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花园】四季禅
来自:未来主人渐成翁(对死者的追捧是对生者的引诱)
拈花微笑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之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译文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灵鹫山的一次盛大法会上,当着百万人天听众,拈起一朵盛开的曼陀罗花传示大家,但却一言不发。看到佛这种异于平常的举动,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佛的意思是什么。但其中也有一个人领会了佛的意思,他就是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他看到佛拈花示众时,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时,佛终于发言了。佛对大众说:“注意!,我有正法眼藏——涵容全部佛法真理和最高智慧的宝藏;涅槃妙心——使生命和精神彻底自由,并且不生不灭的神妙之心;实相无相——与佛同在的,最真实和永恒的,不能用任何具体形相表达的佛的法身;微妙法门——妙得不能再妙的,教育众生的法门。而这一切,又不是能用思维、语言、文字所能掌握和表达的,所以成了我多年传法之外的另一种传授。今天,我把这个法门传授给了大迦叶尊者。”然后,佛又郑重地对迦叶尊者说:“今天我把这个正法眼藏秘密地交付给你,你应当守护这一伟大真理,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以至永远。” 旁白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是中国禅宗开宗之派的依据和旗帜。以后无论禅宗怎样发展,禅师们的表演如何惊世骇俗,都没有超出“拈花微笑”的意趣——这里到底有什么妙不可言,而且被禅宗称之为最高的佛教真理呢?这些都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吧,不过禅宗是以此为起点,在印度辗转相传了二十八代后,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由菩提达摩传入了中国。 廓然无圣 梁武帝问:“如何是第一义谛?”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 《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达摩大师到中国后不久,就到了当时梁朝的京城金陵。梁武帝接见他时问:“佛教的最根本和最终极的真理——第一义谛,到底是在说什么呢?”达摩大师说:“这个第一义谛,就如天地那样广阔,也如天地那样自然而然,里面并没有什么圣贤类的高深道理。”梁武帝又问:“那么现在与我面对面的是谁——大师您难道不是圣人,并带着佛教的最高真理到中国来的吗?”达摩大师说:“不认识——我既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你。” 旁白 这是中国禅宗史上的开场白,历史上有没有这个故事且不论——惮宗的公案,是作为一种精神的意味、境界来传习的,并不是作为历史的故事来欣赏的,以后这三百六十多则公案,都贯穿着这一原则,不然会引起历史学家的误会。 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真理,但禅宗的这位开山祖师却说没有什么真理。人们都在认识自我,但禅宗的这位祖师却对这个自我不认识。人们都眼睁睁地等待这位祖师讲出真理的答案,哪知这位祖师却对真理作了否定。这是什么意思呢?一石激起千重浪,从此,中国佛教内对真理和自我的探索,便更加地深入了。 达摩面壁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 《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达摩大师离开梁武帝后,渡江北上,住在嵩山少林寺。他整日面壁而坐,什么人也不见,什么话都不说。(据说长达九年之久)没有人能懂他这样做的意思。 旁白 释迦牟尼佛的嫡传弟子,怀着人类最高的真理和使命,就这样长久地面壁而坐吗?这样默默地坐,就表达了最高的真理和使命吗?或许,他正在等待什么,也许正以此来讲述什么?但又有谁懂呢? 达摩传法 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慧可法师问达摩:“诸佛所传的法印——这个宇宙中的最高真理,我,或其他的人有没有资格听到呢?达摩说:“诸佛所传的法印,不是从我和你这样的人的关系中可以传与和接受的。”慧可失望地说:“这样的话,我的心就得不到安宁。您能帮助我,让我的心安宁吗?”达摩说:“好!那你把心交给我,我为你达到安宁。”慧可沉默了很久,说:“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心找来找去,反而找不到了。”达摩说:“好了,我与你安心的工作已经完成了——既然心都不存在了,那心里的安宁,不安宁又怎么会存在呢?”(慧可就成了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旁白 自从达摩给慧可“安心”,印度的禅——这个禅宗认为是佛教最高真理的禅,就在中国撒下了种子。如同“拈花微笑”一样,这里的“安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真的有绝对的、最高的真理吗?禅宗认力,这是不能去说的,而是应该去“参”。参禅参禅,参破其中的机关,你就明白了。在后面的公案中,也是应以“参”的态度,而不应以读的态度来解公案。这样,对公案的理解就会深入得多。 