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偷走的时光】“纸上做戏”:这是集结的消息(征求意见稿)
来自:马国兴(微信公众号:杂览)
马按: 2015年是读库十周年,目前我正在撰写一本事关读库的书稿,不是读库官方的,只是一个私人化的记录,暂名《读库偷走的时光》。 “读库每期都在记录,读库本身也需要记录。”就像读友“汤朗圈”说的,希望我的记录有一些价值。 此文拟作为其中一篇编入《读库偷走的时光》。请各位读友审阅,看看此文有没有事实性失误(时间、读友名字等),以便完善。 感谢各位读友。 感谢读库。 感谢老六。

“纸上做戏”:这是集结的消息 “纸上做戏”是读库2008年出品的一款笔记书的名字,也是读库读者全国性参与的一个漂流本的活动。第一季漂流本活动重要的道具,便是那款有老六签名的笔记书。 读库出品的笔记书(Notebook),被读友简称或昵称为NB。纸上做戏全称为“纸上做戏NB传递”,第一季从2008年12月30日苏州开始,到2010年01月22日北京结束,历时一年有余,途径国内四十四个城市,行程数万里,经手数百人。这个随性的活动,由苏州的“小米”发起,由保定的“重剑无锋”命名,由佛山的“KK”与上海的“来叔”组织。谈及活动的缘起,“小米”说: 纸上做戏,读库读者之间的漂流本活动,是读库QQ群较早的那拨人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中,落地最实的一个。 2008年的某一天,“重剑无锋”大哥突发奇想建了个库娃QQ群,陆续聚来些敏感得要命又骄傲得要死的家伙。这群人白天挂网黄昏加班深夜失眠,天南海北地扯闲话,惊奇地发现在读库之外聊起更多共同的话题,惊奇地发现从没群时的睡不着过渡到有群后的不想睡。 然后某一个下午,从新NB(当时新NB指的是“纸上做戏”和“冷冰川”)讲到了漂流本,然后又一个下午,从线上聊天讲到了线下聚会。 总是有新加群的同学忿忿地说,库群不该是这样的库娃不该是这样的……库娃该是什么样的?我们总是打着招牌说,世界上最后一件蠢事就是把库娃作为标签给贴脑门上,如同贱兮兮的同类聚会时当然不存在的我们的感激。 所以,一起来吧,以孤独的名义、文艺的理由、浮云并垃圾的借口,行饭局酒局犯贱的实在。 2009年2月23日,在豆瓣网读库小组看到这个消息,我觉得这活动挺有意思,可谓网络时代的行为艺术。由于没见公布传递路线图,我问:来郑州吗?“来叔”当日回应:来。 当时我以为,组织者已安排好郑州站漂流本持有人,届时听招呼即可。不料,过了将近半年,8月9日,洛阳读友“雪藏雾隐”给我发豆邮,说是下一站传到郑州,并询问我的联系方式。我回复后,连忙在读库小组广而告之,又给小组成员里的所有郑州官人发豆邮提醒。 8月14日中午,我收到纸上做戏活动的道具:两册漂流本,一份中国地图。对于道具的使用,“小米”转述“来叔”的话说:NB里有很多白纸,大家可以随意写画,字数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同时会有一张纸质中国地图,希望大家能画上两个城市的连线,至于连线的式样我觉得可以随意,但最好不是那种经过了罗马开罗纽约又回来的那种大曲线。 我翻阅之前各地读友在漂流本上的文字与图画,胸中升腾起吾道不孤的温暖。 上海的“米老虎”建议:让“有一个东西,每两个月来一次”这句话,成为读书人的接头暗号——十足幽默,你知道的,《读库》正是两月一辑; 重庆的“易水寒天”如是向别人介绍《读库》:“讲故事的,讲我们已经或即将遗忘、未曾或很少关注的好故事”——虽非全面,却也明了; 西安的“在路上的胡子”说:“《读库》走过的路,让我看到在现实苍白的生活中,有人在为理想活着,并且乐此不疲,用自己的方式扩散感染。