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
来自:北欧旅游局(这里有挪威森林、那里住着有精灵)
克尔凯郭尔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其哲学的中心思想基本上可以说是“如何去做一个基督徒”。他对当时社会上的小信风气深恶痛绝,多番撰文攻击。 他认为人们并不能透过客观性获得真理,而真理只能透过主观性呈现,所以他反对传统哲学将真理当成客观知识那样地追求。他亦反对教条主义(包括反对基督教的教条主义),故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写成哲学理论,而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并以多个不同笔名出版作品。 存在的层次 克尔凯郭尔将人的存在描述成三种不同层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或称审美,伦理,宗教) 。感性的人或是享乐主义者、或是热衷于生活体验的人,他们主观而具创造力,对世界没承担、没责任,觉得人世间充满可能。理性的人则是现实的,对世界充满承担和责任,清楚明白人世间的道德、伦理规条。因此,有别于感性的人,理性的人知道这世界处处设限,充满着不可能。面对不可能,理性的人就只有放弃,并永远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这个时候,人只有靠着“信心的一跃”进入宗教性,相信在无限的神中凡事俱可能;尽管理性非常明白事情之不可能,但只有看似荒谬的信仰,才能使人重获希望。 在《恐惧与战栗》中,克尔凯郭尔思考旧约中“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听从神的指示杀子献作燔祭的故事。他认为如果亚伯拉罕不在乎自己的儿子生死、没有道德伦理以至亲情的心理挣扎,或者认为听命于神而杀子是一种道德规条,他的所作所为就毫无意义。亚伯拉罕的行动的价值在于他从理性跃进宗教性,信仰神的大能、信仰荒谬,相信凡事可能、奇迹会出现(结果神在最后关头遣天使阻止亚伯拉罕杀死儿子)。克尔凯郭尔认为,不通过理性的话,是不会有信仰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讨论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科版《陶冶性的讲演集》中反对怯懦一篇中的翻译改进 (咔咔咔)
- 社科版《陶冶性的讲演集》中反对怯懦一篇中的翻译探讨 (咔咔咔)
- 西方有类似豆瓣的app吗 (雪堂)
- 谁需要syllabus么,我在哥大神学院和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上课... (渊池)
- 克尔凯郭尔|绝望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