二祖传法 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赐名僧璨。 《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有一个年过四十的在家居士,不说姓名,来礼拜二祖慧可,他对二祖慧可大师说:“弟子我身上患有不治的风湿——痉挛病.大概是前辈子的罪孽太重了,请师父帮我做几次忏悔,把我的罪孽化解了吧。”慧可大师说:“行啊,你把你的罪交出来,我来帮你在佛前忏悔,以消除你的罪孽。”这个居士想了很久。说:“我找不到我的罪孽在什么地方。”慧可大师说:”我已经把你的罪孽化解干净了。但这样还不行,你应该归依佛、法、僧这三宝,出家为僧。”这位居士又说:“我见到师父已知什么是僧了,但还不知道什么是佛法?”慧可大师说:“我们这个心就是佛,就是佛法,佛法与佛是一回事。出家为僧也还是这么回事。”这位居士听了后,有所领悟,他说:“到今天我才知道,一个人的罪孽不在他本人身上,也不在外部环境上,也不在本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正如我们的心一样,与佛法不二啊!”慧可大师认为他已经深刻领会了佛法的真理,对他非常器重,立即为他剃发——使他正式出家,并给他取了个法名叫“僧璨”——也就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 旁白 佛教——禅宗认为,人的生命、精神和认识活动的原因,既不在自身;又不在环境,也不在于两者关系的总和。那到底是什么呢?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佛教这方面的理论,是不知其然的。即使专门系统地研究过佛教这方面理论的人,也同样是不知其然的。这是诡辩吗?这是真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禅宗却在其中大开大合,演出了一场场深幽曲折,令人深思的精神——生命的哑剧。使中国人的思维空间无形中深入和扩大了。这几则公案,仅仅是开幕式, 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师出场,这出戏才进入高潮,更加精彩。也许,你在其中什么也没发现,也许,你能在其中发现什么…… 三祖传法 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 《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有个名叫道信的小沙弥,十四岁时,就来礼拜三祖僧璨大师。他对三祖说:“希望大和尚能对我发慈悲心,请求您老人家传授达到解 脱的法门。”三祖说:“你求解脱,那么谁曾束缚了你呢?”道信说:“没有人束缚我呀!”三祖说:“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又何必去求解脱呢——你本来就是自由的嘛。”道信听到这里,眼睛一亮,立刻大彻大悟了。 旁白 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我们都是宇宙和大自然的产物,本来就和谐自然地处在与万事万物的关系中。那么,为什么又会有不和谐不自然的感受呢? 四祖传法 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曰:“佛性。”祖曰:“汝无姓邪?”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以至付法传衣。 《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唐朝初年,有一天,四祖道信大师到黄梅县去(在今湖北),路上碰见一个小儿。骨赂相貌十分奇秀,不同于一般儿童。道信大师问他:“你姓什么?”这个小儿说;“我当然有姓,只不过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姓。”道信大师又问:“那么你到底姓什么呢?”小儿说:“我的姓就是佛性。”道信大师说:“这样说来,你没有姓吗?”小儿说:“万事万物的本性都是空的——变化无常的,我的性空,所以无性(姓)。”道信大师暗暗称许,知道这个小儿是载道之器,可以传承佛法。后来,收他为弟子,把达摩大师代代相传的法和袈裟传给了他——他就是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 旁白 姓名等于自我吗?自我又是谁呢?无时无刻不与自我同在的这个“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是自我的感受和认识的基础,没有这个“我”就谈不上自我的感受和认识。但这个“我”是实在的,不变的,还是如佛教所说的是“空”呢?肚子不空,就吃不下饭,脑子不空,就不能进行思维,事物不空,就不能有变化发展。空——世界上没有任何牢固、稳定不变的东西。但这个空,又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呢? 慧能闻经 慧能——父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译文 慧能——禅宗的六祖,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有老母亲和他一起生活。后来他母亲带着他迁到南海郡(今广州)。因为生活贫困艰辛,他只好打柴到市场去卖。有次他在市场,上看到一位客人在念诵佛经,慧能一听到佛经里的话,心里就开悟了。 旁白 世界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生活对任何人也是平等的,真理对任何人更是平等的,决不会因为贫贱富贵而对人有所差别。问题在于你把心放在什么地方。