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与笔墨问题》研讨会纪实
静升(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
黄宾虹与笔墨问题被选作关山月美术馆的第一届学术论坛的内容,与黄宾虹画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有直接关系。这个命名为《高标自立》的黄宾虹画展,应该说是到目前为止深圳规格最高的画展之一。而这个关于黄宾虹与笔墨问题的论坛,列席专家包括来自新加坡、香港、日本的嘉宾大约有四十人。其中十二人做了论坛发言,一人做了总结发言。作为关山月美术馆的首届学术论坛,这样的起点是很高的。 黄宾虹获得一个中国画大师的声望,应该有二、三十年历史了,但是对黄宾虹的笔墨的研究,只是最近五六年才热了起来。其基本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被重新发现,而黄宾虹是当中国画陷入极端困难境地之际,用最纯粹的中国画元素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最富有代表性的国画——文人山水画,将山水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因此,似乎可以通过对黄宾虹的研究,可以获得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创造灵感。 这次命名为《黄宾虹与笔墨问题》的研讨会共进行了一天半时间,分三场进行。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总编辑、博士生导师范景中主持第一场论坛。 他说,这次来到深圳,看到很多事情给他很深的感受,就是黄宾虹研究的热潮正在渐渐兴旺。这个论坛显然是黄宾虹研究的一个新起点,郎绍君、卢辅圣、薛永年等的出席,也使得这个讨论会的学术层次陡然增加。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郎绍君作为此次学术谈论会的学术总监,他第一个作了题为《笔墨与黄宾虹笔墨研究》的发言。 郎绍君的发言极有针对性。他所批判的一些现象,恰好也是部分发言嘉宾所持的观点。 郎绍君犀利地指出对中国画的诸多误区和黄宾虹研究中的种种不健康的倾向。他认为,将笔墨作为一个概念单独提出来,是因为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一种语言方式,也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价值,也就是说,笔墨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笔墨就是审美对象。 有一种危险的观点是,直接否定笔墨的存在价值,视笔墨为零。这是一种中国画取消论。前几年,中国的媒体热炒笔墨等于零的主张,突出暴露出现在的大众和媒体以及文化界对中国画的无原则性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对笔墨产生怀疑和否定的思想?其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的反传统的激进思潮,而具体产生于西画家所统领的中国画革新运动。 他还指出,当下的中国画评论非常混乱。谁都可以大谈笔墨,但并不懂笔墨。理论家这样,而画家本身,从徐悲鸿到吴冠中都是这样子,都存在这个问题。 他指出,目前的黄宾虹热,有对黄宾虹的很多误读,包括对他的画的误读,对他的理论的误读。比方,将黄宾虹的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混为一谈,这存在根本性的偏差。 郎绍君反对把黄宾虹的笔墨问题虚妄化。现在的黄宾虹研究,往往喜欢搬出“集大成”这样的论调。事实上,黄宾虹不论是绘画还是理论,都有很个性化的选择。他推崇金石派,但对于吴昌硕这样的金石大家,他认为是一种“恶派”,齐白石也是金石派的,他也看不上齐白石。说黄宾虹是包罗万象,集大成,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空洞论调。黄宾虹的理论和主要实践,基本上围绕写意山水画,很少涉猎人物画,甚至不谈人物画和花鸟画,有很强的选择性。还有,把黄宾虹说成是最后一位文人画家,最后一位大师,甚至说是“中国文人画的最后的总结”,这样的言论是包含着某种不良风气的,可能会掩盖黄宾虹研究的真正价值, 郎绍君对将格式塔理论引进黄宾虹研究的做法也提出质疑。这刚好是另一位到会嘉宾王中秀的研究内容之一。他为什么反对将格式塔理论来解释黄宾虹?他认为,格式塔主要还是在回答这是什么,那不是什么,存在一个明确选择,而黄宾虹笔墨的含义,基本上既是这个,又是那个,这是中国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他批判的黄宾虹研究的另一个误区,是将黄宾虹研究玄学化。他以王鲁湘的《黄宾虹》为例。王鲁湘把黄宾虹的笔墨归到一个圆点,这个圆点就是“点”,这个“点”是什么?这个“点”就是太极,“线”也是太极,然后把西方现代的多种诠释理论和太极联系在一起说,说黄宾虹的笔墨叫“太极笔法”,最后的结论是,黄宾虹的每一点,每一道线都是一个太极,所以太极就是中国古典画论的总结,黄宾虹的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后完成。