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学习笔记(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学员作业选刊)
知止堂_行雲
《尚书·尧典》学习笔记 ——古典书院学员作业选刊 邹锦熠(号金沙小子,书院学员) 清代训诂大家段玉裁于《古文尚书撰异》中有言:“经惟《尚书》最尊,《尚书》之离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汉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马、郑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晋之有伪古文,四也。唐《正义》不用马、郑,用伪孔,五也。天宝之改字,六也。宋开宝之改《释文》,七也。七者备而古文几亡矣!” 秦皇之火,楚人之炬,而经典遭毁,文明之厄也。然天佑斯文,故前有伏生之授,后有壁经之见,经典得以保存,吾辈后学之幸也。然祸福相依,古人实不予欺。故经典虽赖伏生与壁经而存,卒起今文古文之争,乃至魏晋伪作并入其中,一时朱紫难辨,开后学之纷争。段氏之叹,良有以也。 六经之中,《乐经》亡失,而《尚书》遗逸真伪考据之争最多。金沙以为,名物训诂,辞章考据,固为重要,因古人微言大义,微言之不解,何以明大义。豕亥鱼鲁之舛,便有经典旨意之失。所谓毫厘之失,有千里之谬,训诂考据,岂可不慎哉。然溺于辞章训诂,则舍本逐末,本欲随指而见月,却因迷指而失月。阳明先生有言曰“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故于名物训诂,辞章考据之外,该如何而读《尚书》?阳明先生曰:“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 《尚书》者,孔氏安国《尚书》序言“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孔氏颖达《尚书正义》序言,“勋华揖让而典谟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又因“上断唐虞,下终秦鲁”,故以《尧典》列首。听陈师之尚书课,有同学言,尧典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似有未尽之意。或曰,今文《尚书》无《尧典》《舜典》之分,二者统一归入《尧典》。观于尧舜二典,此言可征也。 虞舜上承唐尧,下启夏禹,故《尧典》、《舜典》、《大禹谟》,皆为《虞书》。分合之意,似不必深究。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皇疏此段曰:“舜上受尧禅于己,己又下禅于禹,受授得人,故孔子叹舜无为而能治也。” 观《尧典》通篇,首言唐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称尧之德。末言“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赞舜之德。故可明,圣人之德,皆自人伦纲常而始。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此正“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之意也。世人皆以孝父母,敬长辈为易事,惑曰,岂能以此而入圣道?知则知也,然知行合一者能几人欤。知行不一,则知非真知。挟山超海,人皆不能为之。然为长者折枝,能为而不为,是真不为也。能为而不为者,意不诚也。若果正心诚意,则“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何待规规然循蹈冬温夏凊,晨省昏定呼? 君子躬自厚,薄责于人,修己以敬,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故尧能“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舜能无为而天下治。皆本于此心也,同于此理也。世间之孝悌者多矣,然舜为第一,何也。弟子规曰“亲恶我,孝方贤”,故闵子骞芦衣顺母,夫子赞其孝,三丰祖师称其“闵子冠四科,事母独殷然”。而舜之父顽,舜之母嚚,舜之弟傲,比之闵子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如此尚能“克谐以孝”,是感天动地之大孝也。天地尚能感动,何况人乎,故能“烝烝乂,不格奸”,至哉! 《传习录》中,阳明先生有一段文字,反其道而用之,更发人深省。 乡人有父子讼狱请诉于先生,侍者欲阻之,先生听之,言不终辞,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柴鸣治入问曰:“先生何言,致伊感悔之速?”先生曰:“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叟是世间大慈的父。”鸣治愕然请问。先生曰:“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会豫悦我,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尚谓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愈能孝。及至瞽叟底豫时,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瞽叟亦做成个慈父。” 此段正是阳明先生发明讼狱父子之本心处,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故以此行去,修齐治平,理唯一贯,圣贤可期。人人皆可尧舜,岂虚语哉。 昔年曾有学习感悟诗一首,虽纯言辞呻吟,无心得体悟,然亦期与同学诸君共勉,故以此结尾。 三教一源归本真,奈何篱栅障凡尘。 习心尚盛怎说义,欲念未除何谈仁。 欲作仙佛须作圣,志修性命必修身。 尘埃野马皆一指,天道弥遐且近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何炎粲:《竹头木屑集》序 (皂角菌)
- 仁皇山访戴望不遇 (致雅堂)
- 包利民:斯多亚哲学与“苏格拉底道统”之争 (虛中書舍)
- 中医如何看待同性恋? (虛中書舍)
- 理学心学实践群 (Ringosun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