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峰30年茶百戏之路
来自:沫子

说起茶百戏,可能很多人会比较陌生,但说起咖啡拉花倒是能想到卡布奇诺、拿铁什么的。30多年前,刚从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毕业的章志峰第一次了解到茶百戏这一当时已算失传的技艺时,他也非常惊讶:茶汤还能显现字画,而且这种品茶方式在宋代已是十分盛行,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市井文士,不少人都精于此道。于是他浓烈的兴趣瞬间被点燃了,从此便与茶百戏结缘,最终成功的“复活”了这一传统技艺,并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到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茶百戏的复活之路

生在武夷山,长在武夷山的章志峰自小就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是和茶沾边的事,他都感兴趣。说起茶百戏,章志峰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茶百戏兴于宋朝,而出现的时间则更靠前。它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茶百戏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稀缺的茶文化资源。但是元代以后茶百戏逐渐衰落,自清代至今未见详细文献记载。”单凭文献资料很难搞清楚茶百戏的具体操作技艺,章志峰请教了许多专家老师,但他们都没能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告诉他,点茶法在中国已消失几百年了,要了解这一文化可以从日本茶道中寻找线索。 正因为了解到宋代的点茶法在日本茶道中保留较好,大学时代他便特意学了日语。1997年,章志峰终于梦想成真,在通过日本驻华大使馆的文化考试之后,他争取到了公派赴日本做茶文化交流的机会,在那里他有幸亲眼见证了日本抹茶道,并对日本蒸青绿茶的加工技术有了一定了解。2004年,他受外交部派遣,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再度来到日本的章志峰决心要把握住这次机会,一定要解开“茶百戏”之谜。在日本的那些日子,章志峰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竹筅、水注、茶盏等点茶工具中受到启发,2005年回国后,便开始了中断多年的茶百戏实验。

大学毕业后在农业局、经作局从事茶叶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章志峰有了足够多的经验去进行研究。先是从源头做起,他开始选择合适的茶园,对茶树的栽培管理、采摘蒸青团饼茶制作进行了对比试验。实验一做就是三年,2009年,章志峰的茶百戏研究终于有了收获——茶汤中已经可以显现出清晰的图案,并且能保持十几分钟。又经过反复的实验,章志峰的茶百戏图案能够保存2到4个小时了。 不只是传承,更是发扬

茶百戏虽然“复活”了,但了解这项技艺的人少之又少,懂得操作的人可谓屈指可数。如果不加以开发利用,宣传推广,很可能再次失传。于是,章志峰很快进入了“传承人”的角色。 古代的分茶演示仅能使用绿茶,这对身处武夷山这个盛产红茶之地的章志峰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开始琢磨怎样用家乡的特色茶来演示茶百戏,通过克服种种难题,从原料加工、温度、湿度等各方面着手,终于突破了仅能用绿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发展为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来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

为了更好地传播茶百戏,章志峰先后在武夷山、福州、厦门、北京、南昌、开封等地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展示茶百戏,给各大高校茶学院系不定期举行茶百戏讲座。同时,他还先后在多项学术期刊上发表茶百戏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复活的千年茶艺——茶百戏》。在章志峰的努力下,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3年1月茶百戏技艺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茶百戏是液态表现中国字画的艺术,在同一个茶汤中通过不断搅拌,形成多个图案,有灵动和变幻的特征,使得绘画形式从固态转到液态,能很好地突出韵味和内涵。既是古典的历史文化,也是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来向章志峰求学,他说:“我希望能为茶百戏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这个失而复得的千年茶艺流传开来,传承下去。”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贾平凹眼中的大师——剪花娘子库淑兰 (自驾中国)
- 4招教你识别苏派园林 (自驾中国)
- 9月30日晚北京出发,自驾去青海,找其他车友 (钱小渔)
- 十一自驾去阿坝 青春看景疯一回 (钱小渔)
- 神奇的红岩地貌 (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