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笔记】40期:不抱怨的世界
来自:东方
最近孩子有了口头禅-----“烦死了“,”怎么不让我多看会电视”,“怎么又没人陪我玩”...,感觉话语中经常会有抱怨的语气,一个孩子就开始抱怨,难道抱怨是天生的吗? 仔细想想家里的大人,包括我自己的一句无意识的的抱怨也许就影响到了孩子,所以看了这本《不抱怨的世界》。 这本书是美国的一位牧师写的,他发起了21天不抱怨行动,靠着手环和正念的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影响了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百万人的行为。 这本书的组织结构是按照 “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无意识的有能 ”这四步来写的,这通常是能力养成的四个阶段。通过首先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到逐渐改变抱怨的思维,通过两手交换紫手环的方式刻意减少抱怨,直至养成不抱怨的习惯,到达无意识有能力状态。 通过阅读这本书,以及通过查阅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梳理了关于抱怨的几个方面: 1、什么叫抱怨: 抱怨是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哀伤、痛苦或者不满,讲自己不想要、不喜欢的东西。关键词是“不满”。 2、为什么抱怨: 大家都知道抱怨没有用,但还是忍不住抱怨。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种解释是抱怨是人的一种本能,遇到痛苦或者不满时的一种本能反应,类似于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抱怨又有两种:1)对外:抱怨别人、外部环境不好,对自己不公平;2)对内:抱怨自己,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另外一个我”,抱怨,就是“另外一个我”抱怨我们自己没有达到 “另外一个我”的要求。另外有些人抱怨成了习惯,成了思维方式,碰到问题就会往抱怨的方向走。 任何抱怨产生时,会有一个前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当我们想抱怨的时候,都希望有人能知道,要么说出来让别人听,要么写出来让别人看,这样才会觉得舒畅。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有效的进行沟通。 3、抱怨有好处吗? 适度的抱怨有一定积极意义,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在读书会上交流时也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当有抱怨情绪时与其憋在心里不抱怨,不如抱怨出来更利用健康,真正的不抱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不仅仅是不说出来。另外,抱怨也许能暂时改变自己的处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4、抱怨的坏处是什么? 抱怨说严重一点是一种弱者、无能的表现,特别是经常抱怨的人,给人的是一种负面的形象,并且给周围的人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给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是对别人和组织的坏处。最不好的是,抱怨是一种消极的语言,按照同期悦读会上另外一位书友分享的《信念的力量》提到的 “信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语言,语言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价值,价值决定命运”,抱怨是在语言环节上,会导致后续一系列的环节出现负面情况,特别会影响到思维习惯,形成恶性循环。 5、如何不抱怨: 书的开始有张德芬写的一段书评,也是一种避免抱怨的好的思维方法:天下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把抱怨转做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另外,在这本书里引用的约翰.肯尼迪的一句话也是一种不抱怨的思维方式:有些人事看到当前的现况,然后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则是梦想着未曾出现的景象,然后问为什么不是那样。 这本书写了不少故事和案例,但总体感觉不够深入,对抱怨的深层次原因,优缺点,如何有效的减少抱怨介绍的不够深入。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分享】陆文夫小说《美食家》 (沉柯)
- 七分钟重启大家提炼书单 (周瑞)
- 【分享】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沉柯)
- 读书笔记《戴笠传》 (jingyi1971i)
- 【感悟】悦读分享之乐 (亦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