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来这学
晨读内容: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伟东: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James: 讷,慎重;敏,勤快。说话要慎重,做人要勤快。 茂新: 这一章文字上没有什么障碍,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所以主要是义理和践行的讨论。 可能我们对“讷于言而敏于行”比较关注,对前面的“欲”字却忽略了。 伟东: 谨言慎行 伟东: 欲,即未达,难达 大维: 杨伯峻:訥——讀nà,語言遲鈍 大维: 一般都读nè 这里和“敏於事而慎於言”对读,意思就很清楚 迟钝是谨慎的表征 伟东: 慎行与敏行是对立的,何也? 大维: 没有这么对立吧 道法自然: 少说多做真君子。 大维: 钱穆先生:敏訥雖若天資,亦由習。輕言矯之以訥,行緩勵之以敏,此亦變化氣質,君子成德之方。 茂新: 言语迟缓是一种状态,一般人们喜欢表达利索的,但这里夫子指出,君子却要追求讷言的状态。 大维: “轻言”就是说话轻率 伟东: 谨慎表现应是大智如愚,对吗? 大维: 一个人心里谨慎,说话就不会太利索 道法自然: 孔子强调的还是学贵力行,行胜于言。 大维: 不是故意追求口舌不利,而是提倡心存谨慎 茂新: 这里有深思慎取的意思。 大维: 朱熹集注:” 行,去聲。謝氏曰: “ 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 胡氏曰: “ 自吾道一貫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門人所記也。 ” 伟东: 一旦决定,就付之行动,敏行 茂新: 言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出于心,体于身的东西。 大维: 谢氏还讲到:君子不畏难,不耽易的精神,知难而进 伟东: 慎行,行的过程中力求保持正确 朱琳: 很多事是不能用语言能表达清楚的。 茂新: 敏于行,实际上是保持生命的灵敏、灵动、勤勉、快捷的状态。 大维: 我这个人从小喜欢说话开玩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跟我说了赵括的故事,说做人不能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要有真本事,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 伟东: 敏不仅是快,最重要的正行 大维: 慢慢就养成了“凭本事吃饭”的观念 朱琳 语言若形成观念就有局限 朱琳 生活即行动 大维: 前一段在微信群又遇到数学老师。老师已经垂垂老矣,往事仍历历在目。訥于言而敏于行,要时时提醒自己。 茂新: 这即是仁,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都是敏于行,都是仁的状态。不是麻木不仁。 伟东: 敏,是每时每刻修正自己的行为,力求与道相符或接近 大维: 我们那个时代的小学老师,跟现在还是不同啊。数学老师也懂论语 茂新: 觉知基础上的敏行,不是盲动。 李嘉: 敏,今天才懂得,受教 大维: “ 欲”应该是凸显“訥于言而敏于行”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容易保持,而容易忽略 伟东: 欲,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 伟东: 无智之行为愚勇 茂新: 没有觉知觉识觉悟的状态,就无所谓行。敏行也体现着生命觉性的良好状态,是体仁的聪明、智慧。 伟东: 无头苍蝇式的“敏行”,不是君子所欲 伟东: 敏行与慎行,如何对立统一? 茂新: 讷言不仅仅是慎言,更重要的是让倾听、领悟占据了绝大部分注意力,不再固守自我之见,寻求一种对情境关系的更新更深理解和领悟,故此讷于言。仁的生命状态。 伟东: 敏行,圣人事,慎行,贤者事。对吗? 茂新: 不好说,讷言敏行就已经包括理解领悟充分之时再行的意思。慎行,是对自己以为的领悟保持警惕性的一种做法。 大维: 学习型组织的深度汇谈,要是大家都讷言,是不是不大好弄啊? 茂新: 人们常常以不知为知,鲁莽行动,夫子故强调慎行。 伟东: 行,起于意,出于言,终于行。欲正行,先正言,欲正言,先正念。 小药•知音堂: 凡事请示可算慎行? 李珊珊: 省察自己 茂新: 也很好,至少避免了都抢着说而不听别人的情况。语速慢一些,走心多一些,诚恳增一些,才是深度汇谈啊。 伟东: 讷言非不言,言之有物,言之由心 茂新: 慎行主要在于自己对事情的领悟理解要充分,如果已经很充分了,还事事都请示,是缺乏担责意识的表现。当然,有的领导喜欢下属事事请示 ,但真正有胸怀眼界信任下属的领导就不喜欢下属事事请示了。 大维: 心心相应的交谈,是很美妙的事 震宇: 讷言非不言 ,不忽悠 不巧言。一个流行语 全是干货。 大维: 最近几章都言简意深 茂新: 正是。不是嘴皮子货。 震宇: 说多了 尤其是上位者 说多必有害。历史经验。最大的祸害是上位者巧言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