:震撼! 三十年,刘仲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但他却拥有了远方,拥有了一生潇洒的奋进与浪漫的追求;三十年,刘仲一步接着一步,从不浪费光阴,总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纪。他用含泪的语言和呼吸走进了失血的季节,与读者共同编织了许多生命曾经历的生的坚强与死的悲壮。生命就是拥有一切。《在河之洲》里的人们在生与死的行列中走了那么长的一段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生命前行,日夜兼程伴死神一路同行,走得艰辛万状却又从容不迫,一路上悬念迭起险象环生却又风景无限,他们不时回首来路却又不忘展望去程,漫长人生转瞬就可能变成咫尺,穿越生死只在一念之间,稍有懈怠就会变成一种不经意的别离,生命原来是那么脆弱,脆弱得可以悄然无声地熄灭;生命却又是那么坚强,坚强得能够长久地刀枪不入! 为了纪念过去值得怀念的日子,刘仲几乎把他所有储存的激情都带进了《在河之洲》。 阅读《在河之洲》,难得有这么一小片素面朝天的自然风景,使人感觉到尚有未曾开垦的净土。岁月带走了这里的人们的全部,只把沧桑留下。诗人以豁达的情怀与往事干杯,往事总是百孔千疮。在巨大的欢乐面前,一切悲痛与耻辱都是零星的。诗中虽然风雨如晦,却又是满纸阳光,生活中一旦出现阳光,人生立刻就变得庄严起来。 阅读《在河之洲》,可以让今天的许多躲在水泥浇铸成的火柴盒里浮躁的闲人耐心地捧读自己朴素的四季。丰富缠绵的梦虽然夜夜不断,却容易把人生变成虚无缥缈的深厚。如果一生无聊的追求在时间的背面流过,人将变得一无所有。人生本是灵泉活水,只要放松了痛苦的精神羁绊,大恩大怨在瞬间可以化作一缕清风一弯明月一泓秋水。 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三样永不退色的记忆:故乡、故事、故人。《在河之洲》就是将故乡、故事、故人重新挖掘出来,向世人展览一番,再画上一个句号。这是何等艰辛而又浩大的一项工程啊! 刘仲总是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故乡蹒跚的脚步,如歌的温暖早已随风逝去,刘仲没有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全抛掷在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中。所有的思想都是在苦难中成熟的,无论《在河之洲》中有着怎样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处伤痕里好像都储藏着些许温暖。那令人难忘的过往时光像经久不息的乐章徐徐地渗透进了读者的心田。 读《在河之洲》的泥土,这里的泥土就是诗人的故乡,心灵的故乡。泥土散发着芬芳,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迎面而来:让人从容地感悟到身边的凡人小事,让人听到许多生命拔节的声音;更让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慢慢体验着生命里最坚硬的记忆,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回家的路;让人悟出:再伟大的事业也是平凡的,因为它源于生活的一点一滴。 读《在河之洲》的故事,能感觉到刘仲心中的热浪翻滚,他想用故事的概念来唤起读者对往事的回忆,只有回忆才能让往事变得美好。《在河之洲》讲述的是一个个祸福相随没完没了的长长的传奇故事,这是每个人身上都在发生的故事,故事没有源和流。《在河之洲》的小路上徜徉着潮湿的气息,那气息像青春的旋律,更像大雄宝殿上唠叨了千年的木鱼。《在河之洲》里有鸟儿的声声妙语,从树上丢下一串串童话和格言。《在河之洲》经常让心灵起舞,缓缓地医治着许多人年深月久的疲惫包裹着的内心创伤。《在河之洲》的每一寸怀孕的泥土都蓬勃着崭新的希望,所有壮丽的声音每时每刻都在神奇的歌唱,每一个灵魂都在寻找着共鸣和回响。 读《在河之洲》的故人,那份尘封雾锁的情感又重新流淌在诗人的心上。在诗人描述的那些平凡活着的人群中,有一种被我们忽略了的坚强,那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坚强,那是我们身边的风景,身边的风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生命以一种别有情趣的生动姿态,走进滚滚红尘,使人对尘世充满了无限敬意。生命是一个行走的平淡过程,但总免不了有着灵魂漂泊的期待和思考,再回首,已找不出一双深入浅出的脚印。一个人在生命拔节的时候,花朵的开放一闪而过。顺着人生的脚步走,不在乎情感表达方式,只享受生命的美好时光。这里的人们没有能力改变时代,就只好改变他们自己。世上没有死亡,只有永恒的生命,这个主题被《在河之洲》表现得既简单又神奇。《在河之洲》中的人们给了我们一个信念:绝不能站在生活的路旁,只让别人过去。他们相信人的辉煌源自信念。每当一次生命危机走来了,但生活还得继续,这是真正的精神的胜利。虽然昨天不再回来,但今天还没结束。在这个疲惫不堪的时代里,我们依然保留着对生活永不消退的信心。 读《在河之洲》,让人有了一条情感线索。感情上的种种暗示如影随形般地纠缠着诗人,使他无法脱离思考,使他始终在感情的漩涡里打滚,那是一种特殊的痛苦和煎熬,他把所有的情感投向了苍生冷暖。源远流长的本土崇拜已经失去了踪迹,人们都涌向了茶馆和水吧,去寻找心灵的慰藉,信仰已经消失,但人们的生活还得继续。在生活这条小路上,没有人可以停下来。 《在河之洲》中荡漾着许多透明的软语,与行色匆匆的思想一起流浪。 而今,一抹浓厚的颜色泼洒在中华大地上,带着欲望的种子发芽了,沉甸甸的季节不再沉重。沉默寡言了一个冬季的民族开始沸腾起来,温柔的春风飘出了绿色的声音,那应该是诗歌的声音,一种不同凡响的骚动着生命的欢乐的声音。 感谢刘仲,他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写出了《在河之洲》,来成全一段差点被我们扼杀了的历史。 ——邱成佑(隆昌作家) 现代文字版本的四川风味的《清明上河图》,汉语诗歌形式的《百年孤独》 ——湘西刁民 刘仲的在河之洲,我多年前看过(看过一部分),并在许多网站推荐过在河之洲。 作为百年历史画卷,真实再现了中国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刘仲笔法细腻感情充沛,对人物描写十分到位。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在河之洲的序诗,那种大开大合气势,是诗人特有的气概。 ——白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deepseek:《在河之洲》可能孵化的文艺理论方向 (墨剑)
- 《在河之洲》部分评论摘抄 (天铎奖)
- 第三届天铎奖摘桂诗人揭晓 (天铎奖)
- 《囍史》评论部分摘抄 (天铎奖)
- 《悲歌》部分评论摘抄 (天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