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原:萌萌和她的父亲
Pimlico
【编者按】萌萌是个离不开朋友的人,虽然她常在孤寂中。病中八个月,萌萌常常谈起她挚爱的朋友、师长、学生和亲人,深情地回忆和大家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她多次提出回到海南后要创办一个供朋友们聚会的沙龙“天堂幼儿园”,憧憬着与大家再次相聚。萌萌垂危时曾喃喃叹息:“死不足惜,可惜的是那种纯然属于个人的记忆也将逝去。”2006年8月12日,萌萌与世长辞。为了能使那些岁月与往事得以片刻留存,萌萌的先生萧帆博士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邵敏先生,共同邀约、编辑了《眷念的一瞥》,并于萌萌百日祭时奉于萌萌灵前。我们相信,这些饱含爱与友谊的文字能重新聚拢萌萌的灵魂。转眼将近十年过去了,在编辑《萌萌集》时,我们借微信平台推送部分篇章,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学界的分化与扰攘中重新思考学问与生命,与友谊,与我们脚下的土地与血的关系。 萌萌和她的父亲 绿原 青年诗人萌萌是老诗人曾卓的长女。曾卓是我的老友,他的女儿自然也成为我的朋友。在她出生的时候,我与她父亲已经认识了八年。我们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相识的,由于对诗歌的共同爱好,相聚在一个名为《诗垦地》的园地里。在众多朋友中间,曾卓与我年龄相近、性格互补,所以关系更为亲近。 抗战胜利后,曾卓和我先后回到了家乡武汉。在他主编的《大刚报》副刊上,包括我在内的一些青年朋友,通过文艺写作表达了对中国走向新生的强烈愿望。曾卓16岁就参加了共产党,后来他成为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 萌萌的父母是大学的同学,她母亲是一位沉稳典雅的现代女性。与新中国同龄的萌萌,是年轻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继承了父母双方的优点:父亲的聪慧和母亲的雅致。 解放前后,我们两家的来往比较密切。记得萌萌满一岁,我和妻子特意商量给这位“洋娃娃”送过生日礼物。曾卓和我都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钟爱他的女儿萌萌,在我看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1953年,萌萌三四岁,我调到了北京,此后很多年没有见到她。 1955年,我和她父亲都卷入所谓“胡风反革命案件”。这桩案件虽不及后来的“反右”与“文革”涉及的人数多,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大错案,延续时间之久超过后来历次政治运动;由于运动对象与运动动力人数相差悬殊,涉案人承受的政治压强也超过之后的政治运动。被卷入其中的人个个都很冤枉,但冤枉之中还有更冤枉的,萌萌的父亲就是这种情况。 就我来说,既在胡风的刊物上发表过诗作,又帮他写过给中央的上书,说我与胡风有关系,那是客观事实;但是曾卓不仅没有向胡风的刊物投过稿,而且与他也没有私交,仅仅一般性地见过他几面。只是同情胡风解放后的处境吧,曾卓却也被打成了“胡风集团”的“骨干分子”,坐了三年牢,戴了25年的政治帽子。 父亲的政治遭遇对孩子不会没有影响。在萌萌成年后的书中就记述到: ……在我还只能咿呀学语,还刚刚感觉到坚硬而摇晃的地面时,我就听到了父亲问我的“话”和为我朗诵的“诗”了。而在我可以顽皮自得地爬到高高的桌子上捧着比我的头还大的书装模作样地读时,爸爸突然被迫离开家,我开始听我的未曾分离但已永远分隔的记忆…… 曾卓曾经告诉我,他从监狱里出来后,很想念他的女儿(那时他已经有两个女儿),一天便戴着大口罩,到她们居住的房子附近去寻觅。他看见了女儿们在玩耍,而聪明的萌萌抬头一望,也很快注意到这个奇怪而又使她感觉亲切的“陌生人”。 父母的分手,对子女总是一种心灵的悲剧。萌萌父母的分手,显然与恶劣的政治环境恶化了他们的生存空间有关。 缺失了父亲的萌萌,在她的记忆里恐怕永远抹不掉父亲的影子。在“文化革命”那样险恶的环境里,年少纯真的她竟毫无城府地向社会主动表明,她是“曾卓的女儿”。凭她的直觉,她不相信父亲有罪;在她的心里,父亲的分量是那样地厚重! 是“曾卓的女儿”,却不只意味简单的血统传承,更是一种政治选择和历史承诺。这个可爱女孩给自己的肩膀放上了一副多么沉重的担子啊!她之后的苦难经历很难说不是这种选择的自然后果。 在颠倒的历史被颠倒回来之后,萌萌和父亲的关系进入了正常的环境。萌萌在父亲面前永远像一个没有出嫁的乖女儿。他们一起谈文学、谈社会、谈生活,永远有谈不完的话题。他们父女在性格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都喜欢结交朋友,能够真诚地对待朋友,因此不仅有很多的朋友,而且也被朋友所喜爱。 平反后二十多年,我和住在武汉的曾卓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写给我的信里,常常提到萌萌,不论是赞美,还是担心,都体现出他深沉的父爱。 曾卓热爱大海,写过许多关于海的诗篇,被人们称为“老水手”诗人;而萌萌则把与父亲相同的对海的热爱变成了自己真实的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故土,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上安下了永久的家。 让我不愿回想的时期来了,曾卓患了重病。 萌萌在武汉和海南之间不断地奔波着。为了给治病、养病的父亲创造愉快的精神环境,2000年盛夏,她邀请我和我的老伴前往海南,为我们买了机票,叫人送到家里,同时将她的父亲和薛阿姨接到海南她的家中。我们几个老友在萌萌居住的海甸岛上畅快地欢聚、谈心,一边呼吸着清新的海风,一边欣赏奇特的南国植被。