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费城风云》而想到的
来自:天圆
这几日读易中天先生的《费城风云》,这本书讲述了美国宪法产生的历史,美国13个殖民地在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中得以成为一个新国家,但迟至1787年制宪 会议方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是有原因的,13个殖民地合并为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利益交错,使得国家重大事务(如征税)常常不得统一意见执行,因此独立战争的四年后方统一产生第一部可行性宪法。该宪法产生后至今228年,只补充27种方案,全文一字未改,基本精神未变,可以说,无此宪法,便无今日的强权美国。 宪法的制订过程中经历了四个月时间,期间纷争四起,仅表决就达到569次,各代表为各州的利益不惜以退会相威胁,如在议员选举中,大州要求按人数选举,小州要求按州派代表取代选举。为避免因意见不和导致宪法夭折,最终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即参议员的选举以各州派2名代表参加,众议员的选举按人员比例全民普选参加。 事实上,历时四个月的制宪会议过程中,从不乏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争议,而最终宪法得以诞生的原因就在于会议各方均能抱持一种务实的态度,求得各方面能互相调和,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 假如各方面都完全按各州的利益全力争取,执意以一方的观点作为主导,不理会甚至压制其他州的观点,这部宪法不会诞生,也不会有后来的强权美国。会议的目的不在于确认何方正确何方错误,而在于调和各方观点产生一个利益均沾的宪法。因此,对错不重要,关键在于调和。 调和是一门学问,但调和有一个前提,即双方既实力均等,也有共同利益,调和方可继续进行下去。否则,再高明的调和战略,也无法抵挡实力强大一方的野心,无法吸引无利益方的兴趣。 组成美国制宪会议的有13个殖民地的代表,众多殖民地的存在并未产生掌握话语权的人物,未产生一言九鼎的团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美国刚刚独立,经济上百废待兴,没有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大财阀,也没有英国、法国历史上的贵族统治。另一方面是政治上保持着殖民地时期各州独立的形势,独立后的美国各邦对于原英国的君王统治深恶痛绝,民主的诉求不绝于耳,三是军事上唯一的领袖华盛顿因个人原因未实行独裁统治(这一点也与美国国情有关),其他人又无煽动军人成立军事集体的可能。美国军队是募集制,并未设常备军,无土耳其那种军人集团成长的土壤。 参与制宪会议的各邦均有建立统一政府的诉求,否则独立后无法征税,无法收债与偿债,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向海外征集殖民地,组织贸易,开展一致的外交事务,无法协调各州的政务。这是基本的政治诉求。 在这个前提下,召开一个会议,建立各级政府机关,确定美国的领导者(自1783年至1787年间美国无总统),成为各邦急于达成的目的。这也使得调和成为了可能。 调和的办法: 一、先确定双方一致的意见,搁置争议的意见。如会议刚开始召开时就有一个问题,是否成立一个“全国最高政府”,原邦联议会或各邦政府是否需要保留?这一点直接干涉到各邦政府机关是否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争议在于后者,前者均无异议,最终制宪会议只将第一点记录在案,第二点在初期不再讨论。 二、确定一致后不再争议,以此为基础讨论后续问题。其实当时费城会议的讨论初衷并不是制宪,而是在确定一个前提,即成立一个最高政府,这个前提出现后方再一步一步讨论由之引发的其他问题,在相关问题达成一致后,一部宪法也就出炉。 三、对于双方争议较大的问题时,汲取双方的部分主张,组合成全新的建议,提请各方商议。如前面所述的人员选举问题。 四、两者争议无法兼顾时,采取诉求最迫切一方的意见,但对其加以反方的限制,以达到双方协调的目的。什么是最迫切方的意见,是指关系到一方的切身利益,为了整体而不得不考虑其意见。如黑奴问题,北方无黑奴的邦异口同声要求取消黑奴,但南方因黑奴已成为其经济的支柱而无法撤除。在这种情况下,会议最终确定保留南方的黑奴,但却预留了20年期限,要求南部在20年后取消黑奴制。 五、设置回旋余地,如该会议在费城举行时,选举华盛顿为主席,但华盛顿不轻易发表意见,如果他发表意见,那么会议就破裂,无法维持。而遇到争议太大的时候,会议会设置一个全体委员会,由各邦一人组成,讨论一个折中方案。这样就多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减少了分裂的可能。如在讨论参议会议员选举问题时,就产生了这个办法。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没有 那不勒斯四部曲 共读群 (整夜大雨后)
- 【2016-328】悦读记录 (睢园绿竹)
- 想组建一个2025读书打卡 qun (love)
- 书友组队|2024主线任务读书 (最近比较樊女士)
- 果然书中自有答案 (Little Rab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