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的两个高峰 李学勤

拿破破Napopo

拿破破Napopo(最后的蹦跶) 组长
2009-07-24 16:25:3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拿破破Napopo

    拿破破Napopo (最后的蹦跶) 组长 楼主 2009-07-24 16:26:08

    商代前期约当公元前16—前14世纪,考古学上为商文化的二里岗期(分下、上两层)。商代前期青铜器在很多方面直接继承着二里头文化青铜器,可是器物的品种大为增加。比如烹炊器有鼎、鬲、甗,食器有簋,酒器有觚、爵、斝、角、尊、卣、壶、罍,水兵器有盘、盉,兵器有戈、矛、钺、刀、镞,工具有斧、锛等等,形成了庞大的系统。商代常见的品种,这时差不多都已经存在。

      这时的青铜器,器胎相对说仍旧较薄,但已有器形很巨大的器物,如高达100厘米的大方鼎。纹饰也比二里头文化丰富多了,流行线条圆转的饕餮纹、夔纹等,花纹一般呈带状,没有地纹。个别的商代前期青铜器,有了单字的铭文。总之,在这个阶段里,为商代后期青铜器艺术的高峰做了酝酿和准备。

      商代后期约当公元前13—前11世纪中叶,当时商朝已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的殷墟,故考古学上为商文化的殷墟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有空前的进步,我们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叙述:

      第一,形制的多变: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不仅在器种上较之前期又有增加,而且其同一品种每每有不同型式。有的型式只在特定时间内流行,有的型式则存在较长的时期,而在同样时期内会有不止一种型式,兼行并存。

      以最常见的烹炊器鼎而言,可以分为圆鼎、分裆鼎和方鼎三种主要型式。圆鼎,器体横断面为圆形,上有立耳,下有柱足。分裆鼎,也有立耳、柱足,特点在于器底和鬲近似,是分裆的,因此有的学者称之为“鬲—鼎”。方鼎仍有立耳、柱足,但其器体是方的。 分裆即底部分成三个部分。有一些鬲形近于鼎,也有学者称之为“鬲—鼎”,不过其足部是空的,与一般的鼎不同。这种现象表明,商代后期青铜器品种复杂,而且形制变异,有时会给鉴别研究带来各种疑难。

      第二,纹饰的繁丽:商代后期青铜器,在装饰上盛行繁绣富丽的作风,与前期的简易素朴有很大不同。这时的花纹多为通体满花,即在器皿的表面上布满花纹,同时又多以雷纹作为地纹,使图案更加细腻。

      花纹的母题也多样化了。最常见的,是饕餮纹即兽面纹、夔纹、鸟纹、蝉纹、蚕纹等等,表现不同形态龙蛇的也很普遍。有时整个器物或其一部分作立体的禽兽形,有时在器体上再附加小型的奇禽异兽。不管是怎样情形,纹饰所体现的一般不是自然的动物,而是赋有神秘色彩的鸟兽形象,或其躯体的一项组成因素,如鳞或羽毛之类。植物的形状,如花朵,以及几何形的图案,只是在很少的例子中出现。

      这一时期的花纹千变万化,有的花纹独特奇异,实际是当时艺术家富于想像的创造。即使是最常见的饕餮纹,也有许多变异。

      第三,铭文的增多:商代后期青铜器,很多具有铭文。铭文绝大多数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例子是用锋利的工具刻出的。铭文的内容多为器主的族氏和人名,有的记出用该器物祭祀的先人名号。在商代后期较晚的时候,青铜器的铭文出现加长的趋势,最长的接近50个字。

      第四,工艺的改进:商代后期青铜器,器胎一般厚重,而且在精巧的范铸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分铸法,制造出许多极为细致复杂的器物。例如著名的四羊尊,羊首有螺旋形的大角;中柱旋龙盂,盂底中央竖立一枝花朵,有一龙蟠绕,龙身可以拨动旋转。这时还铸造出器形非常庞伟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高达133厘米,重有87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器。