看曾卓兴致勃勃、精神矍铄的样子,我想某种医学奇迹很可能出现在他身上。 记得有一天,曾卓勇敢地跨进大海,涌过来的海浪将他打了个趔趄,我立即听见萌萌的喊声:“爸爸,老海鸥没事的!”这不是老海鸥在安慰小海鸥,而是小海鸥在鼓励老海鸥。我被感动了,“曾卓啊,你真是一个幸福的人!”我这样想。 两年后,历经顽强的战斗,老友曾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很长时间内,我无法习惯没有他的生活。在悲痛之余,我想到他的亲人们,想到他生前钟爱的女儿萌萌。在一篇《让生命成为感激》的文字中,萌萌曾这样与父亲对话: “在不幸身患重病后,你曾一次又一次朴素地表达着你的珍惜和感激:你总是觉得你得到的比应该得到的多得多……如果有什么能送给你作为80岁生日的礼物,那就是——‘让生命成为感激’…… 生命应该成为感激。这感激已然包含着对无辜者甚至诅咒者的承担。感激不单纯是个人得失的计算,而是一个历史、一个时代、一种生活的领悟,尤其是表达了、传达了的领悟。你做到了这一点,爸爸。” 我感觉,她继承了父亲的精神血液,并从另一生命的角度,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她也许可以为父亲未了的文学事业再做些什么,我一直这样想。 没料到的是,曾卓的病竟“遗传”给女儿,或许是因为历史的苦难还在传递吧,曾卓离去四年后,萌萌竟留下了她的亲人,她的朋友,她未写完的诗,她的“公共语言的私人表达”研究,义无返顾地跟着走了。家人小心翼翼地向我传递这个消息时,我怎么也不相信,那个天真活泼的女孩,一个鲜活的生命当真从天地间完全地消失了。几个月来,我总在思索:是曾卓在召唤女儿,还是女儿去追寻父亲呢?我实在无法解答。但我仿佛看见了:在汪洋的大海上,有一只老海鸥在翱翔,在它近旁,又有一只小海鸥在腾飞。那只小海鸥一边飞,一边还清脆地叫着:“爸爸,老海鸥没事的,没事的!”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啊! 萌萌,好孩子,你真想变成一只海鸥,永远伴着父亲,守着大海吗?果真如此,你不正是中国版的安徒生童话里那动人的“海的女儿”吗? 2007年元月 萌萌生平简介 鲁萌,原名曾萌,笔名萌萌。1949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童年生活在诗与爱的环境之中。1955年父亲曾卓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家庭发生剧变。七十年代中期,在鄂西北山区下放五年之久。平反后,曾任教于湖北郧阳师范学校。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欧洲文学史专业硕士学位,从事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研究。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所长、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等。 萌萌就学于欧洲文学史专业,特别研究了欧洲文学史中的悲剧问题;但由于她独到的眼光,总能把问题深化为人生在世的普遍性困境。这种独特的眼光首先源于她先天具有的诗人气质,其次也离不开她几乎直观的哲学眼界和坎坷磨难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汉语言的独特感受。而所有这些方面,都在令人称奇中形成了她堪称高贵而又优雅的悲剧品格与悲剧人生。 在转向对于欧洲存在论语言哲学的研究后,萌萌关注于时间、语言、情绪的身体性关系,并在这一背景下长期关注“公共语言的个人表达”,《断裂的可隐匿的声音》是其代表作之一。在问题的伸展中,她更多地选择了语言的物性与身体性的相切作为置换的维度。确切地说,是想找到身体性在纯粹声音、无语、语义生成中的不同位置,以及前者对后者交互共生的可能性。这使她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 2005年12月在抱病组织和参加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专题研讨会期间,萌萌终积劳成疾,病情恶化,于2006年8月12日在广州溘然辞世,终年57岁。“作为我国当代最重要的女性思想家,萌萌教授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视野,对感觉、情绪、语言、意义等重大哲学问题作了原创性的思考和表达。萌萌教授英年早逝,是中国现象学界的重大损失,是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孙周兴语) 著作有:《升腾与坠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995年增补版;《人与命运》,花城出版社,1990;《临界的倾听》,珠海人民出版社,1995;《断裂的声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情绪与语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主编《启示与理性》学刊第一、二、三辑和《1999独白》第一、二卷。另有诗作若干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 张志扬哲学读书会 ”微信公号,欢迎关注ID:zhangzhiyangz... (Pimlico)
- 娄林:斯文不丧——简论汉语之为思考的语言 (Pimlico)
- 心魂不灭,烟视媚行——小议才女萌萌<原创> (沈园清客)
- 邓晓芒:萌萌的“精神” (Pimlico)
- 艾云:《我的窗外没有风景》后记 (Piml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