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复旦看了《孔夫子》

Tyger Tyger

来自:Tyger Tyger(non sum qualis eram)
2009-07-24 13:29:3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Tyger Tyger

    Tyger Tyger (non sum qualis eram) 楼主 2009-07-24 13:34:25

    孔夫子》與費穆優缺

    【明報專訊】觀看接近七十年前的《孔夫子》,再度覺得前輩導演費穆有誠意有創意,不過他當時的局限也甚大,實際表現並未成熟,甚至很不理想。他注重傳統儒家的仁義道德,反而可能限制了他的發揮。

    必須聲明,我不是反儒家。其實中國儒家以人為本,注重教育、禮義與文治,敬鬼神而遠之,至今仍然十分可貴。但我不喜歡以儒家名義去宣揚愚忠愚孝,可是中國不少舊片正是這樣,使我看得反感。

    我看過的費穆影片,多數版本殘缺不全。1935年《天倫》是默片配音,宣揚儒家仁愛,很說教。1936年《狼山喋血記》,我只看過刪掉女配角藍蘋(即江青)戲分的影碟,不完整,技法亦不自然。1937年京劇片《斬經堂》(這舊劇又名《吳漢殺妻》,粵劇是《一把存忠劍》),拍出古戲台風格,但男主角奉母親之命殺妻(為了忠君愛國和報父仇),不忍下手,賢妻就自殺,成全丈夫忠孝,我不喜歡這種「殺人的儒家」。

    1948年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片《生死恨》,是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多年前我看過,已經殘損,印象是不過不失,後來據說破碎得不能放映了。

    費穆是把中國戲曲與電影藝術結合的先驅,雖然屬於嘗試階段,但對後來戲曲片百花齊放有所影響,相當重要。至於1940年《孔夫子》,是非戲曲的古裝片,然而像默片畫面加話劇台詞,十分拘束,並未構成靈巧意象的中國電影美學。

    除了《生死恨》,他在1948年亦拍了《小城之春》,這是真正佳作。《小城之春》出色之處,在於不再硬銷儒家,硬搞中式風格,而是生動細緻,刻劃苦悶少婦「不道德」地想偷情私奔,真切呈現了追求自由的人性情慾,拍出「新潮」電影感。結局少婦回歸婦道,重投病夫懷抱,有點無奈。

    《小城之春》是費穆自我突破之作,可惜他移居香港後在1951年過早逝世,未有機會進一步發揮。現存費穆其他影片,都不是該片的級數,不必亂捧。其實單憑一部《小城之春》,費穆已可留芳影史了。

    石琪

  • Tyger Tyger

    Tyger Tyger (non sum qualis eram) 楼主 2009-07-24 13:36:37

    《孔夫子》电影特刊

    66年前(1939年)在孔子诞辰2490年的大型电影故事片《孔夫子》,由费穆亲自编导准备开拍。费穆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从研读资料、选择演员,一直到实地拍摄整整花了一年多的心血,到1940年底才完工。和当时投机商们为了争夺观众十几天拍一部片子粗制滥造有着鲜明对比。1940年12月19日影片《孔夫子》在金城(今黄浦)大戏院开映,当时各种广告上称此片为一鸣惊人,它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第一惊人之笔,1945年抗战胜利后《孔夫子》再度复映,影响确实比较大。

      配合放映,12月专门出了特刊,特刊共64页,封面是七彩剧照,内刊有影片剧照近百幅。第一页是著名演员唐槐秋饰演的孔夫子照片,还有其他演员张翼、李景波、葛鑫、慕容婉儿等演出的人物造型照。编导费穆专门为特刊写了《孔夫子及时代》一文,同时刊登了陈蝶衣、赵景深、张冰独等人写的二十几篇评论文章,十几位文化同仁们为影片开映题词,蔡楚生为影片题词是“时代需要《孔夫子》……”。在“孤岛”时电影圈内乌烟瘴气,摄制了近百部质量粗糙的古装片,为了抗战不少进步文化工作者便通过历史故事来抒发爱国热情,表现民族气节,以教育群众。电影界出现了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柯灵的《武则天》等一批进步电影。而费穆编导的《孔夫子》给人们又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从这本特刊上一一反映了出来。著名画家董天野为了祝贺费穆的《孔夫子》拍成,专门根据影片剧情而创作了24幅《孔夫子画意》,全部刊登在特刊上,更显得珍贵。正如著名剧作家阿英所讲:费穆先生在这个时候选出孔夫子一生的事迹来摄制影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7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