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佛性有何差别 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撩,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撩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译文 慧能到了湖北黄梅县礼拜五祖弘忍大师。五祖问他:“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来求什么东西呢?”慧能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这么远来礼拜大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没有其它别的要求。”五祖说:“你是岭南人,那里可是化外之邦——没有文化的地方。你这个蛮子有什么资格成佛呢?”慧能说:“人虽有生于南北的差异,但佛性却是没有南北差异的。南方蛮家的穿着与大师是有所不同,但在佛性上又有什么差别呢?” 旁白 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有了这三者,就如李太白的心胸“富贵于我如浮云。”天地并未薄待任何人,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能发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请记住,真理和机会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尽管看起来有无穷的差别。 五祖示众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田何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之智,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思量郎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译文 五祖弘忍大师有一天把所有的弟子都召集在一起,他向大家说道:“我对你们明说吧,人的什么事情最为重大?那是涉及生命和精神的根本——生和死这个问题最为重大。但是你们却整年整日地求福求善报,而不去解决生命和精神最关紧要的生死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苦海啊!如果不在这上面下功夫,认识自己的自性——佛性,让它沉溺迷惘在苦海之中,你积下的那点小善,小福又怎么救得了自己呢?所以我要你们各自去认识自己的智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自己的本性上真正找到你所具有的这个佛性和智慧。大家都应以此题目作一个诗偈来表达,并呈交给我看。如果有谁能够领悟到其中大致的境界,我就把达摩大师传下的法和袈裟传给他——他就成为了大家的第六代祖师。”五祖又说:“大家还要注意一点,不要卖弄自己的聪明和知识,思维活动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见到了自己具有的那个佛性的人,是在思维和言语之外见到的。达到了这个程度,就是你弄枪舞刀上了战场,佛性也会紧随着你,——你也时时刻刻都清楚地看到 它与你是融合在一起的。” 旁白 你能在这里也严肃地进行反省,并作一个偈子给自己看看吗? 心如明镜台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祖曰:“汝作此偈,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译文 神秀是五祖弘忍大师的首座弟子,学问很好,五祖下达了“呈偈”的指示后,他是唯一一个呈偈的人。他的偈子这样写道: 我们的这个肉体啊! 如同极乐世界里的菩提树。 我们的这个心啊! 如同天堂里那照出一切的明镜。 但是人啊, 你们应随时不忘地 爱惜它,护理它, 不要让它受到了尘埃——世间烦恼的污染。 五祖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对神秀说:我的弟子啊!你作的这个偈子,只到了真理的门外,还没有进入真理之中。以这样的见解,寻找无上、最高的智慧是不可能的。无上最高的智慧必须在离开思维、语言、文字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和精神来领悟。它不生又不灭,显现在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时间过程之中。每一瞬间都可领会到它。它贯穿和融会在万事万物之中,没有丝毫的滞碍。你见到了它,就领会到了真理,而且万事万物无不含具着这个真理,万事万物也就自然而然地有其绝对的地位了。我们的心,也就这样自然而然是绝对的,与真理同在了,达到了真理——宇宙中唯一和绝对的真实。你若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你才具有无上和最高的智慧啊! 旁白 五祖弘忍当众公开传法,让其弟子自由竞争,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这则公案涉及了目的和方法的系统性、联系性及其差别性,读者会心之下自有所得。若将它与下则公案进行对照,细细思量品味,体会必将更深。 本来无一物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译文 (慧能自见了五祖大师后,一直在寺院里作舂米等粗杂劳动,还没有出家,他见到神秀写的偈子后,自己也作了一首偈子公布出来。) 慧能的偈子是这样的: 最高的智慧啊, 可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 不论是树,是明镜,还是其它……。 