      在装饰工艺方面,商代后期青铜器广泛使用了镶嵌绿松石的技术,在兵器、车马器上尤为流行。另外,还有嵌玉,例如嵌玉援的戈、嵌玉叶的矛;有嵌陨铁,例如嵌铁刃的钺。在流散器物中,尚有嵌红铜、嵌黄金的例子。

      第五,出土地的扩展:商代后期青铜器,出土地点的范围比前期有很大程度的展延。大概说来,北到内蒙古,东到山东,南到广西,西到陕甘,都有这一时期的器物发现。

      这一时期青铜器有明显的地方性。在中原地区以外,集中出土商代后期青铜器的,有晋陕交界地区、湖南湖北地区、成都平原地区等,其器物各有自己的特色。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在很多方面继续着商代后期器物的作风。这是由于周人在商代接受了商文化的强烈影响,伐纣以后于殷商旧地更沿袭着那里的传统。不过因为周朝政治中心转移,陕西的周原(扶风、岐山交界)与宗周(长安县境)、河南的成周(洛阳)成为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所在。

      总的说来,西周的青铜器趋向于朴质化。这种倾向,在西周中期以后更为明显,器物的装饰变得简单,富于神秘意味的花纹逐渐为规范的图案所取代,同时带状的花纹又流行起来。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文化思想的改变。周初鉴于商人酗酒而规定的酒禁,使不少酒器归于消灭。尽管在西局新出现了编钟、簠、盨等器种,就形制、纹饰而言,这一时期青铜器究竟不如商代那样多变了。

      西周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铭文的加多加长,所谓“周人尚文”应即指此。周初的铭文,已经有百字以上的,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竟长达497字。这类铭文,内容异常丰富重要。

      公元前771年,西周在戎人攻击下覆亡,次年平王即位,东迁到成周,王朝从此不振,国家渐趋分裂。这影响到青铜器艺术,出现了大量列国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早期,青铜器大体上是西周传统的延续。其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的格式,仍与西周晚期的相似,没有根本变化。

      青铜器风格的新变化,肇始于春秋中期。蟠螭纹的产生和普及,可以作为这次变化的标志。蟠螭纹仍是由龙蛇之类神话动物构成的,但它只是反复出现的图案,和商西周的纹饰有很大区别。青铜器形制的改换也很显著,以往那种森严凝重的气象,逐渐代以清新秀丽的风格。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二高峰,于是趋于形成。

      青铜器发展第二个高峰的出现,和一系列新技术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春秋中期,嵌红铜的花纹开始盛行,包括器两面可见的透嵌。随后,错金银的纹饰及铭文涌现,给器物带来绚丽的色彩。春秋战国之际,因为有了更锋利的工具(钢铁),线刻花纹流行起来。接着,鎏金银的技艺也广泛流行,同时又有彩绘。

      还特别需要提到,失蜡法铸造在春秋中期出现,而且有相当高的水准。这正好配合了青铜器第二高峰的特色,就是崇尚细致纤巧、复杂繁丽的纹饰。很多极为细腻的镂空或立雕状的绞饰,正是以失蜡法制出的。

      在其发展演进的这第二个高峰中,青铜器显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这种新面貌、新风格涵括了春秋晚期到战国,并在汉初有所复兴,延续近400余年之久。

      同一时期,边远地区文化的青铜器艺术也有突出进展,尤其是在四川的巴蜀文化和在云南的滇文化,各有独特的艺术传统与特点。

      在第二高峰期后,中国青铜器随着用途的扩大普及,转而走上日常化的道路。这一趋向事实上在战国晚期已露端倪,到西汉中期得到充分表现。器物的形制基本上规范化,大都缺少变异,最常见的是没有花纹的素面器,铭纹也只剩简单的格式。东汉以后,青铜器在很大范围内被其他器种——如瓷器、铁器所取代。

      青铜器艺术的生命,在铜镜这一品种中持续最为久远。中国铜镜一开始就在镜背中心设钮,形成自己的传统,这已可上溯到史前的齐家文化。经过商、西周,铜镜在上述青铜器艺术的第二高峰期达到极盛,汉镜更成为著名的文物珍品。此后,隋唐镜因导入新的技术(如嵌螺钿、套银壳等),展现了新的光辉。中国铜镜的生产和使用,一直绵延到现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58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