这是一种人文的力量,让我们一起用我们还正敏感的心,纸上做戏,无中生有,然后自圆其说”——其言深深地打动了我; 洛阳的“雪藏雾隐”写了一首藏头诗:“祝酒凭案歌风雅/读书摘句月复年/库容千秋锦绣文/更鸣三鼓青竹寒/上市新卷谈经史/一册在手夜难眠/层轩书友月旦论/楼台深处尽开颜”——藏头一句“祝读库更上一层楼”,用心良苦…… 阅毕,我提笔抄录了老六的三段话,并在其后签字画押。为与读友共勉,特转引在此: 当实在走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自己的初衷,想想自己刚出发的时候想走到哪里,想要什么。 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的穿越平凡现实的力量和勇气,也许就蕴涵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而不是超越在现实之外。 一些人不认真,是因为他不敢认真,他怕自己的认真反倒成为一个笑话,所以就做出一副不屑认真的样子,其实是一种逃避。相对认真来说,不认真更像是一种作秀,一个为自己预设的理由……认真也很较真,许多人认真不起。 有读友看到漂流本巡游各地的图片,感叹:“这本NB去过的地方比我去过的多多了。”受此启发,8月16日上午,我先到二七广场,为漂流本与郑州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亚细亚商场合影。随后,我又到郑州城市之光书店,等待读友。全天,共有“AK_不言”(惠继超)、“tosea”(林林)、“孤云独闲”(黄俊岭)、“Run”(张一)、李承、“小开”(张俊鹏)等六位读友参与活动,纯爷们儿,且大多是“80后”——坐在他们中间,我感觉自己老了。其后两天,又有“我,老怪,太热”(高杨)、“艰苦大师傅”(马继良)、“三一”(王彦艳)等三位书友单独前来题签。 读友们一见如故,话题自然不限于读库。兴犹未尽,转移战场,把酒言欢。还不尽兴,该当如何?那就加入惠继超老师创建的读书交流群(群号:22821234),网上做戏。 不过,由于其后多在群里思考人生、怀疑人生,一时没有再见,读友的面孔渐渐模糊。2010年1月28日上午,我去郑州殡仪馆送别一位同事的母亲,被一人喊住,我一怔,细看,眼熟,可是谁呢?“我是惠继超啊!”对上号了。他来这里也是为别人送行——这不是废话吗?人生何处不相逢。对了,我那天背着读库包,黑色,挺应景。 一年以后,在承办《我的抗战》全国巡映郑州站活动时,忙前忙后的,多为纸上做戏的战友。我忽然意识到,就像“来叔”在第二季开始时征兵公告上所说的,“这不只是NB,这是集结的消息”,第一季郑州站原来是一次集结与练兵。 纸上做戏第一季结束后,道具最终送到老六手中。为了让大家分享各地读友的心声,他召集义工,将两册漂流本扫描后,制成PDF格式的电子书,放在读库官网上。 与此同时,第二季活动大幕拉开,分为明暗两线:明线预先征集全国六十六个城市六十六位持有人,然后排出传递路线图与时间表;暗线与明线同时开始,起始人为老六,不报名、不公布进程、不曝光内容,参与者之间上下单线联系,每一任参与者由上一任一对一指定,并同时拥有指定下一任参与者的权利,不论传递到哪里,以一册漂流本写完为止,最后一位负责将其寄回给老六。 纸上做戏第二季所用的漂流本,是老六当年为了尝试不同封面质感而制作的笔记书样本,内芯为《守义•图》或《瓦尔登湖》的,封面的每种颜色都只有一种。根据“小米”的建议,老六请姬炤华徐萃夫妇在空白封面上做画。徐萃绘的主题是“漂流瓶”,而姬炤华则延续了“书中岁月长”系列中西合璧的魔幻风格:一尊青花瓷瓶上,一位母亲揪着儿子的耳朵,手指瓶破之处,犹在厉声责问,儿子大哭不止,几欲挣逃,手里还死攥着弹弓,瓶外地上,碎片无言——让人忍俊不禁。 第一季时,由于时局变化,乌鲁木齐站未能成行,因此,“小米”将第二季首站定在了乌鲁木齐。此后,漂流本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东,2011年6月27日到达郑州。时值盛夏,读友靳浩便带漂流本去郑州花园口视察黄河防汛工作。