在宇宙之中,我们的智慧知道, 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都具有空性, 尘埃——人们的烦恼啊,它难道—— 不也具有空性,也在变化、转化之中吗? 在真正的智慧中是没有烦恼的, 因为烦恼本身也是空啊! 旁白 神秀的偈子,表明了他尚处在智慧和烦恼的矛盾之中。慧能的愒子,表明了他已经超越了这一矛盾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时时勤拂拭”表达了追求中的勤谨。“本来无一物”表现了把握真理后的自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是经常遇到这两种境界么?您曾将它们与“禅”作过比较吗? 应无所住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译文 五祖大师看到慧能写的偈子后,暗地叫他到方丈室来。晚上,当寺庙的鼓声第三次敲响之时,慧能到了方丈室。五祖大师用袈裟把他遮围起来,不让其他人看见。并为慧能讲说《金刚经》的要义。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时,慧能立即领悟到万事万法都离不开自性——我们的心。于是慧能就对五祖大师说:真没有想到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它从来没有受到污染;真没有想到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并不因外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真没有想到我们这个心这么富足——里面并不缺少什么东西;真没有想到这个心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它坚固、稳定地处在这里;真没有想到我们这个心可以产生万事万法——一切善恶、美丑、是非等等都是从这里产生的。”五祖大师知道慧能已经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佛性,于是在三更的时候就把法传授给他,寺庙中没有任何人知道。传的什么法呢?就是达摩大师以来代代相传的顿悟法门的法,并且还把达摩大师留传下来作为传法依据的袈裟和木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就成为了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旁白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并没有收你的旅游费。人之所以是人,我之所以是我,都是宇宙造化的平等且无目的的产物。宇宙还说: “请别客气,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问题的关键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同六祖大师一样,毫下客气地把整个宇宙吞进肚子里去呢? 不思善,不思恶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摒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六祖坛经》 译文 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那里得法后,在回广州的路上,被后面赶来抢夺衣钵的惠明和尚追上了。但惠明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作祖师,只好诚恳地向六祖行礼,并说:“希望行者(这时六祖还没有出家)能为我说一说五祖大师所传的法。”六祖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首先要把——一切心思都放下,不要生出一丝念头来,我就给你说。”惠明于是安静下来,默默地过了好一会。六祖说:“在你的思想中,不去思考善、也不要产生恶,就在这什么内容都没有出现的时候,到底什么东西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你的真正的本性、佛性呢?”六祖大师刚说到这里,惠明和尚立刻大彻大悟了。 旁白 我们的思维,其根本特征就是在相对和矛盾的事物中运行。如果没有相对和矛盾的事物,那这个思维活动就得不到开展。但就思维本身而言,它又是独立于思维内容之外,不等于思维内容的。正因为如此,思维是事物表演的舞台。但谁又见到过这个清彻、纯粹的思维的本来面目呢?当然,在禅宗的体系中,这个本来面目是指生命和精神的本源,它是思维的母体。当我们从劳累和恐惧中安宁下来,重新品尝生活的乐趣时,你知道处在这种差别境地中的“我”,既在其中,又超然其外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个本来面目,可不是“自知”的这个“明”可以深入进去的。用道家的话说,那就需要“绝圣弃知”。用禅宗的话说,那就需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样的途径。才是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唯一途径。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后花园】黑宝哥/严歌苓 (未来主人渐成翁)
- 花与恶心/安德拉德 (未来主人渐成翁)
- 献给普拉斯:聆听海妖夜歌的妖娆 (未来主人渐成翁)
- 《善良的乡下人》奥康纳 (未来主人渐成翁)
- 寻找一部粤语电影 (豆友6fyjZjCj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