这种理论把东方的玄,加上西方的玄,夹杂在混为一谈,所以就玄之又玄,悖离艺术本身。 郎绍君的发言时框架性也有细节,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且正切时弊。 第二个发言的是美籍华人、美国普吉海湾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洪再新。他的《笔墨在中国文人画与日本南画复兴中的意义》的发言,钩沉日本画对中国画文人在近代恢复的一些历史细节,范景中认为,这是美术史研究中一直被忽视的地方。第三个发言者,是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他的题目是《黄宾虹的海派特色》,更多的是讲述黄宾虹的社会、艺术思想以及他和他的时代的某些关系。第四位发言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非艺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孟繁玮,她的《龚贤积墨法与黄宾虹积墨法比较》,讲一点黄宾虹对龚贤笔墨的部分吸收和突破的关系。 次日上午的第二场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家薛永年主持。 范景中第一个发言。他调侃说,在黄宾虹的画前面,他自己对笔墨的理解是幼儿园水平。然后,他谈到芥子园与黄宾虹关系,谈到黄宾虹对芥子园这个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最重要的样式的轻蔑以及其他中国画大师对芥子园的态度。 接下来是黄宾虹专家王中秀的作一个题为《试论黄宾虹绘画中的点》的发言。王中秀诗黄宾虹研究专家,出版过《黄宾虹年谱》。王中秀并没有因为郎绍君的批评而改变他的观点,他以为黄宾虹画论中既然有“欧人以不齐弧三角为美”这样的言论,就可以肯定用格式塔法则分析黄宾虹绘画的意义。他还认为黄宾虹绘画中的那些“不齐弧”的笔墨中有“气场”的存在。王中秀还提出要通过黄宾虹早期绘画的元素来分析他的晚年绘画的观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华天雪第三个发言,她的题目是《谈徐悲鸿的笔墨问题》。谈徐悲鸿的笔墨,对黄宾虹有特殊意义。应该说华天雪谈徐悲鸿是比较到位和准确的,但是她没有点破他所谈的问题和黄宾虹笔墨问题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丘挺的《以书入画——黄宾虹用笔特征浅析》。 第三场论由洪再新主持。 薛永年第一个发言,《黄宾虹笔墨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提要》。薛永年是美术史家,他主要从美术发展史的宏观角度来考察黄宾虹笔墨问题。关山月美术馆艺术总监陈湘波是一位优秀的工笔画家,他的《我对黄宾虹“五彩七墨”法的浅见》的基本观点是,五笔是根本,七墨是血肉。 贺文荣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在校博士生,他在接下来发表的《论黄宾虹的勾古画法》中,提出提个比较有建设性的问题,即,黄宾虹在1939到1948年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整理文物时候所临摹古画稿,是他晚年风格的来源之一。他也提到,他的论文中本来有“太极笔法”的内容,但是他接受了郎绍君老师的建议,放弃这类“玄之又玄”的分析。来自浙江绍兴纹理学院的张晨风最后一个发言:《黄宾虹晚期花鸟画笔墨特征》。她从花鸟画来谈黄宾虹,提出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 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博士生导师卢辅圣的总结发言。他从90年代吴冠中跟张仃那场关于笔墨的争论说起,说到关于黄宾虹的写生的一些细节:画家方增先曾经在西湖边上看黄宾虹写生,黄宾虹就画对面那个宝石山,他站在旁边看,黄宾虹是看看画画,在方增先看来,画出来的山跟宝石山毫无关系。这和黄宾虹的勾古稿一样。他那些勾古稿,有很多是有说明的,说他是临摹了谁的作品,但是我们拿出原作和黄宾虹的勾稿对照一下,完全是两回事。 在主办方领导致谢词后一个以黄宾虹为主体的学术研讨会结束了。笔者向与会的几位嘉宾了解对这次学术谈论会的看法,他们都表示很满意。的确,这是一场水平高,也有趣的学术论坛,即有人明确反对种种研究上的偏颇,也有人提出很多新的问题。即使少数发言也充斥着一些从书本到书本的没什么新意的理论,也很少有直接谈到黄宾虹笔墨审美内涵的内容,再者,发言嘉宾中没有一个黄宾虹的“同行”——有较好的理论水平的山水画家,这多少让人感到遗憾,但是这也恰好反映了当前黄宾虹研究的一个多元而芜杂的现状。但是瑕不掩瑜,这样高水平、高层次的讨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深圳的学术形象。 http://www.rmloho.com/user3/17333/archives/2006/158279.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美院艺术/学术交流群📖 (མི་རྟག་པ།)
- 求助! (徐是知)
- 顿悟与致远——老庄、禅与山水画 (腻称)
- 平台 资本 艺术史的传播的是与非 (隐忍的悟空)
- 静水流深——王霖的传奇艺履 (Language)