随后,我又携其先后去郑州三联书店、河南博物院留影。 为保护漂流本,因陋就简,我将笔记书《两相惜》、《两相随》的牛皮纸包装袋剪裁后,为其做了一个护封。7月3日傍晚,我与郑州读友惠继超、马继良、林林、石义金、靳浩等人,在一景酒楼大石桥店聚会,签写留言,交流读书感受。饭局前,我拐到东风路邮政所,请工作人员在漂流本上加盖了个邮戳。郑州站题签者,除了上述六人,前后还有王彦艳、高杨。 第二季的道具,除了漂流本,还有一张《乡愁别册》自制光碟与一个4G的U盘,供读友复制欣赏或储存活动照片。此外,一路走来,也集聚了各站读友附赠的礼物:一顶维吾尔族帽子、一条敦煌丝巾、一套四张嘉峪关明信片、一把转经筒、一尊陶器、一幅刘玉璞先生的书法作品、一个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为避免喧宾夺主,也为避免舟车劳顿受损,我将它们先行寄给了老六。 按原来的计划,漂流本到郑州是在2011年2月,但不知何故耽误了四个月。在那段时间里,漂流本经历的故事不得而知,而我则三赴北京,参加读库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并于其后作为第一读者校读了《读库1103》。我将相关图片及魔鬼训练营学习笔记拷到U盘里,将自己的藏书票“我手写我心”贴于漂流本扉页,在其上摘录了自己的学习笔记,并抄了老六的两段话。 将道具发给下一站徐州的读友单树贤之后,纸上做戏慢慢淡出了我的视野。2013年5月15日,我忽然收到黑龙江读友林乐君的微博私信,说是第二季漂流本已到达哈尔滨,他是联络人,读了《读库1302》上的《穷时候》及相关文章,得知我与姜淑梅老人的女儿相熟,请我方便的话联系接洽,他想和其他读友前往绥化拜访姜奶奶。我说没问题,天下读库读者是一家…… 5月18日,我在他的微博上看到了姜淑梅的题词照片,内容为:“祝愿读库越办越好。谢谢读库对我帮助。没想到拿我鸭子也能上架。哈哈。”真幽默。这让人想到她当年题给女儿的话:“根是苦菜花,发出甘蔗芽。本是乌鸦娘,抱出金凤凰。”不由得感叹网络时代的便捷与神奇。 第二季原定两年结束,但实际上,从2010年10月26日在乌鲁木齐启动,到2014年12月18日抵达北京,历时将近五年。在此期间,太多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有的读友从校园走向社会,有的读友换了工作岗位,有的读友步入婚姻殿堂,有的读友升级荣任爹娘——“小米”即在其间有了小库娃,为此于2013年5月将纸上做戏总舵主一职交给“冒烟儿的小茶壶”。 “NB经过很多人的手,每一位见过它的人,都因NB而悄悄发生改变。”正如天水读友汪彤所言,纸上做戏将散落各地的读库读者串联了起来,给读友以归属感,同时促进了各地读友线上线下沟通,由虚拟的交往发展为现实的朋友。这自然要感谢两季活动的历任组织者,更要感谢老六与读库。 转引第二季漂流本上我抄录老六的话,为此文作结: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靠生气、骂人、诉苦、抱怨而得到解决的。我们不要满足于到最后只是说“我付出了,我尽力了,我问心无愧”,而应该致力于最终能够说出“我做到了,我做成了”。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让自己有这种优越感,不是自己读书别人不读,就觉得别人活得天理难容,那样的话,书就真的白读了。读书就是为了自己。中国人随身都带着焚尸炉,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就想把他们扔进去烧掉。我们读书的原因,就是要把随身携带的那座焚尸炉扔掉。 20150327挽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