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时代的P2P传播模式初探
无用之器(郝耶~V)
无论你拒绝与否,承认与否,欢呼与否,2。0时代已经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我们身边,并开始悄然地发挥他独特的作用,逐渐向我们展示其威力,或多或少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今天早上的手机报告诉了我一天的天气情况,以及一天的新闻摘要。但是吸引我注意的并不是头条的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因为存款很少的老百姓,央行给提0。27个百分点的利率并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 引起我的兴趣的是这个内容涵盖天气预报、本期头条、要闻聚焦、北京新闻、体坛快讯、文娱播报六个版块的手机报,从国内、国外、地方、文体等诸多方面提取的18条新闻中,居然有2条是只有在2。0时代才会出现的新闻:“厦门查处散布谣言者”和“湖南卫视否认超女快男同时办”。 这只是冰山一角,而且是被砍掉的一角,至于浮在冰面上的2。0时代的事情更是多如牛毛,更不用说被藏在大众视野之下的2。0“冰山”了。 在P2P的2。0时代,权威被更加一步地打破,上千年形成的1。0媒介管道,被2。0的大浪冲击得七零八落。 现在我有必要把2。0的特点描述一下了,从技术角度来讲,2。0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了,大家都在说着2。0技术。但是技术终归仅仅是一项技术,而可以和我们每一个人发生关系,并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话,必须是技术的应用层面,否则技术永远会被沉封在实验室大楼里。 2.0的概念是从互联网的发展中诞生的,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人与人的联系,而2。0的互联网更是加深了甚至已经改变了人的关系,这是技术的推动,也是网络功能的扩展。 “2.0时代”作为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形态,而是做为一项被技术推动起来的传播方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社会议题已经开始被它所左右。 下面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下我们在1。0时代的生活与2。0时代的生活有何区别,看看2。0是怎样通过其强大的传播形式和力量还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我们依然参照这个基本的传播模型来说: |———反馈———| ∨ | 信源——>信道——>信宿 在1.0传播模式下,一般把研究重点放在信源的设定和媒介也即信息通道上,研究如何,把信息进行编码、包装,再通过有效的怎样利用媒介把信息传达给受众。 这在我们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沿用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当原始社会人类语言系统尚不发达的阶段,如果原始人A发现一只猎物,需要原始人B从后面包抄的方式和他合作捕猎时,他会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简单的叫声(即原始的语言)再设计(虽然这种设计是出于本能,但在性质上已经属于脑力活动了)一些肢体动作,传达给原始人B,这样两个原始人才能合作捕猎。 在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原始人A他只需要确认信源:①猎物的确存在,②通过原始人B的包抄可以捕到猎物。然后通过设计的信道:叫声和肢体动作,传达给原始人B,那原始人B就可以配合原始人A进行合作了。这是原始人的交流方式,不发达的信道(编码、解码)系统还不具备大规模的进行交流和沟通。还仅仅局限在个体交流,最多也只是在族群上的交流,大泛围的传播还没具备的条件。而突破的局限,就是在信道上。在传播方向上也仅仅是从信源到信宿的单线传播。 后来的传播方式在语言的成熟、歌谣的产生、文字的产生、尤其是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使人们在传播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由个体传播,到群体传播;从直接传播到间接传播;在电视诞生近百年来,流媒体的影响更是一路狂彪,把以前在利害关系人内部的传播放大到利害关系以外的无关的传播终端。 通过以上的发展可以看出,随着信道技术的发展,传播可以达到的受众越来越大,越来越广,也即信源随着传播技术(即信道)的发展,把信宿的数量无限放大,如果把基本传播模型加上数量因素的话,会呈现一种以信源为原点,随信道技术的发展而信宿迅速激增,显示为发散状态。但信息的流动依然是从信源到信宿的单线传播。 在这里,我把这种从信源到信宿的单线传播定义为1。0的传播模式。虽然在1。0中也有“反馈”这一原素在传播过程中有所体现,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手段很难去把握或控制,因此“反馈”的作用在1。0的传播模式中微乎其微。这也是1。0和2。0较大的区别之一。 直到21世纪,互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最初的互联网也仅是对社会传播的简单复制,这种看法在互联网引入初期比比皆是,有把互联网看成报纸的,也有看成电视的,也有看成娱乐的,这些观点都在试图从形式上去解释互联网是什么东东。 互联网做为一种囊括太多媒体的形式,很难从界定了,但是它特殊的传播方式到时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这种媒体从形式上来看与传统媒区别不大,也仅限于文字、声音、图像,并且单从形式上来看,其对社会的作要远远劣于传统媒体。但做为新时代的宠儿,它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它的互动性。是它的互动性,我们再也无法像研究传统媒体那样来看待这一“初生的牛犊”。 互联网的互动性把信息的受众,也变成了信源,从而在一个议题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传播,这样周而复始、相互影响。同样具有这种功能的手机技术,也从线下对这一方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没有人知道也没人去关注某一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对于议题的限制不再用时间段来计量,而是用一个无法确定其始终的形容词——“热”来计量,“XX热”“XX流”充斥着我们的视界,这种互动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我们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加了我们得到信息的量,也即常说的“信息爆炸”。过多的信息量也改变了我们对信息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态度就是2。0时代产生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作用方式。所以我们说在2。0时代对传播的研究要把眼光拓展到受众本身,要研究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使受众本身的形为改变也成为一种信源,即是反馈,又是信道。从而形成病毒式的网状传播模式,在与受众的互动中运用技术手段,控制和把握传播议题的方向、步骤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